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石头——我的故乡,那抹不去的乡愁

孤独剑

<h1><b><i>  故乡留给我们的所有,都是来自灵魂的,不管是浓是淡,是苦是甜,生活的五味杂陈,都蕴含在里面。洗尽铅华,过尽千帆,才能懂得,唯有认真的去体验,才能品出其中的苦辣酸甜。故乡的味道,总是给人温暖,令人思念,那是岁月留下的一瓣馨香,在记忆里永恒,在时光里安详……</i></b></h1><h1><b><i> ——题记</i></b></h1><p><br></p> <h3> 故乡盘石头位于鹤壁西郊,太行东麓腹地与林州毗邻,座落于淇河北岸,千山环抱之中,北偎牟山,南膽鸡冠,东临双塔,西依凤凰,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古老的村庄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谓郧阳镇,隶属彰德府汤阴县,后一场洪水冲刷了郧阳镇,露现一巨石,居民又盤石而居,村名盘石头由此得名。现为鹤壁淇滨区盘石头村,多氏居聚,祥和安居,两千余口,世代以耕垦为业,兼养种植,耕地两千余亩。古为入晋之道,堪称咽喉要塞,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东南前沿阵地第一哨所,也是鹤壁最早第一个成立党组织的村庄。 南来北往,走集入市流动人口颇多,乃山区繁华之地。 2001年盘石头水库开工,举村迁居,人去皆空,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一片汪洋,再也不见门前的树,屋后的园和我那居住了半生的老屋…… </h3><h3> 别了,我的故乡……</h3> <h3>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情结根深蒂固,那就是对故乡的牵挂和怀想……</h3><h3>  故乡——你出生、长大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因为那里保存着全部的记忆。不论身在何方,心里总有一股暖流掠过,有故乡的人心安,他自然是幸福的。当过往的痕迹消失殆尽,故乡变成了一座废虛、或消无縹緲,你的心自此漂浮在虚无里。当一个人失去故乡时,写在他脸上的就是乡愁。</h3>  一个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要想起自己的故乡,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行天涯常相问,何处是故乡?异国他邦,赏心乐事谁家园,不免又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山山水水,那田园风情……<span style="font-size: 17px;">那里有我童年童趣的记忆、有我踏遍山水田园留下来的足迹、更有那永不忘怀曾经美好的回忆……</span><h3> 故乡是一种怀恋,又是一抹乡愁,更是一种情怀……</h3> <h3>  太行复地山路总是曲曲折折,走在还没有通车的山路上,总觉有点孤独与恐慌,尤其是夜幕降临时。城里求学的那几年,每当周末走几十里路回来当翻过一道梁,转过一个弯时忽听到了哗哗的水声,看到了奇秀的鸡冠山,似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顿感眼前开阔,看到了村庄、又见清澈的淇河水翻着白色的浪花,看到了悠悠的牛羊也下山踏上了归途,看到了那几株熟悉的白杨和泡桐,看到了家,门口那隱隱約約似等儿归来娘的身影,炊烟袅袅闻到了娘做好的饭香,也闻到家乡的味道……</h3> <h3>  故乡,她山水依旧,但村庄再无处尋覓,她就被这一潭碧水湮灭,心中的庄园她北偎着牟山似如怀抱中的幼儿,牟山山脉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北来寒风,维护着庄园。山脚下阳光聚集,淇水带着湿润气息补面而来,是一盆地,更是一片世外桃园。</h3> <h3>  小姑塔,它飞峙悬挂在村后悬崖,何时修建无人知晓,无有记截,如何在百米高的半崖上仅有的一席之地上建塔至今无人能解。