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每次外出旅游除了照相外,还拍了许多视频,老伴常说有什么用?现在把它们找出来编入老美篇,以(2.0)版本重新发表。 2022.7.31.</p> <h3>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直辖市,列宁格勒首府。位于俄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由44个岛屿、580多座桥梁连接组成,它是在沼泽地上建成的。</h3><h3> 始建于1703年,市名源自耶稣弟子彼得。5月27日,彼得大帝(一世)在涅瓦河三角洲兔子岛上举行奠基仪式,修建彼得堡罗要塞。建成后派重兵把守,防御瑞典军队进攻。后来扩建为城,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纳入俄版图。彼得大帝又在此创建波罗的海舰队——俄第一支海军。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此,至十月革命前,是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h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是敌国。因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于德语发音,当局把市名改成彼得格勒。</h3><h3> 1917年,十月革命在这里爆发、成功,并波及全国。1918年3月,苏联首都从这里迁回莫斯科。1924年列宁逝世,为了纪念他,城市改名列宁格勒。</h3><h3> 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原名。它以及历史中心古迹群,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人口513.2万,主要是俄罗斯族(占89.1%);其他有乌克兰、犹太、白俄罗斯、鞑靼、芬兰、爱沙尼亚、日耳曼、波兰、越南、华人等族。</h3> <h3> 彼得堡罗要塞坐落在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的发源地。</h3> <h3> 1703年5月,当时与瑞典的战争尚未结束,彼得大帝下令在此建造要塞,监控河上的船只。</h3> <h3> 建设中役使了大量瑞典俘虏及农奴,耗时半年、死数千人,完成木结构要塞。三年后改为石结构。1906年修筑石墙。</h3> <h3> 建成后,并未达到原定的使用功能,反而成为收监政治犯的监狱。这里曾关押过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1887年,列宁哥哥亚-乌里扬诺夫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害。</h3><h3> 十月革命时是起义军司令部;今天这里成为博物馆。</h3> <h3> 棱堡中有300门大炮。</h3> <h3> 彼得堡罗教堂建于1703年,原是木结构;1712~1733年改为石结构。巴洛克风格。钟楼高122米,很长时间一直是圣彼得堡的最高建筑。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双翼伸展3.8米,头上十字架高6.4米。</h3> <h3> 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俄历代沙皇的陵墓,还有许多大公也葬于此。1998年7月,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十月革命后被苏联处死)遗骸也迁葬到这里。</h3> <h3> 彼得堡罗教堂正对面是造币局。据地接导游小刘说,上世纪五十年代那版人民币的三元面值的钞票,就是在这里印制的。</h3> <h3> 彼得堡罗教堂的旁边有彼得大帝的青铜坐像。可以看出他身材高大,大皮靴和瘦骨嶙峋的大手,给人印象深刻!</h3> <h3> 在彼得堡罗要塞隔涅瓦河的斜对面南岸,是十二月党人广场(原名参议院广场),广场中央是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是圣彼得堡的象征。建于1782年。</h3><h3> 以武力夺得沙皇宝座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证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统继承人,下令建造该青铜像。</h3> <h3> 青铜像由法国雕塑家法尔科耐辛勤工作12年完成。高5米,重20吨,安放在一块重达1600吨的天然巨石上。</h3><h3> 头戴桂冠的彼得大帝骑在前蹄腾起的骏马上,神情坚定,显示无敌的风采。</h3><h3> 马代表俄罗斯,双脚腾空好像要冲破阻力、勇往直前;后蹄踏在象征邪恶的蛇身上,它代表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h3> <h3> 彼得一世是俄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1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1725年)。1682年与异母兄伊凡并立为沙皇,因为伊凡痴钝、彼得年幼,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亚摄政。少年时酷爱军事游戏,建立“少年军”(后成为俄禁卫部队);常与外国侨民来往,深受西欧文化影响。</h3><h3> 1689年,率“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并把她关进修道院。把国政交给母亲、舅父等。1695年率军远征土耳其亚速,因没有舰队配合而失败。他汲取教训,在顿河畔建造船厂,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舰队。1696年第二次远征亚速,终于攻克。</h3> <h3> 1697年派庞大使团出访西欧,争取建立、扩大反土同盟;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工作。