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天一黑,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大都早早的熄灯上床歇息。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的单调和匮乏,每逢矿区上放电影大人和孩子们不知有多高兴,就像过年一样的喜庆和热闹。看的电影大都是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诸如此类的影片。第一次看《闪闪的红星》就只知道好看,潘冬子机智勇敢,是少年儿童团的小英雄。里头的歌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好听。影片中有句精彩的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至今还记得。影片看过后也没过多的去思考什么,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又能有什么深层次的思考呢?</h3><h3> 光阴荏苒,从我第一次看《闪闪的红星》距今已有40余年。前不久,再一次听歌曲《映山红》,那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以及歌手天籁般的嗓音,内心瞬间的被深深的打动。心灵震撼之余不禁怀着一颗敬仰之心,去追寻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以及背后我所不知的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h3> <h3> 1961年,南京军区举办部队文化速成中学,李心田任第二十八速成中学教员。学生中有许多的红军子女,其中就有开国上将许世友之子许光、开国中将鲍先志之子鲍声苏。许光、鲍声苏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俩都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找到父母的。在速成中学学习期间,鲍声苏向李心田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讲到了地主和还乡团的狠毒,讲到了麻城(湖北)满山红杜鹃(映山红)的美丽,讲到了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鲍声苏悲惨的童年深深的打动了李心田。</h3><h3> 在速成中学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都是战争年代(尤其是长征时)与父母失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找到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故事特别引起了李心田的注意。江西根据地有位红军,长征时给家中留下了一顶写有自己名字的军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与妻儿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孩子正是拿着这顶军帽找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李心田听了这个故事后便萌生了将它写成小说的想法。红军子女们苦难的童年和特有的经历,为李心田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最终汇聚成有血有肉的潘冬子,才有了《闪闪的红星》。</h3><h3> 李心田还听到过一个真实悲壮的故事,抗战时期胶东有一个17岁入党的女青年,入党后的第二天就被捕,被敌人活活的烧死了,这个党员在后来创作的小说中成了冬子妈的原型。李心田曾说过,潘冬子的原型不止一个人,而是取自许光、鲍声苏等一批有类似经历的红军后代。</h3> <h3> 1971年,李心田创作了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原名《战斗的童年》),1972年《闪闪的红星》出版发行。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闪闪的红星》一下子传遍了全国。李心田曾说:“那时候,《闪闪的红星》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全国18家出版社联系我打算出版各种形式的书。”据李心田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学与国际交流并不密切,但《闪闪的红星》却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球传播,并在法国获了奖。</h3> <h3> 小说的名气越来越大,电影《闪闪的红星》便应运而生。该片由王愿坚(男,1929年——1991年1月25日。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陆柱国、李心田(小说作者)合作编剧,李俊、李昂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1974年10月1日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从此红遍大江南北,并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h3><h3> 在那个样板戏唱主角的年代,《闪闪的红星》犹如一泓清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令人难以忘怀。影片中的儿童英雄形象潘冬子,更是几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偶像。《闪闪的红星》影响了好几代影迷,感动了好几代人,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人们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的红色故事。电影《闪闪的红星》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经典的优秀儿童影片。</h3> <h3> 影片《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谱曲,邓玉华演唱。歌曲发行于1974年10月1日,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该片虽然拍摄于文革后期,但其中的三首歌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都传唱至今,已成为经典的红色歌曲。