至塔无路而走,只可手扣石隙,足登凸面,攀岩而上。胆小之人绝不可攀登。神话传说,与双塔寺并称姑嫂塔,姑嫂约定某天天亮前各自盖好塔,頑皮的姑盖好了五层只差封顶,跑去吓唬嫂学鸡鸣,嫂听到鸡叫知道天快亮了加快了速度,姑看到嫂将要完工,自己还末完成急忙回转,不小心摔下悬崖……村后崖下一高高隆起的水石传为小姑墓,这只是个神话传说,但小姑塔真的无顶,在则姑塔如何施工是无人能解之谜。推测:很多年前悬崖塔位距地面很低,就不难建塔了,历经多年淇河大水的冲刷河床渐低,地面下降,才成为现状。如是成立就省下塔无顶之谜了。历经悠悠岁月的滄桑,改变着故乡的面貌,现如今面目全非了……民间说词姑塔为镇妖塔,保佑着村民安居乐业。</h3> <h3><font color="#010101">  门前鸡冠山,它形似鸡冠而得名,是故乡的地标。在巍峨延绵的群山中异峰突起,高耸入云。其地势险要,路径幽深、陡峭,独具特色,是风景游览好去处。引来无数登山爱好者,登山望远,一览太行风光。</font></h3> <h1></h1><h3> 关帝庙居鸡冠顶峰,历史悠久,始建元末,青石砌墙,蓝瓦盖顶。内塑关羽神像,正襟危坐,手持宝刀,栩栩如生。关帝庙也为汉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被乡民称之为武圣关帝,来保一方平安,深受敬仰。虽山高难攀,但每逢佳节仍香客不断。圣殿、圣像是众民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寄托着乡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自古以来的崇拜、敬尊、万代流传,深厚的传统文化,给于人们永恒的信仰,碑记我氐先人曾几次捐资重修关帝庙,是信仰又是对故乡的一种情怀,曾几次登上鸡冠山默拜关帝,求佑乡安,佑保一方, 站立峰顶一览故乡全貌,尽收眼底,真想把故乡拥入怀抱。那座座房屋、那棵棵刨桐、那拐了几个弯的清清河水、还有那熟悉的身影……</h3> <h3>  东行千米为玄天洞双塔寺。</h3><h3> 双塔寺,始建于元朝,重修于明,时称天塔。屹立于玄天洞前,又称为玄天洞石塔。它上依悬崖峭壁,下临淇水碧波,隔岸远眺鸡冠山、杨家寨、山水相映,别有情趣。一幅对联:玲珑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潭中月月常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是为此景的真实写照。</h3> <h1><h3>  塔弯,双塔下淇水曲折而下,迂回成弯,故名塔弯。自元代起,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弓家庄村、楊寨沟村、河口村为会首集资举办庙会,搭台唱戏。庙会上人山人海,比肩接踵。未入会场但听鞭声陣陣,响彻在悬岩峭壁,前来赶庙会者首先登山敬上一捧香,放燃一挂鞭炮以示对佛的俸敬,示意未来佛的保佑。每逢元宵节必前往,尤为少年时期。目睹香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更为好奇的是老人们常说塔下就那么大地方,无论人上去的再多也能占下,说是神灵保佑,终难解释,站立在塔下悬岩上,俯瞰塔弯的碧波淇水,戏台上古戏古装的一招一式,倾听着碧波声声、悠扬的锣鼓琴音、及一字一板的豫调唱腔、还有那耳边时不时传来“便宜了,香油麻汤一块三啦”及小商们各种吆喝声,交织成特色的交响乐。此刻听到了乡音,感到了浓浓的乡情……愿意听,也期望着,概是在那个岁月里赶上一次庙会,吃上一口香喷喷的油条也是一种特有的奢侈吧……</h3>  </h1> <h3> 故乡西依着凤凰山,山势如展翅的凤凰而得名,雍容华贵<br></h3> <h3>凤凰山下一古庙——玉皇庙,当地俗称大庙坡。其历史悠久,历来香火旺盛<br></h3> <h1></h1><h3> 玉皇庙,据闻始建于元,历经明清多次扩修。文革期间改建初级高校,庙内诸多碑石用于建房,古迹资料遭损难覓,少年时曾经庙内读书,记忆犹新,庙前历年正月初九为庙会,民间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乡民拜神敬香,唱大戏三天,祈求玉皇福泽天下,庙前戏台保留至今,庙会当日,十里八乡的乡民聚集于此,敬香、看戏.