<h3> 天高云淡,洛水青青,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尤其是早晨的河边,很容易看到在碧波荡漾的河面游弋觅食的“小鸭子”,或单或双,或游泳或潜水。而在灵山河段更常见也更多,往往成群结队。</h3> <h3> 常人会认为是野鸭子,其实它们叫小鸊鷉(pì tī),属于鸊鷉目鸊鷉科体型最小的一种,该科鸟类我国仅有5种,而野鸭属于雁形目鸭科,故在亲缘关系上和野鸭相去甚远。虽然都是游禽喜好游泳,野鸭却不善潜水,体型也要大得多,体长一般近六十公分。而小鸊鷉体长往往不足其一半,由于后肢向身体后移,很善擅长潜水,不光遇到惊扰会潜水躲藏,也常常潜水捕食小鱼小虾水中昆虫等。</h3> <h3> 在一次观鸟中,亲眼目睹一只小鸊鷉,在长满浮萍的河中池塘里,潜水后再也没见到露出水面,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盯了半天,甚是惊讶。后又举起望远镜仔细搜寻,始终未见踪影,可能是一个猛子扎下去,潜游到池边的草丛里了,这或许是最好的解释。据说小鸊鷉在水中可以憋气一分半钟,潜水深度可达30米,潜游距离超10米。还可以沉入水中长时间只露个嘴和眼,状似王八,所以又有王八鸭子之称。</h3> <h3> 小鸊鷉小巧玲珑,尾短(尾羽退化,几乎没有尾巴)、翅短、腿短,使得它的体形近乎椭圆,加上它全身绒羽,松软如丝,就像一个毛茸茸的葫芦飘荡在水上,故又有水葫芦、油葫芦之称。小鸊鷉在冬天的河面上也常见,说明在我们这儿成了留鸟。但其体色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夏季繁殖羽,雌雄相似,均为上体黑褐腹部白色,比较明显耀眼的是栗红色的颈部,黄色的眼和嘴角;秋冬季换羽后上体变成了灰褐色,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h3> <h3> 小鸊鷉的求偶行为很特殊,双方从鸣叫追逐嬉戏,到后来的反复用嘴来亲吻身体一边的翅膀,这是鸊鷉类水鸟典型的求偶动作。一旦求偶成功,夫妻则立即开始水上双人舞蹈,它们同时扇动翅膀身体直立向前冲去,利用双脚的瓣蹼在水面上表演比翼双走的轻功。然后开始建窝生儿育女,夫妇齐心协力在水边草丛中,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筑成一个锥柱形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巢,随波逐流或水涨巢高。产卵后,雌雄亲鸟轮流孵卵约25天而出雏,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起初的两三周,亲鸟常把雏鸟背在背上游泳,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真是呵护备至啊!</h3> <h3> 小鸊鷉很少上岸活动,休息时也常一动不动的飘浮于水面,很少飞行。受惊扰不得已起飞时,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离:跃出水面,张开翅膀,两脚交替快速地踏水前行,身后留下一圈圈水波,然后急促地扇动翅膀,头颈向前伸直,脚拖于尾后,飞行姿态极似野鸭,但只能贴近水面低飞,在不远处落下。可见小鸊鷉在飞行能力上,远不及野鸭飞得高远和快速,由此也说明小鸊鷉似鸭而非鸭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