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付子堂:“书生”是怎样炼成的?</h3><div>——在西南政法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div><div><br></div><div>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div><div> 上午好!</div><div>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西南政法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向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本科生新同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新同学,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欢迎同学们正式加入西政大家庭!向辛勤培育同学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div><div> 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3个教师节,让我们共同敬祝全校教师——节日快乐!</div><div> 潮平两岸阔,诸君会西南。同学们经历了青灯为伴、寒窗苦读,终于迈进西南政法大学校门,成为了西政人。从今天开始,西南政法大学就成为大家永久的标签!</div><div> 一直以来,学校励精图治,恪守“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训,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凝练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作为最年轻的西政人,青春洋溢的2017级各位同学,一定会为自己的选择点赞!各位同学的家人也必将永远以你和你的母校为荣!</div><div> 大学,是同学们人生路程的新起点、新阶段。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勤于学习、善于研究、勇于思辨,培养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书卷气,成为一个真正的“书生”,更成为一个“好书生”。</div><div> 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里,有一部“士者必读之书”——《礼记》,其中第三十一篇《中庸》提出:读书人成才必须经历五个阶段,这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天,我想结合对西政校训的解读,把先贤这一教诲细化为三句话,也是我对大家提出的三点希望。</div><div> ——“好书生”应当是主动学习、系统思辨、喜欢钻研、热爱读书的博学之士。</div><div> 进入大学,逼着各位同学必须看这背那的人少了,你似乎可以面对书本高呼“解脱”了。不!大学不是“解脱”,而是“解放”和“托付”。大学解放你的创造精神,但也托付给你读书思考的天职。各位必须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你不再需要机械应对、被动学习,但你需要“携书独上高楼,望断知识天涯路”!</div><div>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 1947)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观望。”只有主动学习,不断求知,才能探究未知,获取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你最好的闹钟,催你奋进。无论你选择了哪个专业,处于哪个学习阶段,本科生也好,硕士博士研究生也罢,都要追随兴趣的指引而前行。</div><div> 各位同学进入大学,还需要强化系统学习的观念。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大学是人生最难得的系统思维型塑期和系统知识建构期,大家拥有相对完整、相对持续的学习时间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要先从整体上把握专业知识,把知识体系合理分解,弄清具体关系和来龙去脉,然后,按照知识体系轮廓进行整合。这就如同盖房子,先把房子的承重墙结构搭建出来,然后才是用砖头砌墙。“大学”的英文单词university,就是从universe(宇宙)和universal(普遍的)两词派生而来的,有探寻宇宙之志,有追问普遍原理之心,也意味着整体性知识的学术引导。尤其是,当今网络世界泥沙俱下的片言只语,只会让我们浅尝辄止、惰于思辨;只有长时段的专业训练和整全的知识结构,方能让我们高屋建瓴、融会贯通。</div><div> ——“好书生”应当是崇尚经典、涵养心灵、丰富自我、淬炼自我的内圣之士。</div><div> 学习别人、了解世界固然重要,但研究自己更重要。这就是我对大家的第二个希望——要认识自己。要多问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语词简洁,直指人心。认识自身,可以说是人类所有知识的基础。</div><div> 我们西政一直提倡“经典教育”。不管是本科经典通识教育,还是在硕士和博士生中开设的经典研讨课程,既旨在追慕先贤,汲取相关学科知识的源头活水,更想让同学们熟读经典,凝练自我,砥砺内圣之心。</div><div>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论语》《理想国》,中西经典熠熠生辉,其经典之处不在于具体知识,而在于所谓的“无用”。从人生的长视角看,这恰是真正的“有用”,它们近乎于先知的启示,是对内心、对灵魂的真正涵养。以纯功利而论,一部《理想国》对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帮助,可能确实赶不上一本培训教材;一部《论语》对大家找工作的直接帮助,也未必抵得过一本《职场攻略》。但是,这些经典之所以不可或缺,恰恰在于这种超越性的“不能”,在于它们会内化为你的气质,让你在人生之路上淡定从容、处变不惊。</div><div> 现代教育更多是一种外向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而经典教育、传统教育则更多是一种内向性教育,致力于内心的完善及人格境界的提升。孔子主张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告诉我们,读书是为了个人的心性修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提升自己。所谓“君子不器”,也正是讲,不能只满足于成为一个有薄技在身的工具,而要通过读书,努力做一个真正有灵魂、有人文情怀的大写的“人”。</div><div> ——“好书生”应当是志存高远、德法兼修、胸怀天下、担当正义的笃行之士。</div><div> “书卷气”不等于“书呆子气”,好书生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南阳大哲冯友兰先生曾指出:“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这两天,西政校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第三巡回法庭庭长江必新大法官有一篇文章,正在刷屏微信朋友圈,题目叫“‘书呆子气’是读书不够!”他认为,“‘书呆子气’往往是由于书读得还不够,而不是太多。”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没有“书呆子气”的读书人?一要善于独立思考;二要善于养成问题意识;三要善于博览群书;四要善于以行验知。人生在世,三部书必读:文字之书博闻、实践之书启慧、无象之书明道。“天长地久,‘书呆子气’自隐而自现大气、大格局、大胸怀。”</div><div> 我们政法大学的学子,应当善于“从无字句处读书”。所谓“无字句处”,就是指浩瀚、复杂,你必须以责任感和智慧去面对的社会生活。我们要努力做没有“书呆子气”的读书人,方是“好书生”。</div><div> 今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嘱托广大青年学子,一定“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一定要“德法兼修”。西政校训“博学、笃行,厚德、重法”,强调“厚德”与“重法”结合。“厚德”崇奉以人为本的道德追求和人文关怀,而“重法”关注的则是信仰法治、捍卫法治的勇气和行动力。我一向主张“法之理在法外”,也就是探求法律背后之真理,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将“生活中的法”同“书本上的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的高远境界。</div><div> 实际上,对于法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甚至工学等任何学科专业的同学来说,如果不潜心学习,不穷心明理,不躬身求证,不投身实践,则绝对成不了一个学问家,最多也就是一名“迂腐小生”,甚或“书蠹”,而难成“书生”。每一位同学,从入校之日起,就要立志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担当民族复兴、天下兴亡之大责;每一位同学,都要在学习中思考理论的内涵,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来在行动中承担起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之重任。</div><div> 同学们!大学时光是短暂而宝贵的。</div><div> 我期待每一位同学,从现在开始,都要学读书、学做人、学做事,都能成为一个愿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好书生”。</div><div> 我祝福每一位同学,从现在开始,都要用汗水、用心血、用毅力,读透每一部经典,四年后、三年后、两年后,收获一批青春年华的丰硕成果。</div><div> 我相信每一位同学,从现在开始,都能靠认真、靠踏实、靠勤奋,过好每一个日子,为自己、为父母、为家国,谱写一曲大学生活的美好华章!</div><div> 最后,我想借用铭刻在学生一食堂外“八零花园”巨石上的四句话,与2017级新同学诸君共勉:</div><div> “大道起洪荒,规绳丈四方;</div><div> 饱蘸长江水,书写好文章!”</div><div>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