、购物。此庙会不同于双塔寺元宵节庙会,它是以物质交流为重,偌大的空地挤满了小商小贩,农耕物什为多,箩筐锄头、镰刀簸箕,生活杂碎,食品饭食应有尽有。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庙会经久不衰,历代沿袭。方圆香客不断,庙内鞭炮阵阵,庙外袅袅飘香。现如今乡民移迁,水库蓄水,似与世隔绝,不见往日的喧嘩,只留今日的冷清与萧条……</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 故乡的美在于她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和水。最美不过淇河水。淇河是一条清洁的河,更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经太行山脉形成独特的淇河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称。"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其美妙令人神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副其实的自然风光,是人们出行的旅游佳处。哗哗淇水一路走来给故乡带来了福音,</h3> <p>  淇河在太行山中穿行,泉水叮咚,瀑布高悬,水映山光,林荫密布。古人看中了这股活泉,就来此定居,喜欢它,赞美它。古诗经“瞻彼淇澳,绿竹猗猗”赞美淇河风光。时间交替,日出日落,在漫长的岁月里,淇河营造了秀美山川,丰饶土壤。她养育的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在这里生存、繁衍、创造、收获。淇河继续东流,从两岸高峻的山崖间穿行,抵达林州五龙镇河头村。自此处流入新建的盘石头水库,成为淇河上游的点睛景区,沿河两岸的陡峭山势如刀劈斧削,冷峻得令人胆寒。只有走到这里,你才能领略淇河的大美……</p> <p>  黄花营村</p> <p>   淇河水由此流入鹤壁市淇滨区境内,境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历史上两岸茂林修竹,有竹园、桑园等村名。经七里沟风景区、白龙庙 、天然太极图、许沟、淇河湿地公园等地流至大赉店镇堡上村出境,境内全长约44公里,流域面积超过1255平方公里</p> <h3>工农渠将军墓堤灌站,二次提水入渠</h3> <h3>  七盘山,谓凤凰翅。故乡的大发展从这里开始。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穿透七盘山两条山洞。一洞为路,是通向西至唐庄村、将军墓村进入林县境内,过里峪洞至五龙镇、临淇镇、至山西省;过河头村至东姚镇达林州市至山西。向南至大宽河村、小宽河村至辉泉沟村、水峪村、野猪泉村进入林县境内,过碾上村东去入淇县,西翻白岭进五龙至临淇入山西的主要通道。一洞为水道,建起了水力发电站,从此故乡有了电。水轮泵提灌站,灌溉着村西、村西南的土地,山顶上曾加设电视转播塔,方便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能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从此故乡的晚上不再感到寂寞与空虚</h3> <p>桥下清澈的淇河水缓缓东流至鸡冠山下。</p><p>木桥连接着淇河两岸通行的便道,夏天的时侯如是连天大雨,河水猛长,小木桥来不及拆去就要被大水冲去了,断了这条便道。在少年的记忆里淇河水大的多,可驶行船只,在距小桥约百米的上游河岸有渡口,有只能承受近十个人的木船,也有艄公手握长槁(行船用,约六七米长,小碗口粗细)将行人摆渡至对岸,船主人每到季头手拿口袋到周边的村庄传乞点粮食或碎钱作为自已摆渡的报酬,几年后不知何因渡口上不见了艄公,替代他的是条粗粗的铁丝连结着两岸的木桩,行人可自行上船拔丝渡河,许是为了行人的方便吧。