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p><p class="ql-block"> 散发出同样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罢《黑骏马》,心海上顿时唤起了宏大而雄浑的回响。张承志以他丰沛的感情和深沉的思索,谱写了一首对母亲人民的赞歌。正如评论家所说:"这部小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来自内容,而且依赖于表现形式的独特,即小说散文化抒情化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效果。这也是目前小说创作中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体现着当代作家艺术探索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趋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化小说与传统小说之区别,在于不重视故事冲突的完整的再现,不刻意铸造典型人物,以散文那种情绪化的结构方式去组织小说、统帅小说,取代那种以故事冲突来结构小说的单一模式,以情节的淡化与结构的情绪化为其主要特征。诚然,散文化小说并非当代首创,在鲁迅的《伤逝》、《社戏》,沈从文的《边城》,以及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中,就蕴含着故事情节淡化而情绪强化的散文化倾向。在新时期创作中,以汪曾祺、张承志为代表的一些作家更推出了一批散文风味醇浓的佳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代表作。首先应该肯定,它具有小说的一般特性,有基本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它与传统小说相比较,又有明显不同。这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从表层意义上看,写的是发生在蒙古族的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一对少男少女,从前青梅竹马,产生了爱情,半途中闯出一个坏人,于是,爱情遭到破坏,他们终生分离了。但透过这个表层,看到的却是别一种东西:蒙古名族的古老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新的机运之间的冲突与交融,"在北国,在底层,一些伟大的女性的人生。"具有这样丰富、这样深刻的内涵的作品,如果以传统小说的表现方法去结构,恐怕是很难适应的。而作者采用了抒情散文式叙述方法,既不受严格的情节限制,又不受客观性的描绘束缚,为通畅地表达内心激情和哲理思考创造了条件,《黑骏马》中的人生之歌才令人回肠荡气,激动不已。作家艺术创兴上的成功,不由得让人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黑骏马》的散文化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凸现的自我情绪,浓重的感情色彩是《黑骏马》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黑骏马》所以能打动人心,是与其浓重的感情色彩分不开的。从全篇构思上看,《黑骏马》和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不同,并不完全以"自我情绪"为经纬来编制艺术之网,而是用蒙古族古歌《刚嘎·哈拉》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贯穿着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写实的"寻找"线索,表现主人公骑马去寻找他少时的恋人;一条是写意的回忆线索,表现主人公在寻找途中的内省和抒情性格。在写意部分,通过主人公对于往事的回忆,对于亲人的思念,对于艰难生活的咀嚼,以及内心的歉疚、创伤,把强烈的内省和抒情性格凸现了出来,故事情节是情绪化的,逝去了的历史,在上述的回忆中陆陆续续地展示。情节若断若续,但被情绪的线索内在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跳跃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骏马》好像一首草原牧歌,其自我情绪和感情色彩的表现,除结构框架外,还有如下特点。首先,热烈的感情抒写带有对人生思考的哲理色彩。在小说中看到,一个离开草原多年的白音宝力格,骑着一匹美丽的黑骏马,去寻找他昔日的情人,但找到的却不是那个"面对着朝霞的、眸子中闪耀着金红色的憧憬的美好姑娘",而是过早地失去了少女的青春,虽经历生活的磨难,却懂得应该怎样去对待生活的索米娅。它表明,在我们民族的生活中,有着苦难的与沉重的历史负担,但同时,力量与发展的希望也在我们名族的历史中孕育着,人生只能从这儿开始。这种自觉地把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与探索和名族的历史及现实结合在一起,并从中吸取力量的人生哲理思考,都是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进行的,所以才显得那么精釆,那么感人。其次,作者的情绪倾诉,又与独特的生活情景的色彩浓丽的描绘相结合。草原上的白云、鲜花,茂盛的箭草和青灰色的艾可草丛,还有奔驰的骏马、喷香的醇酒给作品带来奇异新鲜的色彩。而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及一切真正的民族性印记,更令人难忘。老奶奶唱着古老的歌曲,那嘶哑而又高亢的声音;在伯勒根河畔的篝火旁,老奶奶决定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的婚事的独特方式;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的爱情,他们在草原上看到日出的壮丽情景所有这一切动人的描绘,都流露出激情,使人随着作者的感情起伏,时而激动,时而陶醉。再次,作品的抒情,还与音乐旋律相结合,把抒情容纳进音乐的旋律之中。这首民歌《黑骏马》,唱的是一个青年骑着一匹黑骏马,在茫茫的草原中寻找他的妹妹最后,在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见到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这首古朴的、以"不是"的否定作为终结的古歌的旋律,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它不仅提示了这一故事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提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一方面是由"不是"所结束的爱情、人生的悲剧,同时又是对生活、人生的执着的追寻探究:这两者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激扬高亢的音调,成为作品的主旋律。