尤其是《映山红》,近年被无数明星翻唱,足见这部电影生命力之强,影响力之大。</h3> <h3> 电影《闪闪的红星》以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为背景,讲述江西大山里一个叫柳溪的山村,村里头住着几十户贫苦人家,在当时还处在恶霸地主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山村里所发生的故事……</h3> <h3> 1931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打到了南山,很快就要打到柳溪了,那一年潘冬子七岁。</h3> <h3> 村里的恶霸地主胡汉三得知红军很快就要打到柳溪村了,准备仓惶逃命。此时,冬子和小伙伴椿伢子打柴回来,经过胡汉三宅门前时被拦住盘问,逼冬子说出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冬子吊打拷问。</h3> <h3> 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村,解救了潘冬子。红军抓住了大土豪胡汉三,看押起来等待着人民的审判。</h3> <h3> “红军叔叔。”冬子满怀深情地扑向带领红军打进柳溪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同志的怀里。</h3> <h3> “孩子,记住,是毛主席的队伍救了你。”</h3> <h3> 柳溪解放了,建立了柳溪乡苏维埃民主政府。红军和乡政府领导着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组建赤卫队、妇救会、儿童团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并建起了列宁小学,让村里的孩子们走进学堂念书学习。</h3> <h3> 爸爸是赤卫队的队长,带领着赤卫队积极配合主力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妈妈参加了妇救会,领着村里的姐妹大婶们为红军编草鞋、斗笠、洗衣裳。</h3> <h3> 冬子在列宁小字念书识字,不上课时领着儿童团员们站岗放哨。</h3> <h3> 狡猾的胡汉三从牢里的暗道逃跑了,让机智的冬子给逮住,并勇敢地与其展开搏斗。由于冬子还是个孩子,最终还是让大恶霸胡汉三逃脱了。</h3> <h3> 在一次战斗中潘行义负伤了,当医生准备上麻药进行手术时,却拒绝上麻药,并说:“把麻药留给重伤员吧,我能挺住。”冬子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心里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参加红军,像爸爸一样有着革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h3> <h3> 冬子的父亲伤愈后参加了主力红军,投入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由于中央苏区根据的红军执行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仗越打越艰难,苏区根据地越打越缩小……</h3> <h3> 1934年秋,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苏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潘行义随主力红军转移。</h3> <h3> 临行前,潘行义和冬子妈话别,嘱咐要坚定信心,红军走了,党还在,游击队还在,还会继续领着乡亲们与敌人进行斗争;嘱托冬子妈好好引导冬子走革命的道路,要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的人,临走时潘行义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h3> <h3> 根据党的指示,红军干部吴修竹同志留了下来,领导当地的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继续坚持与敌人开展斗争。</h3> <h3> 爸爸走了,红军走了……</h3> <h3> 恶霸地主胡汉三又回来了,仗着白狗子撑腰胡汉三更加疯狂地残害村里的百姓,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h3> <h3> “我胡汉山又回来了!过去,谁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谁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有人欠了我的账那可得一笔一笔慢慢算,老子走了儿子还,老公走了婆家还……”</h3> <h3> 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了柳溪转入深山,在吴修竹同志的领导下,与游击队一起继续坚持对敌斗争。</h3> <h3> 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冬子,我们可不能光是等啊,要同敌人斗。只要坚持斗争,把敌人斗垮了,你妈妈说的那个春天就来啦!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就开了,胜利之花就开了。</h3> <h3> 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了。老吴,我现在是党的人了,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h3> <h3> 妈妈,你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以后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h3> <h3>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冬子妈被敌人发现了。妈妈让冬子和宋大爹一起领着革命群众先行撤离,并对冬子说:“妈是党的人,党需要我留下。”</h3> <h3> 危急时刻,为了掩护革命群众安全撤离,冬子妈进入小土楼并点亮了小油灯,敌人见到火光包围了小土楼。冬子妈扔出手榴弹炸死敌人,凶残的胡汉三下令放火烧死了冬子妈。</h3> <h3> 宋爷爷,妈妈是党的人,绝不让群众吃亏,这是我妈妈说的。</h3> <h3> 吴大叔,收下我,我要当红军,为妈妈报仇。 </h3> <h3> 目睹了妈妈被敌人杀害的惨状,冬子满腔仇恨,在红星的照耀下,积极的参加对敌斗争</h3> <h3>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同时,让柳溪的群众坚定信心,让村里的乡亲们知道,主力红军走了,党还在,红军游击队还在,吴修竹同志带领游击队夜袭了柳溪。战斗中冬子机智果敢地砍断木桥绳索,与宋爷爷一起把桥板掀到河里,断了敌人的退路,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的战斗,夜袭柳溪的战斗取得了胜利。</h3> <h3> 狠毒的靖卫团县团总胡汉三下令封山,严禁柳溪一带的百姓带一颗粮食、一粒盐上山,并修筑碉堡、设置关卡、对柳溪一带实行清乡,企图饿死、冻死、困死山里的红军游击队。</h3> <h3> 由于敌人的层层封锁,山里的红军游击队严重缺粮缺盐,生活异常的艰苦,时常以清水煮野菜充饥。</h3> <h3> 为了打破眼前的困境,上级党组织指示游击队暂时转到外线活动,以粉碎敌人的封锁。由于时刻要行军打仗,考虑到冬子还是个孩子,吴修竹同志决定让冬子跟宋大爹下山,并协助宋大爹为红军游击队筹粮搞盐。</h3> <h3> 爷爷,你看。机智的冬子把盐化成水,浸入衣裳里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盘查。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冬子逐渐成长……</h3> <h3> </h3><h3> 小小竹排江中游</h3><h3> 滔滔江水向东流</h3><h3> 红星闪闪亮</h3><h3> 照我去战斗</h3><h3> ……</h3><h3>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吴修竹同志决定派冬子到姚湾镇,以米行小伙计的身份与椿伢子一起到茂源米行做事,以便摸清姚湾镇的敌情,收集和传递情报,配合红军游击队寻机打击姚湾镇的敌人。</h3> <h3> 冬子沉着冷静地应对茂源米行老板的盘问。</h3> <h3> 冬子巧施妙计,至使茂源米行准备运送给白狗子的军粮全部落入姚湾镇老百姓的手中。</h3> <h3> 在得知白狗子准备围剿山里的红军游击队的情报后,冬子和椿伢子及时的把情报传送给了山里的游击队。吴修竹同志果断决定带领游击队与兄弟红军支队一道,攻打靖卫团胡汉三的老巢。</h3> <h3> “我是红军战士潘冬子。”凭着机智和勇敢,冬子亲手砍死了万恶的地主恶霸胡汉三,为妈妈报了仇。</h3> <h3> 英勇的红军游击队取得了攻打姚湾镇的胜利。</h3> <h3> 艰难困苦的环境,血雨腥风的年月,在党和革命前辈们的教育帮助下,少年潘冬子逐渐的从一个山娃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冬子,吴大叔帮你把红五星戴上,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了。</h3> <h3>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适时宜地提出并作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英明决策,全面实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h3><h3> 受党组织的委派,潘行义去接在江南坚持了三年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的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春天到了,漫山的映山红开了,冬子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h3> <h3> 红星闪闪放光彩</h3><h3> 红星灿灿暖胸怀</h3><h3>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h3><h3>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h3><h3> ……</h3><h3>潘冬子参加了红军,头戴闪闪的红星,身背钢枪踏上了新的征程……</h3> <h3> 李俊(1922年3月2日——2013年1月7日),男,汉族,山西夏县人,中国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曾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h3> <h3> 陆柱国(原名陆云卿),男,1928年10月12日出生于河南宜阳县城关镇,作家、一级电影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h3> <h3> 傅庚辰,男,满族,1935年11月生,黑龙江双城人(哈尔滨双城区)。1948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文职二级,专业技术二级,正军级少将。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2015年11月25日,获得第十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称号。</h3> <h3> 李心田,男,当代作家。1929年生,江苏睢宁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化教育和文艺工作。曾任南京军区解放军二十八速成中学教员,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及前卫话剧团创作员、创作室主任、副团长、一级编剧。从1953年开始写作,发表过诗、剧本、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等。</h3> <h3>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h3><h3>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h3><h3>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h3><h3>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h3><h3> ……</h3><h3>“这一辈人的童年,充满着多少挣扎与苦难啊!后人不应该忘记为创造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h3><h3> ——李心田</h3> <h3>向小说《闪闪的红星》作者、参与影片摄制及全体演职人员、影片歌曲词曲作者致敬!(文中个人简历、部分文史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