无人管理,这样给我们这群顽皮的孩子们在夏天里留下了天然乐场,船成了游玩的器材,船上水里扶着船头船尾,来回游着戏闹着不时濺起浪花,整整一个中午都难尽兴,当然都是光着屁股,这就是乡下,童年童趣,也算是记忆中点点趣味吧……每当翻看到这张照片,忽感有一种</p><p>“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酸楚与凄凉……</p> <p>”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侧面的鸡冠山悬崖峭壁,犹如刀切,直刺苍穹。山下淇水撞岩回返向北顺势而下至盘石头南河湾,受仰头石头的阻力东流至门前</p> <h3>七盘山环绕着淇河水,淇河水环绕着鸡冠山。山环水,水环山,乃一副山水佳作</h3> <h3>  淇河水静静荡漾在故乡的门前,是一条豫北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给故乡带来了景,给乡民带来了福,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她哺育了故乡千百年,是故乡的母亲河,把所有的美好和温柔都奉献给了我们</h3> <h3>一潭碧水,她静、清、绿,堪称“北国小漓江”<br></h3> <h3>  横垮淇河的大桥,是通往河南边唯一的通道,七十年代末建成。改变了历来去河南边耕种过搭石、走独木的历史年代。</h3><h3> 儿时记忆中淇水流量较大,且过河时走的是靠河边摆上大点的石头,釆石而过,中间搭建独木板,站在上边晃晃悠悠,大人们挑担都能稳稳而过。孩提时愿跟大人们去田地里帮忙,或玩耍,一次胆怯了,走在晃悠的独木上,看脚下急流昏了头,不知怎么就站立不稳,落入河中,冲下十多米远,父亲急跳水中拉我上岸……听大人们说过独木桥决不可看那急流,容易迷失理智,要向前看,才不易踏空落水。想想也是啊!大桥的建成方便了村民、造福了乡亲,也是故乡的一大亮点。</h3><h3> 淇河水环饶鸡冠山东流,绕环杨家寨与双塔寺相遇,顺岩下流至弓家庄村达河口村(七里沟风景区)</h3><h3> </h3> <h3> 故乡的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淇河更是豫北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生态环境极佳,引来了无数的鹤、鹭、鸭、鸪等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是故乡的另一道风景</h3> <h3>清澈平静的淇河水,犹如明镜,倒影着村庄,哺育着故乡,也是孩子常来常趣的地方</h3> <h3>  春夏秋多有美校师生来到淇河两岸写生。感受着这淇河风光,描绘出最美图案。</h3> <h3>几天夏雨后河水涨满,一片清波。村后崖下数条山泉顿时湧出,哗哗直流而下,似白色丝带飘落在山涧</h3> <h3>  夏天的淇河热闹多了。人们劳作后,路过河边洗上一把脸,坐在石头上望着清水流淌小息一会儿,感受着这淇河风情,顿感疲劳全消。或带着小孩下水游一会儿泳,半大孩子结伴同行,小河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天堂。一股脑的就往小河里扎。.我家离河较近,时常端着饭碗游到河对岸吃饭,很是愜意。河水很清澈,水流也很缓慢,轻轻的温柔的萦绕在孩子们的身旁。嬉戏玩闹着……孩子们很自觉,都在水浅的地方玩耍。因为大人们常说:水深的地方有小鬼,你游过去,小鬼就会从水底拉住你的脚,这叫“找替死鬼”。现在想来,大人们其实不是迷信,更多的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那些年不知道什么叫控调,每到晚上淇河边上、淇河大桥上、村周围的小溪旁,三三兩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迎着凉丝丝的河风谈天说地,笑声朗朗……时有女子们也会结伴同行,找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下水冲个凉水澡,这许是山乡人们有些封建养成的习俗吧</h3> <h1></h1><h3>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故乡夏天郁郁葱葱,一场雨后处处溪水潺潺,一片绿色随着谷风一次次波动,撩人心扉。