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图片均来自网络</h3><h3><br /></h3><h3> 今天是婆婆三周年祭日,一大早小叔子开车载着小姑子,小姑子女婿和我,我们四人从呼市出发,赶到双号村参加由她的长子和平(我家老云)主持的祭奠仪式。</h3><h3> 车轮在高速路上飞快的旋转着,我的脑海中也不断的翻腾着婆婆生前的往事……</h3> <h3> 婆婆1934年生人,比公公小八岁。她一个大字不识,是个文盲。文盲不代表愚钝,在我的眼里婆婆做事精明,是个极聪明的人。</h3><h3> 听和平讲,当年二大爷二大娘回乡时考查一年级学生和平的学习情况。他们发现他的学习非常不乐观,书本上的知识一问三不知。</h3> <h3> 那时农村学校是混班上课,一个教室有三个年级的学生,老师轮翻给学生们讲课。和平精力充沛,注意力游离于各个年级之间,自己的知识点却没能掌握。鉴于这种情况二大爷二大娘跟婆婆商量要带和平去呼市读书。</h3> <h3> 婆婆当年二十五岁,她除了有和平外还有一个两岁的女儿。让二大伯子带走自己的长子对一个年轻的妈妈来讲意味着长时间的分离。婆婆没有丝毫的犹豫,她同意带走她儿子。就是这个决定成就了她长子的一生。</h3> <h3> 和平的二大爷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二大娘是建国初期的妇女干部。在二大爷家生活,无论社会地位,成长环境,家庭氛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农村娃所不能企及的。</h3> <h3> 和平在二大爷家生活了整整十年。他在呼和浩特上完了小学和中学。一个人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基本在那个时期形成……</h3> <h3> 圈子决定人生!在和二大娘的朝夕相处中和平和二大娘情同母子,二大娘为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若没有婆婆当初的舍得,也就没有和平的今天。</h3> <h3> 屈指算来我和婆婆朝夕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不足一年时间。她来北京给我们带孩子。老太太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与人交流不畅影响了她常住下去的信心。虽说我们只有短暂的接触,但她的言行深深的感染了我。</h3><h3><br /></h3><h3> 还记得那一年婆婆给我带孩子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们住在单位宿舍,周边一水的年轻人。那年实行立体声录音机,大家争相购买,互相攀比。那时我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我只是跟和平念叨了几句。有一天婆婆突然跟我说:"等年终决算了让你公公寄钱来,你们也买一台录音机吧!"我一听这还了得!公公的劳动所得是养家糊口的,我们是挣工资的人,岂能用家里的钱?</h3> <h3> 在这件事上我看出了婆婆对我们的重视。一贫如洗的婆婆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的内心是震撼的……</h3><h3><br /></h3><h3> 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h3><h3> 还有一次,邻居小宗问婆婆:你家媳妇给你买东西了嘛?婆婆说买了,他们收入不高,买点我就知足。</h3> <h3> 我们家一共三个儿媳妇,无论哪个儿子和媳妇闹别扭,婆婆批评的永远是自己的儿子,任何时候她都维护媳妇的利益。想想看,家里有这样的一个婆婆,媳妇们对她能不尊敬吗?</h3><h3><br /></h3><h3> 常言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依赖的不就是尊敬吗?</h3><h3><br /></h3><h3> 在后来三十几年的日子里我给公公婆婆织毛衣毛裤;给他们买生活用品;给他们寄生活费;给他们买房子;这一切都源于婆婆无私的奉献和对晚辈满满的爱。</h3><h3><br /></h3><h3> 婆婆是世间最好的婆婆!您老人家安息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