《钢嘎·哈拉》苍劲的歌词的引用,以及由于歌词的韵味所产生的旋律感,那古朴、苍凉、深厚和激越的境界,与人物的生活的进程和心理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说以哲理性思考为内核,以色彩浓丽的独特的生活情景的描绘为内容,以音乐的旋律为感情的基调,作品就具有较高的深度与力度,作品中的或外露或潜伏的感情激流,都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感动和理性上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和作者本人的其他小说相比较,可以看出,张承志的这种抒情因素既是一贯的,又是变化的。他早期发表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阿勒克足球比赛》等作品,都是"直抒胸臆","一诉为快",虽有以情动人的效果,但有一览无余之不足。尔后发表的《绿夜》、《老桥》、《大坂》三个短篇,则显得过于冷静。而《黑骏马》把这两种不同点作了较好的融解,在热情中夹带着冷峻,在冷静中流溢着激情,标志着作者的成熟和创作风格的逐渐形成。我以为,《黑骏马》在张承志小说创作中,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作者在《黑骏马》之后发表的中篇佳作《北方的河》和长篇新作《金牧场》,都继承并发扬了《黑骏马》的成功之处,而且显得更为完美便是最好的明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了《黑骏马》,我们还会很容易联想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维特》中,歌德把爱情与要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主题结合起来。主人公维特深深地爱上了优美纯洁的绿蒂,这位少女由于传统的封建婚姻陋习,与贵族青年定了婚。维特也曾出走,到社会上寻求新的生活道路,但遭到种种不幸,最后愤然一死。这里,并不想把白音宝力格与维特、索米娅与绿蒂进行简单的类比,我只是觉得,两篇作品在人物爱情经历和抒情风格方面存在着一致性。但必须指出 ,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是有明显区别的,《维特》充满了忧郁、感伤的感情色彩,而《黑骏马》虽然也回荡着悲怆的旋律,但其主调却是激扬、高亢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采用散文造境艺术的手法,诗化场景,创造出情真意切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是《黑骏马》的又一显著特色。作品中的凸现的自我情绪和浓重的感情色彩,往往溶化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且是凭借意境来具体显现的。"艺术之生命,正在于把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结合起来,集中提炼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作者用他传神地描绘草原风光的妙笔,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地方风俗画。这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富有变化的、带有草原的原始特异性的生活画面,心理线与故事线交错"拼贴",形成了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整幅的人生画卷。尽管这些生活画面千差万别,但其中的"情"和"意"是始终如一的。那伯勒根河湾的夜归,那调教黑骏马的情景,那"送别"路上的场面……既美丽动人,有富于诗意。作品中感人最深的,是白音宝力格找到索米娅后的画景。其实,这是作品写意和写实两条线索的交织之处,既是故事的终结,又是感情发展的高潮。在这里,白音宝力格看到了"草原上又成熟了一个新女人",看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感情得到了升华和诗化。这里,作品的情、景、理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构成了诗一般的审美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品在描绘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之外,还用象征性的描述和结构,把情致导向画外的诗境,追求"画"外之音,也造成了审美价值的延展。小说中有古歌的灵魂,有爱情的呼唤,有青春的启蒙,有人生的轨迹,还有传统的重荷,历史的沉积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性内容,以及民族心理与草原旋律,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多层性"寓意。可见,小说以浸染了作者情感的色调涂染生活画面,有意识地运用多种象征手法,扩大情感表达的空间,达到了"以少总多,寓无限与有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更富诗情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是和其他作家的小说相比较,《黑骏马》在散文化小说中又别具风采。如果说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是一幅高邮水乡清丽淡雅的水彩画,那么张承志的小说便是一幅蒙古草原色彩浓丽的油画,前者散淡,后者浓郁。由《黑骏马》采用的多种表现手法,我还想到了苏联当代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这部发表于一九八〇年的散文化作品,体现了反映时代生活的多样性,充满深刻的哲理思考,多层次的结构,回忆的线索,思考同古代传统的揉合,象音乐复唱一样突出主题等特点。《黑骏马》与它颇多相似之处。因为作者曾那样偏爱过这位俄罗斯作家。