那时全然陶醉在绿荫、微风、泥土、溪流与鸟鸣中,唯有远处不时传来的呼喊提醒着我回家的路…</h3><h3>  在这绿意盎然的山林中,蜿蜒曲折的溪水不分昼夜地冲击着石壁,发出欢快的声音。你若是赶路热了渴了,便可到泉眼,或小溪旁,采几片叶子,舀些水喝,还可以舀一捧水撒在脸上清凉一下。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泉水甘甜的味道在喉咙中的回味,在皮肤上的凉爽。远处的禅叫与牛的铃铛声,随着山林间凉爽的风,忽而高涨,忽而低落,此起彼伏,相互致意,为这份绿意增添了些美意。夏天不仅仅是有那欢快叮咚小溪,更有那童年戏水的情趣…</h3> <h3>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夏天的到来,孩子在水边玩耍也让大人们多操了不少的心</h3> <h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故乡濒临淇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六十年代未就从多方面对淇水的利用,先后修建了几处水轮泵站,一座水力发电站,电力提灌站,多条引水渠和一座小型水库,使农田得以百分之百的灌溉,山乡也从此结束了夜伴媒油灯时代</h3> <h3>  林州土圈村下游。工农渠渠首拦河大坝在此截流淇河,淇河水从此引入工农渠.</h3> <h3>工农渠的建成给故乡再次带来了福音,渠水沿村环绕而过,更加方便了故乡土地的灌溉,田地间处处可见闸门大开,清水自流,80/100的土地得以渠水灌溉,旱涝保收,蔬菜瓜果满园,且种上了水稻,并修健了魚塘,贪穷的山村变为鱼米之乡</h3> <h1></h1><h3> 鲫鱼为淇河特产之一,古为贡品。少年时捕魚抓虾是最为有趣之事。午饭后来到南河湾水中石下或鯰魚,或黄鳝,很少空手。夏天偶儿洪水,晚上约上伙伴,带上手电和砍刀来在洪水与小溪的清水结合部,看那鲶魚成群,举刀砍下……一个个丰收的夜晚。蟹的季节在麦收前,晚上带上手电和水桶,沿淇河边上到处是横行的螃蟹,顺手拈来……</h3><h3>往事如烟,儿时的趣事亦是如此,故乡的淇河再不会从门前流过,故乡事只能是这暮年中一种美好的回忆……</h3> <h3>  春暖,暖风吹来,山涧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舒展胳臂,着急地披上崭新的绿装,向大自然展示一下青春焕发的风采。春风拂过山林,一夜之间,树上开满了白的梨花、粉的杏花、红的桃花,把大山装扮的格外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故乡显得绚丽多彩。</h3> <h3>麦苗也渐渐的抬起头来,随着气温见暖,开始返青,人们开始忙碌起来</h3> <h3>  麦子熟了,一片金黄,田间的麦香扑面而来,沁入心扉,</h3> <h3>  五月天,大忙天。那时山区还没见过联合收割机,只能手工挥舞着镰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下地抢收抢种,老人们常说五月是短头天,就连皇姑也要下麦田,这种说法虽不可信,贫民更没看见过皇姑下田割麦子,但这说明了村民对五月收获季节是多么的重视和有着较强的紧迫感</h3> <h3>  路畅一点靠小平车运,田间小路只能肩挑把麦子挑场上晾晒,磙碾,车軋。挑走麦秸后扬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记忆犹新,烈日下,汗流夹背,饥肠轆轆,虽为辛苦,但心中仍留有丰收的喜乐。<br></h3> <h3>由毛驴拉石磙碾场,到小型拖垃机碾场至小麦脱粒机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一步步走来,农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祖国的逐步强盛</h3> <h3>  小麦脱粒机作业,虽说一陣紧张的脱粒,个个灰头灰脑,不分鼻眼,但机械化的推进使麦收省了不少工,省了不少力。