彼得化名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国,先后在荷兰、英国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h3><h3> 1698年夏从维也纳回国,平息射击军叛乱并将其解散。随后,全面推行欧化改革。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振兴国内外贸易,凿运河、开商埠,扩大出口,为俄国近代工业奠定基础。政治方面,取消领主杜马,废除大教长,设立枢密院;打击保守势力,甚至处死皇太子,加强以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社会文化方面,建学校、办报纸、剃胡须、剪长服,革除陈规陋习;唯才是举,培养和选拔人才。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统一编制;建立由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组成的正规陆军,并扩建海军舰队。</h3><h3> 同时,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先后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建立北方同盟。1700年初北方战争爆发,8月对瑞典宣战。1701~1704年,利用瑞军主力陷入波兰之机,率军攻占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03年在涅瓦河口大兴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h3> <h3> 1708年初,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军大举进攻俄国。彼得大帝指挥俄军战略退却、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派小股部队不断袭扰疲敌。1709年7月,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歼灭瑞军主力,查理十二世逃往土耳其。土对俄宣战,1711年彼得率军南征,失利乞和,与土停战。</h3><h3> 1714年8月,率俄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舰队,取得海军首胜,自晋海军中将。1721年9月与瑞典签订和约,夺得大片土地,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10月被枢密院封为“大帝”和“祖国之父”;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h3> <h3> 1722~1723年,发动侵略波斯的战争,夺取里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区;同时向远东扩张,侵占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h3><h3> 1724年秋日,彼得在芬兰湾见到沙洲搁浅船上的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险,奋不顾身下海救援。受风寒,使已患有的尿毒症病情加重,但他仍坚持工作。1725年2月病逝与圣彼得堡,享年52岁。</h3> <h3> 十二月党人广场东面是海军总部大厦,1704年奠基。建筑结合了古典主义和俄建筑艺术特点。</h3> <h3> 大门两侧的高台上,各放一只巨大的铁锚。这里最早是海军造船厂,1706~1725年间,共建造了40多艘舰艇。</h3> <h3> 现为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部。</h3> <p class="ql-block"> 海军总部前马路的另一边就是涅瓦河。</p><p class="ql-block"> 涅瓦河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景观河道,大桥、古典建筑比比皆是。</p> <h3> 乘坐游艇在河中观光,也是一项旅游项目。</h3> <h3> 瓦西里岛把涅瓦河分成大、小涅瓦河,岛前端叫斯特列尔,顶端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红色圆柱,即斯特列尔灯塔柱。</h3> <h3> 涅瓦河上还点缀多艘古帆船,更增添了圣彼得堡历史的厚重感。</h3> <h3> 十二月党人广场南边是伊萨基耶夫教堂,它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h3> <h3> 它始建于1818年,1858年竣工。是罗曼诺夫家族献给彼得一世、并纪念拜占庭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彼得大帝生于他的纪念日)的教堂。</h3><h3> 建筑方案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选定。高102米,圆顶直径22.15米,内部可容纳1.4万人。</h3> <h3> 该教堂是俄国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每根重114吨,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圆顶外镀金100公斤,至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依然金光灿灿。</h3> <h3> 二战中教堂受严重破坏,20年后才修复完毕。</h3> <h3> 在伊萨基耶夫教堂南面的伊萨基耶夫广场上,有尼古拉一世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856~1859年,用金属21.3吨,耗资700万卢布。</h3> <p class="ql-block">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是沙皇保罗一世的第三子,因兄长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所以被立为沙皇。