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题为《你还记得你知青生涯首日的经历吗?》美篇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触发了我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实际上我当知青的时间并不长,还不到两年时间。期间,最让我感到自豪、最有成就感、最快乐、最值得回忆的事,就是组建沙坝大队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业余文艺宣传队。(四川省筠连县双河公社)<br></h3><div> 1975年年底,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各生产大队都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以下简称专业队)。主要任务是修路、修机耕道、把小块田改造成为能使用机械作业的大块田、新修水利工程等。人员从各生产队抽调。</div><div> 一听说要抽调劳力,生产队长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知青,特别是重庆知青,当时我们大队的知青主要有两类,一是本地知青(人少),二是重庆知青(人多)。重庆一些男知青的顽劣和脾气火爆是出了名的,拿当地农民的话来讲,就是成天吊儿郎当,不好好干活,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还不好惹,不敢管。重庆崽儿把“打”叫做“杖”,如:我扙你龟儿子!(我打你龟儿子!)。这些“刺头”让村民和队干部头痛,再说,生产队也不愿意把队里的强劳力、熟练工外派。一说要抽调劳力,自然就首推知青。这样,组建的72号人中百分之七十都是知青,并且以重庆知青为主。专业队几乎变成了知青点。大队知青的集中居住和管理,为组建文艺宣传队奠定了基础。</div><div> 我还清楚的记得,我是1975年底到专业队的。而宣传队成立的日子是1976年2月19日。宣传队成立后,利用劳动间歇和夜间排练节目。我和同队的涂静原来都是中学的文艺骨干,涂静会拉二胡,我们都参加了宣传队。我是专业队副队长,自然兼顾组织、管理宣传队的事宜。</div><div> 回想起来,宣传队重庆知青中也没有几个有文艺细胞的,除廖志云(绰号廖叉口)会吹笛子,赵泽云喜欢唱歌外,其他人甚至都谈不上是文艺爱好者,但毕竟是大城市来的,见多识广,聪明,学什么比较快。在那个年代除了唱“红歌”,跳“忠字舞”,唱样板戏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农村的文艺活动更是空白。贫下中农也急需精神食粮。</div><div> 我们排练的节目,贴近农村,短小精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有的节目是翻唱、翻演,有的节目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我还保存有当时的节目单。主要节目有:大合唱《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京剧表演唱《定叫山河换新装》、舞蹈《伟大的北京》、对口词《大打农业翻身仗》、三句半《铁姑娘订计划》、相声《计划生育好处多》、舞蹈《志在宝岛创新业》、笛子独奏《映山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男声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牧歌》、快板书《小扁担三尺三》、三句半《计划生育就是好》、女声表演唱《沂蒙颂》《海上南泥湾》、男女声二重唱《藏族人民纵情歌唱》、独幕话剧《这口气歇不得》等。</div><div> 其中《这口气歇不得》的剧本就是我创作的,主要描写一个从岗位上退下来的农村老支书,不顾老伴、女儿要他退下来就好好休息的劝说,继续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的情节。其中,剧中主角老支书是由我出演,老伴和女儿分别由重庆知青胡永芳、郑代华扮演。我是自编、自导、自演一条龙。中学时,我也写过一部歌舞剧《回延安》。写剧本,有基础。再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凑合吧!</div><div> 首次演出是1976年3月6日,地点是沙坝六队嗮场露天坝子上。前来观看演出的村民很多,除六队的村民外,邻近几个队的村民也赶来观看,人气十足。演出基本是“原生态”的表演,既没有服装、道具,也没有舞台、灯光、舞美,乐器也只是一把二胡,一支笛子,演员素面朝天,观众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生产队用了两只汽灯照明。即使这样,演出还是获得圆满成功,一炮打响,每个节目都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掌声和喝彩。</div><div> 由于是熟人演出,观众与演员距离又很近,不时有人喊着演员的名字,调侃“起哄”,演出场上气氛热烈、非常融洽,锣鼓声、歌声、笑声、掌声不断,欢声笑语回荡在小山村的上空。后来,有村民告诉我,偏僻寂静的小山村从来都没有这样热闹过!