收工后一个猛子扎入河中,冲个澡,洗涤干净,清凉舒适,很是惬意,这一刻永留记忆中……</h3> <p>故乡的秋天。秋天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的这句诗长期驻扎在我的心中,成了我对秋天最好的解读。 每到秋天,一片片落叶像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悄然滑落,激起我心中的层层涟漪,于是,对故乡的记忆像着了水墨的宣纸,一点点晕染开来…… </p><p> 在记忆里的秋天,那时在生产队挣工分的集体时代,谷子为主产作物,兼种一些高梁、仔麻和豆类。谷子熟子,金黄金黄,沉甸甸的谷穗直不起腰来,清晨早早起床,听着生产队的钟声,拿起父亲早磨好的镰刀跟着大人们一起下地割谷子,一把一把匀允地铺放在地面上,几天基本凉干后,随用谷杆梱为捆,大人们用绳捆好一次挑四个,未成年的我们一次就挑两个运到打谷场上,无论远近中途都无法放下歇息,进场垛好,等秋忙后剎刀刹去谷穗,放磙脱粒,扬去谷糠后才可碾为小米。在太行区算是比较好的食粮了,小米干饭,小米稠饭,也不能顿顿吃得上。玉米不为主粮,谷地里偶儿带上几棵玉米,可能作为牲口的飼料吧?确也给孩子们带来了野食,上学路上,或约上好伙伴休闲野外时偷偷扒上几穗,拾些干柴找个无人的地方烧烤着,顾不得那抺黑的花脸,闻着清香,吃的甘甜,听着笑声……</p> <h3>玉米作为主要经济粮食作物,大量种植是七十年代至今,随着科枝不断的发展,种子的优良,灌溉条件的不断完善,才得以大量种植,丰产高产。</h3> <h1></h1><h3>  故乡的水稻,在豫北太行山区种植水稻算是新生事物了,水稻是高产作物,大米算是细粮。但山区老人们几乎一生未吃上几次大米,六十年代未村民利用淇河水资源修起了水电站,用上了电,并引水上山灌溉良田,引进水稻良种,培训农技,插秧种植,连年丰收,“喜看稻粟千重浪”,故乡闻名了十里八乡,堪称“小江南”</h3> <p>  故乡的养殖历来以猪、鸡、牛、羊、骡、马为喜好,但以牛羊为主,集体时每生产队都有一群羊和一群牛。养羊为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牛比较温顺,行动迟缓,容易驾驭是用来耕地。赶着牛羊上山在儿时的记忆中常感到是一种乐趣,羊在山上走的比较远,或是夏季山上有水时羊就不下山了,防止狼的侵害牧羊人与羊群一起住在山上,这时生产队派人用栲栳(柳条编织盛饭的器具)把饭送至山上。然冬雪和大雨天照常上山放牧,此时则是最为辛苦之事… 时不时想起那送过饭、放过牛羊的日子有苦有趣也有乐……</p><p> 家里养几只鸡和一头猪也是山区村民的习惯,作为经济来源,不待客时把攒下的鸡蛋卖给收购站为子女们买文具及生活开支。为养一头猪常常跟娘一齐起早贪黑奔走山沟田涧找野菜釆树叶(杏叶,槐叶,榆叶),收藏薯叶、秧…一年出头才能出栏,最少能卖五十多块钱(不低于一百三十斤,三等级的),养的肥一点能卖上百元,这可是农家最可观的收入,家庭大项支出就靠它了</p> <h3>花椒可谓滿山遍野处处皆是。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时栽种了很多,给乡民也带来经济收入,立秋前后男女老少皆上山坡摘花椒,隨处可看到身影,伴随着渲闹声点缀着整个山涧,是山乡秋收的另一道风景</h3> <h1></h1><h3>  故乡的柿子可谓是一大特产,随处可见。七月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红了皮的柿子才被摘下树来。霜降过后才能晒成柿餅、柿块,挂柿都可作为大人孩子冬春的小零食,很甜很甜。昏柿和糠抓团、晒干,再用火坑焙干碾成炒面存放几十年不会坏的,它使祖辈几代人度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也熬过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三年自然灾荒的日月,那几年拌上半碗炒面,或吃一块炒面饼来充饥……</h3><h3>  柿子为山区人民作出了贡献。