</p><p class="ql-block"> 继位之时即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此后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密码警察第三厅。对外继续推行神圣同盟宗旨,和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合作,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1830年镇压波兰起义,1849年镇压匈牙利民族运动。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与英、法、奥斯曼帝国发生克里米亚战争。于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p> <h3> 十二月党人的形成:十九世纪初,欧洲民主思潮蔓延到俄罗斯。一些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对农奴制和专制制极为不满;希望俄国走上民主自由政体道路,成立秘密组织,企图按西方模式改造国家。他们试图只依靠军队的力量发动政变。</h3><h3> 1825年11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党人决定在尼古拉一世继位之日发动起义。12月26日(俄历14日),起义军官率3000多名士兵到达参议院广场,但领导人临阵脱逃。尼古拉一世调动军队,用大炮轰击广场,进行血腥镇压。</h3><h3> 起义失败,十二月党人在其他地方的起义也告失败。著名领袖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大批士兵被处鞭刑。</h3><h3> 1925年,为纪念这次流血政变,把参议院广场改名十二月党人广场。</h3> <h3> 十二月党人广场涅瓦河对岸,有一对狮身人面像,人面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刻于公元前1455~1419年,1823年从尼罗河运来,是埃及国王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h3> <h3> 人面像的胡子已残缺,据说法老的胡子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留给俄罗斯人,于是埃及人用枪托把雕像的胡子砸掉了。</h3> <h3> 在狮身人面像涅瓦河边,隔河远眺伊萨基耶夫教堂。</h3> <h3> 喀山教堂位于涅瓦大街上,1801年奠基,1811竣工。以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为蓝本,平面呈十字型,中间是圆筒形顶楼,顶楼上是半球形屋顶。</h3> <h3> 两侧左右各伸出四分之一圆弧形柱廊,共有94根圆石柱组成,面向涅瓦大街,环抱广场。</h3> <h3> 教堂里有库图佐夫墓和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利品。</h3> <h3> 教堂由沙皇保罗一世下令、为安置喀山圣母像而建造。</h3> <h3> 喀山圣母曾多次显灵。第二次是在俄法战争时,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教堂喀山圣母像前祈祷。圣母托梦告诉库图佐夫:俄罗斯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寒流。</h3><h3> 这次寒流使法军冻死过半,不战而逃,库图佐夫一战成功。</h3> <h3> 库图佐夫(1745~1813)是俄帝国元帅,大军事家。在战斗中瞎了一只眼,人称“独眼将军”。出生于军事工程师家庭,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参加过与土耳其的战争,战功卓著,晋升极快。写过军事训练著作,制定过新战术方法。1805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率俄军败于拿破仑,被沙皇免职。</h3><h3> 1812年俄法战争爆发,重任俄军总司令。在重创法军后,制定“焦土战术”,坚壁清野,主动放弃莫斯科。经充分准备,组织反攻,取得卫国战争胜利。</h3><h3> 1813年4月,在追击拿破仑一世途中,病逝于德国。</h3> <h3> 滴血大教堂,也称复活教堂,建于1883~1907年。是圣彼得堡地区少有的纯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外表用彩色瓷砖和搪瓷青铜板镶嵌出颜色艳丽的复杂图案,比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更生动美丽。</h3> <h3> 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扔进一枚手榴弹。沙皇被炸受致命重伤,被送到东宫,数小时后死亡。</h3><h3> 1883年,其子亚历山大三世沙皇为纪念亡父,在遇袭之地修建了该教堂。24年后,由尼古拉二世沙皇举行揭幕仪式。</h3> <p class="ql-block"> 1917年,教堂遭洗劫和掠夺,内部破坏严重。1930年被关闭。二战时期,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时,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战后被用作附近歌剧院的仓库。</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马赛克博物馆,教堂内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它们是用意大利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及俄罗斯的宝石精加工而成。并按《圣经-旧约》故事为题材,镶嵌成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