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6.1班(一)

李英

<h3>9.4日</h3><h3>《建设机制》</h3><h3> 新学期开始了,我被分到6.1班带数学课,新的环境,新的班级,新的挑战。</h3><h3> 学生很快报到完毕,为了确保这学期有效实施“两单”教学法,首先要做的就是班级机制的建设。在班主任李晓颖的带领下,我们先把班级卫生打扫的一尘不染,尤其是地板砖,专门用洗洁精擦拭了几遍,地板砖终于脱去了黑黑的外衣,白白亮亮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紧接着就是分组,严格遵守“异质分组”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个头和男女生搭配。小组建设是为方便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活动做准备,6人组是小组的最佳人数,我们原来秧田式桌椅排法,只适合4人或8人组,这就需要把桌子重新编排,我们把桌子拉成了三大排,每排5个小组,每组6人(个别组是5人),随后开始“破冰”行动,推选排长和小组长及熟悉组内成员的职务,辅导员、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任你挑选(可变动)。</h3><h3>9.5日</h3><h3>《任务单的使用》</h3><h3> 第一课怎么上,学校印刷的两单还没有发下来,是用两单教学法上课?还是用传统课堂上课?经过再三思索,最终我还是选用了两单教学法。没有两单,我就先用打印机打印出一份用展台展示。刚开始孩子们不会用任务单自学怎么办?第一节课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怎样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怎样利用任务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经过一节课的磨合,我和孩子们都信心满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h3> 后续:</h3><h3> 有了第一课学习的基础,本以为六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强了,第二课就可以完全放手了,但结果惨不忍睹,全班孩子只完成任务单里的计算题,对操作题视而不见,只有一、两个孩子做好了学具也没有操作实验,看来六年级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和培养起来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们设计的任务单,是可操作性不强,老师的指导语不够明确和严谨,导致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无从下手?还是任务单设计的趣味性不强,激发不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h3> <h3>  从这两天的上课情况来看,6组、7组比较积极,这和组长的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组长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都是原来的班长,组织能力强,勇敢,自信。看来小组长的培养还得有待加强。</h3> <h3>9.7日 </h3><h3>《小组合作》</h3><h3> 今天学习《欣赏与设计》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这节课适合小组合作,我班小组机制已健全,又经过了简单的培训,就在今天的课堂上开始尝试协作探究吧。</h3><h3> 先读题: 用一个圆,三条线段,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图形。</h3><h3> 说清合作要求:本题限时8分钟,前3分钟独立思考设计,然后再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时声音不能影响到其他组,小组内讨论发言时要有次序。</h3><h3> 接着,我用白板工具把钟表拉出来,调好时间,倒计时8分钟,活动开始。</h3><h3> 孩子们迅速绞尽脑汁的动起手来,随着我发出口令“3分钟时间到”,小组开始讨论起来,各负其职,声音也适中,孺子可教也!“8分钟时间到”,已经有几个小手高高举起,“第六组第一个举手,先来展示。”小组长拿着2本书迅速上来了,看来是集小组之优,一连展示了他们组设计的5个图形,为她们小组赢得了5分。其他组一看第六组一下子挣了5分,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展示,直到下课铃想起,孩子们也没有下课的意思,还有两个组要求要展示,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拖堂。</h3> <h3>9.20</h3><h3>《初见成效的小组合作》</h3><h3>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在今天的课堂上小组合作才初见成效。一路走来,洒满汗水。从刚开始的小组建设到小组合作培训,再是小组长的培训,自主学习任务单自学的培训,一切准备就绪,本以为功到自然成,却没有想到一连两周小组合作的效果都不尽人意,懒洋洋的动不起来,只有个别能力强小组长所在的小组能合作起来。原因所在?不断反思,不断进行调整:座位微调,小组长微调,排长微调,活动规则细化再细化,奖励机制加大……不断调整,终于在今天的课堂上,理想中的小组合作才初见雏形。</h3> <h3>一直很腼腆的李东昊,这周很是积极,尽管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却勇当本组发言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