相传:在太行山区一位老人在奄奄一息时手指方桌嘱咐儿子说: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卖它,这是祖上唯一留下的家具。说完老人断气了。后来在大灾荒年颗粒绝收,儿子一家再也生存不下去时决定拿方桌到富户家换点粮食,谁知内门窄小,方桌抬不出去。没有办法,随手拿起镢头劈去隔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这堵墙是炒面堆垛而成,外抹泥巴,是老人在较宽裕时期刻意为之,以防年景不好,能搭救性命,如此这家人才得以生存下来…</h3><h3> 柿子——故乡抺不去的一道亮景,几代人更是对柿子有那难忘的情怀……</h3> <h3>  故乡土地匱乏,坡面较广,阳光充足,种植了多种果树,秋果累累,甚是喜人</h3> <h3>  坡间酸枣、大枣随处可摘</h3> <h3>  红薯耐土地脊薄,耐旱,易种植,不用太多的管理皆可丰产。种植红薯是故乡乃至太行山区的一大特色,种植颇广,是几代人以它为主食才得以度过饥荒,得以生存。从儿时的记忆中老人们讲红薯己种植多年,在历来艰难的岁月里红薯是主要充饥之食,可谓全年的主食,蒸吃,煮吃,烧烤着吃都是方便快捷。在土层较厚的地方打个直径約0.5米深约三四米的柱体深井,再据储存量的多少平行掘进一洞,薯窖完工了。刨红薯是秋收的最后一项农活,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担挑到窑旁,有绳索把红薯卸到窖里堆放储存可食至来年五月。</h3> <h1></h1><h3>  红薯亦可创切为薯片更好地储存,在记忆中,深秋薯季,沿河岸边的青石板上,山坡边的紫色页岩上一片片凉晒的红薯片处处可见。等晒干了收起储存,食用时可磨成红薯面做红署面面条、馍、饼,甜丝丝的皆可饱食。最怕遭天,尤其是夜里睡的正香突然来雨时,你听那左邻右舍热闹起来,拿工具声、喊儿女起床帮忙的呼喊声:下雨了,快起来拾掇了。真的不愿起床……随父母来到村外,灯火随处游走閃爍,人们都来到各自晒东西的地方拾掇起来,有红薯片、有柿饼柿块,和凉晒的红薯叶子……寒风袭来,全身哆嗦,小手冻的拿不住薯片,但娘还是一个劲地催促:快点,淋了,会发霉的,吃了要生病……</h3><h3>红薯粉条是故乡一大特产,耐储存能放几十年,而特好吃,特筋道,下锅后不会轻易煮烂成糊涂。红薯洗净磨碎,过大箩滤粉,凉干备用,至三九寒天,打芡下条,上杆冷冻,第二天看天气尚好,搬至河边放入水中解凉后捞起,找最暖和背风处插入墙上缝中或搭架,晒晾…</h3><h3> 而今,红薯已被越来越多的花样食物代替。但曾以之为食,给予过营养的红薯,以及关于它的记忆,想起来,那般依旧香甜温暖……</h3> <h3>全手工加工红薯粉条</h3> <h3>沿淇河河边种植蔬菜,气候的湿润给蔬菜创造了不可比拟的生长环境,以及自来的渠水随时可放水浇灌着菜园,可谓是桃花园里好耕田,蔬菜瓜果满园香</h3> <h1></h1><h3><font color="#010101">山乡教育的发展历来与城镇相差甚远,孩子在村里上个小学就基本上学业终结了,想要上初中乃至高中翻越几十里的山路到乡中或市里。七十年代初,政府部分投资及周边村里集资在鸡冠山下建起了所谓鹤壁市第十二中学。中学的建成方便了方圆十里八乡的孩子们就近入学了。</font></h3> <h3>没有漂亮的教学楼,校园也没有硬化,只是种植了部分垂柳和翠柏绿化了校园美化了环境,当时在山区算是很不错的学校了,青石红瓦,因地势而建,各项教学硬件配备齐全,中学的建立给山乡带来了福音,直至随着水库的开工才完成了它由建成而来为教育服务的使命。</h3> <h3>太行山里的孩子从小受到大人们能吃苦耐劳意志的熏陶,能吃苦,每天要早早起床跑三五里的山路按时到校上课,路途较远的学生早上借着星光上路,晚上趁着月色回归。翻山越岭,四季奔波着。上学来,各道聚集,放学走,分途而归,每天要跑上两个来回,甚至跑上三个来回晚上到校补课,离家远一点的、要翻大山回家的就带上干粮晚上就住校了。本乡本土的老师虽学历不高,但尽心尽力也教出了未来不少高学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遍布各地政商皆有,职至科县局的比比皆是,三十多年来,可谓桃李满天下。