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皇陵探秘——清陵第一景观 】 虽然是夏季旅游旺季,不过我们来到河北遵化清东陵的时候人还不是很多,很庆幸不用各种排队买票等观光车了。票价122元,观光车30元,买票的时候直接捆绑了,导游的回答很明确,观光车自愿。不过后半句话又不得不在意,从游客中心到景区十公里,你们能走吗,答案自然否定的。</h3> <h3> 观光车就是小客,一车很快坐满出发了。车上有个随车导游,一路上简单的介绍下清东陵,之前储备了有关清东陵的历史,基本不生疏。</h3><div> 最感兴趣的还是地宫了,到底是怎样的辉煌,还是从来想像不出来。尽管我知道地宫早已面目全非,空空如也,可能只是空壳,还是想一探究竟。清东陵本身就留给世人许多的谜案,走进清东陵,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那段或喜或悲或明或暗的历史就在眼前。</div> <h3> 清东陵就建在层峦叠翠,崇山峻岭的昌瑞山脚下,从康熙二年动工兴建,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陵重修工程告峻,历经了245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古典建筑群。在近两个半世纪中,先后建起5座皇帝陵、4座皇后陵、5座妃园寝和一座公主园寝共14座陵寝,合计157人,是清朝三大陵园葬人最多的。全部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有康熙帝的景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侧有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还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嫔园寝。 <br></h3> <h3> 清东陵在选址上,强调“天人合一”,河水如白练左右萦绕,群山似屏障四围环抱,气氛宁谥,景色怡人。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以南称“前圈”, “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延至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密林覆盖,人迹罕见,是陵寝的控制保护禁地,派重兵驻守。“前圈”四面环山,地势平坦,诸陵寝都建在前圈之内,四周群山环绕,中间野阔川平,东、西各有一泓碧水缓缓流淌,形似一只完美无缺的金瓯,可谓景物天成。<br></h3> <h3> 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早在明朝就被预定为皇家兆域,永乐帝朱棣和崇祯帝朱由检都曾注目过马兰峪,但是还没来得及动工兴建,明朝就灭亡了。满族入关后,顺治皇帝狩猎时来到丰台岭上,见层峰叠起,青山环抱,于是将此地定为风水宝地,从马鞍上解下一只佩饰,抛掷于山脚下,言,“佩饰落地处定为朕的万年吉穴。”众随从循踪找到后,打桩为记,后福临亲选陵址,最终在马兰峪为世祖福临建了清朝入关后第一座陵寝,就是孝陵。</h3><div> </div> <h3> 古代风水讲求前有照山(朝山),背后有靠山。清东陵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相当于皇帝所坐的龙椅;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朝揖,相当于一位大臣手持护板向北朝拜;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相当于皇帝批阅奏章的龙书案,三座山可凭可依,天然形成一条直线,构成清东陵的风水线。</h3><h3> 营建清东陵时,“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追求“地臻全美”,达到“龙穴砂水无美不收”的标准,整个陵区的山川形势如同天子临朝的壮观场面。马兰峪处在龙位,象征着清王朝国运悠远绵长。清东陵山势雄浑,朝案端严,实为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难怪明清两朝皇帝都对昌瑞山格外垂青。</h3> <h3> 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其中,只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地宫可以进入,其它的只开放地表建筑。因时间关系,我们也只走了三个地宫和展览馆。</h3> <h3> 清东陵是把陵寝、山川、河流、原野综合构思,统一设计的。孝陵是清东陵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是清东陵的首陵,成为后世奉行的楷模,气势之宏伟,为历代皇陵所罕见。孝陵居于陵区的中轴线上,世祖福临生前信奉佛教,帝后的尸身火化。</h3><div> </div> <h3> 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建筑,由长约5.6公里孝陵神道贯穿起来,其它各陵的神道都与孝陵神道相连,各陵神道互相衔接,在数十里的前圈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神道网络。神道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显现了南北方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h3> <h3> 神道顾名思义,当然不是凡夫俗子走的了,只有帝、后的棺椁和运送神牌的黄亭、运送祝版制帛的龙亭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h3> <h3> 观光车从清东陵最南端的天然门户兴隆口进入陵区,见到的第一座建筑物就是石牌坊,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青白石雕琢而成。六根石柱,构成五座门,上面有石雕顶五座,小屋顶六座,单檐庑殿顶。对称雕刻云龙戏珠,蔓草衔花,双狮戏球三组图案,颜色使用矿物质材料,300多年后,仍依稀可见石色彩绘。在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劫难中,石牌坊依然岿然屹立,在金星山的衬托下,雄伟壮观,彰显着古代人们卓越的智慧,似乎也提醒游客,现在就要进入陵园了。</h3> <h3> 经过石牌坊北面是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正门。面阔38米,有三个拱券式门洞,谒陵者和帝、后、妃棺椁的必经之处。 清代时,大红门两侧有长达40华里的红墙称风水墙,西抵黄花山南麓,东接马兰关万里长城,由绿营昼夜把守,不仅老百姓不能迈近一步,就是地方官员非奉特旨也难以进入,使大红门真正成为清东陵的“锁钥之门”。 </h3> <h3> 两边各设下马碑,谒陵者在进入大红门前必须提前下马、降舆,步行通过大红门,进入陵区。</h3> <h3> “清东陵第一景观” 金星山、石牌坊、大红门,处于孝陵的建筑中轴线上。如果站在石牌坊的北面正中向南看,就会看到形状像倒扣金钟的金星山恰好镶嵌在石牌坊的五个门里,主峰正好位于中门正中。<br></h3> <h3> 如果在原地转过身来向北看大红门,从大红门的中门洞可以看到孝陵大碑楼的南门和部分红墙,如果向北行走前行,会发现中门洞里的孝陵大碑楼的南门越来越大,东西两侧门洞各出现一根华表,继续前行,会惊奇地发现,两侧门洞内各出现两根华表,而孝陵大碑楼的整体形象则完全呈现在中门洞内。三个门洞的画面均背靠青山,左右苍松翠柏陪衬,蓝天白云相伴,绚丽多姿,仿佛三幅山水画。继续前行,画面又会发生不同的变化。<br></h3> <h3> 从大碑楼向南眺望,高大雄伟的金星山矗立于前方,作为大红门的背景,从中门洞向南望,只能看到石牌坊的两根石柱,如果乘车朝着大红门快速行驶,就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异景观,距金星山越近,山越小,最后高大的金星山和石牌坊迅速被收缩到大红门中门洞中,此种移步换景,景随步移,离山越近山越小的奇异景观,无不让人为之震撼。<br></h3> <h3> 清东陵设计师经过精心计算,将石牌坊、大红门和孝陵大碑楼的位置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产生了令人震惊的非常奇妙的效果,被誉为“清东陵第一景观”。<br></h3> <h3> 大红门北侧路东的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供前来谒陵的帝、后更衣、休息、方便的地方,凡谒陵者都要到这里更换衣服或换上朝服、素服、或服缟素,整个陵园只有一座具服殿。<br></h3> <h3> 大红门再往北,就看到矗立在神道正中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楼高30多米,楼内正中一个叫赑屃的神兽驮着“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传说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它天生喜文、善负重、长寿,故让它驮着巨大的石碑,以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之意。在建筑上这只神兽被称为龟趺,因为它的身体似龟,“趺”即碑座之意,龟趺就是以龟为碑座。碑文内容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德。<br></h3> <h3> 大碑楼外四角有四根华表,古称擎天柱,是一组雕刻极精美的石建筑。大碑楼在四根擎天柱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恢宏,雍容华贵。</h3> <h3> 皇陵的石碑、赑屃、华表、石柱、石雕像等石构件,每一件都有十几吨甚至数十吨重,这些巨大的石料,在当时没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条件下,是怎样从数百里的北京房山县运到陵区的呢?原来,这些巨大石料是用练车拉来的,实际上是一种低平多轮车,而由于载重大,车轮上带铁瓦,为防止车轮下陷,都要在冬季河上的冰结冻时拉运的。<br></h3> <h3> 大数人只知道华表起到装饰的作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大碑楼距离陵寝的主体建筑较远,建在空旷的原野上,依然显得渺小,不够伟岸,在外转四角各立一要华表,每相邻两根相距百米,每根距大碑楼70米左右,这样就构成了以大碑楼为主体,以4根华表为附的一组建筑,等于将原来的大碑楼的体量扩大了几十倍。大碑楼与华表高低相配。大碑楼金黄的瓦顶与晶莹洁白的华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富丽堂皇。<br></h3> <h3> 两排石象生肃立在神道东西。孝陵的石象生一共18对,大象、骆驼、狁猊等石兽立卧各一对, 文臣、武将各三对,这些石人石兽形体高大,线条粗犷豪放,从北到南长达870米,昼夜守护在陵墓前,使陵墓更增添了威严神秘之感,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孝陵的石像生在清陵中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组,我们看清陵石像生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由前期到后期,石像的形体越来越小,神态越来越呆板,仿佛预示着清王朝日趋走向衰败。<br></h3> <h3> 石像生之北是龙凤门,六根门柱由青白石雕刻而成,柱顶雕有望天吼,额坊上雕有火焰宝珠,所以龙凤门俗称“火焰牌楼”。三座大门之间建有短墙,中心由琉璃砖组成龙凤花鸟图案,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与石象生共同形成气势磅礴的景观。龙凤门的作用不可小觑,从南而来的游人进入石像生范围内时,由于北面有龙凤门横档,顿时会使游人的目光收拢,从面就突出了石像生的形象。当看完石像生,来到龙凤门前,似乎又提示人们:穿过此门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了,所以这个龙凤门又起着承前启后、联结不同景观的作用。</h3> <h3> 穿过龙凤门,就是孝陵神道上的大小六座石桥,姿态各异,其中的七孔拱桥,长110米,宽9.08米,用料考究,敲击可发出清脆的钟磬般的声音,每块栏板发出的声音都不相同,有的清脆响亮,有的深厚低沉,有的婉转悠扬,因为这些声音与我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似,故被誉为“五音桥”。漫步在松柏成荫的古建群中,晨钟暮鼓的古刹之声声声入耳。</h3><div> 整个清东陵一共有石拱桥和平桥102座,在陵墓建筑史上实属罕见。</div> <h3> 清朝延用明代陵制,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居于最后一院,只留南面一个门,这个门清陵称隆恩门,也称宫门。清陵均坐北朝南,东为左,西为右,隆恩门的三个门,西为臣门,东为君门,中间是神门。帝后棺椁由中门通过。这种出入不同门户的做法,正是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 <br></h3><div> 清世祖福临的孝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即福临驾崩的当年,康熙皇帝继位之国初。孝陵的建筑规模和布局,为以后皇帝陵所采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