演出效果之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div><div> 演出结束后,六队给我们煮了腊肉稀饭、炒花生招待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年头,但凡饭菜中能见到半点油星就不错了,腊肉稀饭那可是“打牙祭”,是逢年过节才能享受到的超高规格接待了,让我们有点受宠若惊。此后,六队这个示范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我们到那个队演出,那个队就会表示一下,至少有炒花生、烤玉米、烤红薯吃。贫下中农还是讲情义的。更重要的还是对我们演出的尊重和肯定。</div><div> 演出结束后,三队的陈光骏队长悄悄地把我拉到旁边对我说:你是三队派出去的,三八妇女节快要到了,能不能安排给三队演出一场。呵呵,有点“拉关系,走后门”的意思,我当即答应了陈队长的要求。三八妇女节在三队工房里又演出一场。此后,演出一发不可收拾,隔三差五的到沙坝大队8个生产队去演出。随后,其他大队的生产队也慕名前来邀请我们去演出,如鱼井大队、走马大队等。甚至靠我们比较近的一些云南省的生产队也邀请我们去演出。文艺宣传队都成香饽饽了,远近闻名,应接不暇,演出门槛抬高,演出需要提前半个月预约。</div><div> 宣传队名声在外,也让大队干部脸上有光。更加重视宣传队的建设,大队书记陈希录经常光临专业队指导工作,大队副书记陈光钱几乎就驻扎在专业队。大队还专门为宣传队制作了一面队旗,购买了一些锣鼓之类的器具,大队家底薄,就这样,也算是花血本投资了。记不清是用谁的相机,拍摄了宣传队唯一的,珍贵的一张全家福,我保存至今,但愿宣传队的所有知青朋友都能通过网络看见这张照片!非常想念你们,我的知青朋友!(见第一张照片)</div><div> </div> <h3> 业余宣传队的成立,也苦了我们的知青兄弟姐妹们。白天要干活,晚上要排练、演出,有时需要走十几里山路去演出。虽然很累,但大家热情高涨,苦中作乐。那时年轻,有本钱,可以肆意透支身体。</h3><div> 有时演出回来已经天色很晚,我们打着火把、提着马灯、拿着手电沿着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山路回家,一不小心,就会摔跤,还得防备蛇虫叮咬。但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打打闹闹,歌声不断。夜深人静,愉快的歌声久久飘荡在山村夜空之中。</div><div> 每次演出成功,都让我们都感到兴奋,返回途中总是意犹未尽。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不一样。这是我,可能也是宣传队所有知青朋友知青生涯中最愉快、最富有青春活力,最体现知青价值,最具有生活意义的一段快乐时光。</div><div> 如此頻繁的演出,不想出名都不行。很快全公社都知道了沙坝大队文艺宣传队的名气。1976年5月6日,公社召开知青大会,传达宜宾地区知代会精神,县委工作组也到了公社。为了祝贺会议召开,会议结束时,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专门抽调了沙坝、两河大队的宣传队进行文艺演出,也有点让两个宣传队“PK”一下的意思。</div><div> 演出在公社礼堂进行,这也是宣传队成立以来首次在正规礼堂“登台”演出,大家都很珍惜这次演出机会,表演很认真、很卖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效果超好,很成功!演出水平胜过了两河宣传队,受到了公社干部和县工作组的赞扬和好评。演出成功,让队员们都很高兴,欢呼雀跃,相拥而泣,这苦没有白吃!</div><div> 比我们高兴的,还有大队干部,在公社和县工作组的面前露了脸,为生产大队争了光。大队干部很高兴!但大队条件非常有限,也没有啥表示的,傍晚时分,大队专门派了几辆马车来公社接我们,因为公社离大队还有十几里路的路程,专车迎接,也算是给我们的奖赏和很高的待遇了。</div><div> 返程路上,几辆马车鱼贯而行,傍晚时分,夜幕低垂,远处山峦在薄雾的笼罩下变得有些朦胧,公路像一条白色飘带伸向远方,两侧田野显得格外寂静,偶尔可见几家农舍微弱闪亮的灯火和袅袅升起的炊烟。而我们刚刚演出归来,演出成功,领导和观众的赞美,让我们显得格外兴奋,坐在马车上,大家一路高歌猛进。“长鞭哎,那个一甩呦,哎啪啪的响哎……”电影《青松岭》的插曲。</div><div> 我们的快乐情绪,显然感染了我们车上的车把式。这毛头小伙,居然站立在车头,拉紧缰绳,让马快速的奔跑起来,马蹄的嘀嗒声,欢快的歌声混杂在一起,打破了山村的寂静。然而,一个急转弯,车速太快,离心力的作用让一侧车轮离开了地面。引起了大家的惊呼!差点翻了车!好在车把式反应快,很快把车速降了下来,有惊无险,太刺激了,惊恐过后,又是一阵愉快的欢笑声……!</div><div> </div><div> 沙坝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我知青岁月中一首值得吟唱和缅怀的歌!</div><div><br></div> <h3>最朴实无华的演出。(照片为网上,下同)</h3> <h3>最经典的舞蹈动作。</h3> <h3>最常见的舞蹈造型。</h3> <h3>都有一颗红亮的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