即便是很多未入高校的学生,也学到一定的知识,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各尽所能。 中学的建立是故乡的一大亮点,“近水楼台先得月”它为故乡人作出了贡献,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人材,也使故乡的乡民文化素质大大提高,<br></h3> <h3>一组学生毕业照,记载了他们的三年寒窗,在第十二中学留下了美好的瞬间,时间定格在他们的青春芳华</h3> <h3>他们现在可谓是社会上的主力军,遍布各地各行各业,也担负着生活的重任,他们都为各自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br></h3> <h3>看到这几幅图片,忆起那曾径,这里是故乡学子求知的地方,也是那热情奔放的地方,在这里也有过理想,有过远方。清清的淇河水环校而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是那么的熟悉,这里曾经留下过朗朗的书声、留下过嬉水欢快的乐声,留下了多少少男少女的足迹,还有那窃窃私语和对此都有那一生回味无穷的情怀……<br></h3> <h3>  鸡冠山下,水库开工奠礼,修建水库要正式动工了,意味着要搬迁,要永久离开养育了我半生的故乡再也回不来了,不免心中顿感失落与惆怅,酸楚和凄凉,恋恋不舍,眼看故乡不再有春色、夏景、秋意和冬画。一直藏在心底的故乡的图景,自此将成为记忆……</h3><h1></h1><h3> 当一辆辆载满家什和家人的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愈行愈远,当頻频回首再望故乡,已定格成一幅轮廓鲜明的山水画,当故乡即将变成永久的记忆时,眼睛滚下两行热泪……</h3><h3> 顿时觉得渐行渐远的山水就像我的亲人一样让我无限的依恋,我的家园、我的老屋、门前我常乘凉的那株老槐、我的葡萄、给我甘甜享受的泉水、满山的野果、还有那清清的淇河水,都将成为过去……</h3> <h3>水库建成了,蓄水了,山水如画,太行一明珠,原来的庄园被一碧潭水所湮灭,七盘山也只显露出一个个小山包,形成一个个小州岛,游船穿越而过,站立坝顶眺望故乡甚是美观,可她再也不是家乡了,那成了永远回不去的故乡…<br></h3> <h3>如今每当踏上故土,在大坝上驻足远眺,一切都改变了模样,一切都变成了远去的记忆。水光山色的景色的确很美,但没有认真的去欣赏过,更多的是去寻弥那难以忘怀的记忆。多少年过去了,可为什么在记忆的漩涡里都无法自拔?我久久地沉默,然后又默默地离开………<br></h3> <h1></h1><h3><br></h3>   <p>故乡,</p><p>是生我养我的地方。</p><p>那里</p><p>有我美好的回忆,</p><p>有坎坷岁月的滄桑。</p><p>有我踏遍山涧留下的足迹,</p><p>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泥土芳香。</p><p>有我一步步成长的旋律,</p><p>有我青春气息的芬芳。</p><p>这山乡,这水乡,</p><p>是我原来的家乡。</p><p>这永远回不去的</p><p>是我永远怀念的故乡</p><p>………… </p><p>好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p><p>好一座美丽诱人的村庄。 </p><p>拙笔难书写故乡之情愁,</p><p>淇水绘不尽故乡之风光。 </p><p> 故乡----盘石头,祖祖辈辈生息安居的地方,她养育了世世代代五百余载,其恩重似山且情深似海。 </p><p>故乡之情兮,</p><p>思之故乡矣。 </p><p>故乡之恋兮,</p><p>念之勿忘矣。</p><p>…………</p><h1><br></h1><h5>文/孤独剑(微信号ZSF505818)</h5><h5>图片/部分网络,由于移民当急,只留下故乡少量图片,很是遗憾,</h5><h1><br></h1><h1><br></h1><p>谢谢转发,谢谢赏阅和赞评</p><h1><br></h1><p> 2018.7.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