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瓷的远

烟锁秦楼

<h3>  不知绣江碧水晕染了几回,才捧出中和村明艳如画的秋光,随处散落的宋朝瓷片,又惹了谁的情思绵绵、浮想缱绻?田野、村庄、古窑、断桓颓墙,远古又现代的组合,如串连着一根细线,生生地把人的神思,在前世今生的忘川渡上,拽去又拽回。</h3><h3><br></h3><div> 藤县藤州镇中和村,俗称罗鸦塘,距县城10公里的北流河东岸,村中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沿江2公里长的小山丘上。到底是沾了北流河的灵气,中和村一派宁静祥和的秋韵,房屋疏疏落落,水稻丰收在望,菜园翠绿盎然,瓜果飘香,江边顽童戏水,野趣横生。我们作协一行人,在溢满稻香的乡间小路上,一步一步走进历史深处,千年古窑那滚烫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div> <h3> 中和窑为民窑,据说是建于宋代,于元代被废弃,现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窑烧造的青白瓷,又叫影青,隐青,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透青,青中泛白,她的清姿丽影,蕴藉平实朴素而不失空灵的禅意,正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质如玉,声如磬。”所以青白瓷能在宋代大放异彩。房前屋后,深幽小巷,寻不到青白瓷的惊鸿倩影,残破的烧瓷模具——匣钵却随处可见,我们小心翼翼的走,唯恐踩碎了文物的梦。散落的匣钵,或三三两两,或聚集成堆,长短句,平仄调,一瓷一字,像是叩响一阕清绝宋词,那么美丽,那么哀愁。“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的玉枕,便是一种青白瓷枕头,词如其人,瓷如其品,青白相映,青山隐隐,白云出岫,大宋的天空,凉了千年,也温润了千年。一声叹息,一缕念想,不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h3> <h3> 遥想,百多年以前,北流河水每年夏天发大涝,淹没村庄,泥砖砌就的房子经不起泡浸,聪明的村民就地取材,于是我们今天有幸目睹了这奇葩瓷墙。褐红色的匣钵碎片砌成的农舍墙壁,按瓷片的弧度,一排排正反错开,片与片之间用少量粘土粘连,墙的上部分改用泥砖,墙的转角处,码着坚硬的石块。轻轻触摸这些文物,仔细寻找那藏在窑烧里的秘密,果然,匣钵表面镌刻的文字和数字清晰可见,文字以姓氏居多,数字是生产的数量吧!由此可见当时烧造瓷器规模之大,分工之精细。据百度解说,“匣钵是窑具之一,在烧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其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就是匣钵,亦称匣子。”</h3> <h3>  &nbsp;</h3><h3> 我与中和青白瓷的缘分,终究隔了一层匣子的距离,想象着她如女神般,被陶瓷专家供奉在博物馆里,接受万人目光的洗礼,该是多荣耀!而这遍地瓷片,不惜烈火熏烤,得一瓷身,却此般易碎啊!一生只为他人作嫁衣裳,捧红了别人,却误了终身。它们酣睡千年,把浮尘的热烈与喧嚣,静静回归到大地最原始最古朴的泥土中。如今,在中和村,转个弯,拐个角,就能遇见一道道匣钵砌成的旧墙,房子已人去巢空。光阴斑驳,夕阳几度,多少风烟漫过,多少沧桑侵蚀,又有多少欲说还休的寂寞守望。</h3> <h3>  &nbsp;</h3><h3> “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的结局……”千年只为一人等!传世的青花瓷,终究等来了方文山这个绝世知音,来诠释那流转万千的哀婉。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中和,又惹了谁深情的回眸?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埋在宋代的沉韵伏笔,是前世今生相认的信物,风雅一青瓷,原来早已“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能够触摸你的指尖。”青瓷,我,前世,今生……我沉溺于飘渺的遐想中,愈走愈远。</h3> <h3>  &nbsp;</h3><h3> 当我走出深幽小巷,视野豁然开朗,秋日的夕阳祥和惬意,青砖黛瓦,抑或白墙铁栏的人家,炊烟已袅袅升起,炊烟飘过竹林,散入绣江。面对此情此景,不禁遥想,宋时的中和窑炉林立,烟火不息,“昼则白烟蔽日,夜则红光冲天”的繁荣景象。当时烧造的青白瓷,胎质细腻洁白,清凉莹润,薄而坚硬,叩之有金属声。烧造的品种之多,完全涵盖了所有的日用瓷器。据专家鉴定,中和窑的一对小花碗,无论是胎质和饰纹、烧制和造型都非常成功,可与江西景德镇湖田乡出土的宋代影青瓷媲美。</h3> <h3>  此外,中和村临水而居,北流河是古代“水上丝绸之路”西江流域的支流,方便的水上运输,保证了陶瓷的完整无缺。站在承载了无数古人足印的古码头,抬眸远眺,绣江一河两岸,烟笼竹海雾笼沙,河水悠悠,清澈迤逦如绸,亦如缓缓流逝的光阴。古码头几度修建,其中一段仍保留了原始的模样:弧形的匣钵瓷片,一排排镶进泥土中,像一道道粼粼的波光,夕阳下,那远古的盛景又浮光跃动,随水蹁跹。</h3><h3><br></h3><div> 宋朝时期,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中和陶瓷也日渐达到鼎盛时期,大批的青白瓷远销国外,北流河帆来楫往,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民间传说,南宋时,北流河河水大涨,上游浮来许多木头,窑工捞起晒干放进瓷窑燃烧,烧成的瓷碗盛水,这时奇迹出现了,碗里刻印的鱼虾竟然款款而动,活灵活现。窑工们大喜过望,奔走相告,经查实,鱼虾会游动的瓷器使用檀香木烧的。这事轰动了全国,于是皇帝下令把瓷器呈上,窑工们唯恐再也烧不出鱼虾会动的瓷器而被斩首,纷纷逃亡,中和窑随之湮没。</div> <h3> 藤县中和窑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窑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的空白。但这些渗透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古窑,究竟是如何湮没的呢?期待有关的学者专家进一步挖掘、探索研究,解开这广西名窑的千古之谜。</h3><h3><br></h3><div> 归去,攥一片粗糙的匣钵,触碰这千年古窑的神奇韵味,感受华夏文明的灿烂精髓。暮色中,氤氲的轻岚如梦如幻,我们渐行渐远,中和,仿佛还生活在远古的时光之外。</div> <h3>作者:曾春凤,笔名烟锁秦楼,自由职业者,梧州市作协会员,藤县作协副秘书长。从小喜爱诗词,以及古典唯美的文字,业余创作散文三年多,拙作发表于《广西文学》,《广西日报》,《梧州日报》,《西江月》等刊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