然而,在理解、吸收和融化少数名族民间文学方面,张承志可以说是超过了这位著名的小说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感人的抒情,还是诗化的意境,都要凭借优美的语言。外国著名诗人但丁说得好:"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 ,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在文学之"马"上,张承志是一位"熟知马经"的骑士。小说中采用五光十色的散文语言,显得有声、有色、有香、有味,而首先是情绪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作品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应当归咎于那些流传太广的</p><p class="ql-block"> 牧歌吧,我常发现人们有着一种误解:</p><p class="ql-block"> 他们总认为,草原只是一个罗曼蒂克</p><p class="ql-block"> 的摇篮。每当他们听说我来自那样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世界时,就会流露出一种好奇的</p><p class="ql-block"> 神色。我能从那种神色中立即读到诸</p><p class="ql-block"> 如白云、鲜花、姑娘和醇酒等诱人的</p><p class="ql-block"> 字眼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段娓娓而谈的议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透露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读着它使你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并受到强烈的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把小说作为一篇"美文"来做的,处处追求美的叙述。他采取抒情散文的文笔,十分注重语言的明洁优美。如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草原日出是这样描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啊,日出极远极远的、大概在几</p><p class="ql-block"> 万里以外的、草原以东的大海那儿吧,</p><p class="ql-block"> 耀眼的地平线上,有半轮鲜红欲滴的、</p><p class="ql-block"> 不安地颤动的太阳露了出来。从我们</p><p class="ql-block"> 头顶上方一直伸延东去的那块遮满长</p><p class="ql-block"> 空的蓝黑色云层,在那儿被火红的朝</p><p class="ql-block"> 阳烧溶了边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写景抒情文字,如诗似画,不仅为小说增添了迷人的意境,而且也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感人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叙事语言也力求简洁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在第二章,当"他"准备与草原告别时,"突然,钢嘎·哈拉猛地竖起前蹄,在空中转了半周,然后用立着的两条后腿一蹬,嗖地冲了出去","我的沙娜正在生活的旋流中呼喊着我","黑骏马象箭一样笔直地朝着朦胧的白音乌拉大山飞驰"。没有多余的话语,动人的情景便跃然纸上。而这时候,传达出来的激情,仿佛使人听到一种来自草原上空的轰响,在心头回荡,经久不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说在叙述中,有时象潺潺而流的溪水,自然平缓;有时又象骏马飞驰的快蹄,迅猛急促。这种时快时慢,此起彼伏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品象一首乐曲,象一支歌,语言也有着和谐的音调。象"那一浪浪涌来的、苍凉古朴的调子叩击着我的心,又伴和着钢嘎·哈拉急骤的蹄音"这样的语句,时能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说,《黑骏马》的语言首先是抒情的,并且具有明洁优美、生动传神、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等多方面的特点和各个不同侧面的色彩。这种蕴藏着感情和思想激流的语言,是成为小说引起读着共鸣的情致和感情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黑骏马》的散文化特色是明显的,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这里,不妨引用黄子平一段形象生动的话:"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写横断面,掐头去尾,重视抒情,弱化情节,讲究色彩、情调、意境、韵律和时空交错、角度变换,象一位新鲜活泼、任性无常的小女孩,她爱到隔壁的抒情诗和散文那里去串门儿。"我想,用这段话来说明《黑骏马》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最恰当不过了。所以应该说,《黑骏马》是一部抒情散文化小说,它在小说艺术上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用说,《黑骏马》毕竟难以把小说与散文的表现技巧的结合处理得"天衣无缝",也难以把主观抒发与客观叙述融合得"尽善尽美"。由于突出了情绪化,注重了抒情性,以致人物塑造不够充分,形象还缺乏厚度。小说用具有总体象征意味的古歌作为结构框架,却使生活故事得不到酣畅、丰满的表现。作品的写实也逊于写意,显得有些呆板。由于前四章的写意与后四章的写实,文体风格不同,因而也影响了前后部分的和谐。此外,倾诉激情和哲理思考常用长句子来表达,有时显得絮絮叨叨,不够自然流畅。所有这些不足,都是强化了前述的表现特征而导致的。一旦撇开这些琐细的东西不论,那么这样一种创作努力就令人瞩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瑕不掩瑜,在我国当代小说的艺术园地里,张承志的《黑骏马》象一支奇葩,以"情景交融,韵味醇浓"的风韵,显得别具一格,散发出自己独有的奇香异彩,对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