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皆大欢喜★

<h3><b>丁酉仲秋,藉花甲之年,四对旧友自驾一路西行,重返儿时之地,感慨良多。谨记之。</b></h3> <h3>傍晚时分,我们一行人从广州驱车抵达肇庆。稍事歇息,约上肇庆旧友,再次上路。</h3> <h3><font color="#010101">夜行,一路向西。</font></h3> <h3>在粤桂交界、潇贺古道边上,有一个不甚出名的小县城,封开。之前,也曾叫开建县、德封县。</h3> <h3>封川,一直是旧城县治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开建两县人民政府曾合署在此办公。1958年冬,封川与德庆并县成为德封县,新政府为修堤筑路,城址屡遭破坏。</h3> <h3>城廓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约400多米,北面城墙长约170米。均为青砖砌筑,墙厚5米,高约9米。城砖为特制,长34×宽16.5×厚6厘米,侧面阳印“封川城砖”字样。</h3> <h3>现仅存南门及东西400余米的城墙。旧城门呈拱圆形,用红褐色砂岩石块砌成。拱门宽3米,高约3.5米。门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现已遗失。城上修筑有城门楼、串楼、角楼、望楼,传说当时周边还有串屋、更铺等二百余间,好嘘晗(广东话热闹之意)。</h3> <h3>封川古城内还存有康乾时期保存下来的古街、古井、古码头、古民居等“古董”。</h3> <h3>传说中,当时城内还设有县署、教谕署、训导署、典史署、城守署,武庙、城隍庙、万寿宫、常平仓、监狱等,可以想象当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场景。</h3> <h3>日月更替,风霜侵蚀;世事变幻,世代变迁,留存下来的,只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凄凉故事……</h3> <h3>我们这一代,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父母从外地迁入,父辈或参与地方新政权建设、或教化边区山民……诸多原因,在这个粤桂交界的边缘小县城里,聚集起了来自省内省外的一批批外来干部。转眼间,半世纪过去了,景物均已改变,尽管物是人非,儿时记忆依然。</h3> <h3>离开封川古县城,我们一行继续往西北方向奔走约五十公里,有一个叫榃甘的地方,是当年我们的父母们下放五七干校所在地。</h3> <h3>转眼近五十年过去,依稀尚存的一丝丝印象中,只有房屋背后远处印象颇深、高耸的石山,儿时的我们曾经不止一个黄昏和周末在嶙峋的石头山上“捕捉”山羊……</h3> <h3>还有这个灯光球场,球场边的水泥台阶似乎还是旧模样,虽已面目全非,仍存依稀印象。</h3> <h3>这片新树林,当年好像只是一片空地……毕竟近50年过去了,新栽下的树也已长成一人抱的大树,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啊!</h3> <h3>离开榃甘五七干校旧址,我们一行驱车五公里,来到莲都镇文华(孔姓)村,这里有一座距今四百多年的孔家后人的庙堂——孔庙。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由庙堂改为小学,继续着儒家有教无类的传统,教书育人。而我们,就是随父母下干校借读在这里。</h3> <h3>进入早已恢复“原貌”的孔庙,虽无法与曲阜孔府“真身”相比,但这里毕竟有我们孩童时的真切回忆。正是在这里,在那个我们尚不能理解父母下放干校所遭受的一切苦难的年代,度过了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h3> <h3>大人们在五七干校劳作,孩子们分散在附近的河儿口、双枧和文华等村寨,就读当地的农村小学。其中,莲都公社文华大队良心寨的文华小学,最叫人难以忘怀。</h3> <h3>印象中,那个年代,远离烦嚣的偏僻山村,这里的确不失为一方净土。也正是在这里,在至圣先师庙堂氛围的熏陶下,静下来学了几年,最终也是从这里考上县城的初中,开始改变人生轨迹……</h3> <h3>游历间,虽是暑假期间,然现任小学校长孔令欢却正好也在学校里。看到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主动迎上来作自我介绍,相谈甚欢,儿时校园回忆满满,感恩于心……</h3> <h3>告别儿时忆记,一路北上。来到与广东封开南丰镇交界的广西贺州市境内。途中,偶尔发现铺门镇石城。经过村口百年榕树,赫然看见似乎颇具风霜的“总镇庙”、“总镇祠”,往左边走不多远,一面古城墙就出现了在眼前。</h3> <h3>城墙中有个门洞,右侧镶嵌在墙体里的石块,题有“北岳阁”和“南星楼”的石刻,而这堵大约30米宽的石墙两边连接着两座石山,不啻形成了一面天然屏障。这,就是石城入口了。</h3> <h3>进入门洞,里面所见几乎就剩下满目的残垣败瓦和石山石头,还有一人高的草丛。身临其境,清凉阴森,倒不失为夏日乘凉之最佳场所。在石城里面,让人感觉到三山环抱,山石陡峭,石城南北豁口用石头筑起的城墙和用石块砌成的圆拱城门,倚仗天险抵御外敌,石城果然名副其实。</h3> <h3>石山与石墙浑然天成,自成一体、隐秘性非常强的一座城堡就这样隐居在深山中。漫步在石城里,用石头砌成的小路还清晰可辨。平整的青石块路面渐渐被野草蚕食着,似乎在把人引入时光的隧道……几百年后我们的到来,似乎在尝试唤醒早已林木茂盛、草丛密布的古石城。</h3> <h3>靠近石城北门附近,路旁有块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封阳石城”字样。说明这里曾是封阳县地界,所以这里现在叫“封阳石城”。</h3> <h3>封阳石城,先秦已是铺门平原的重要军事据点……至明末清初,当地明朝总兵曾在这里训练义兵组织抗清力量。太平天国期间,民众自发在石城内设团练局……及至现代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政府的信都县迁至石城内……抗战后,石城开始日渐式微,逐渐荒废。</h3> <h3>至今,荒草丛生,残垣败瓦,历经近400年风雨,铺门镇中华村石头城,堪称是西部边城贺州保留下来的一部千年“石头史书” 。</h3> <h3>告别石城,继续向西,经广西信都到达富川县,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秀水状元村。</h3> <h3>独秀峰下毛姓状元村,是否就是成语“一枝独秀”的出处呢?不然。一枝独秀的典故源自两处。一是陶潜 《游斜川》诗序:“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臯,遥想灵山 ,有爱嘉名。”另一是《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 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前者喻山,后者喻树。</h3> <h3>许是经济不济,许是旅游不旺,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状元村”天然条件相当不错,但投入和管理不足,给人一个败落的旧村落印象。不说别的,单就其历史、起源,众说纷纭,表述不一。有说起源于宋朝,有说源自清初……各家各户的“祖上”说法似是而非,模糊混乱,欠缺出处。仅从摄影的角度讲还有几分吸引力……</h3> <h3>雕花木窗影踪……</h3> <h3>古宅内俏佳人……</h3> <h3>随性的、说走就走的、甚至出发后没有明确目的地的自驾游,一如当年红军进入川西草原,最终选定北上陕西一样。贺州一夜,我们一行也终于商定了此行的目的地——黄姚古镇。翌日,日薄西山时分,导航把我们引到了潇贺古道上的这座知名古镇。</h3> <h3>因为没有预订酒店,在景区外围“打探”一番、比对之后,最后选定了住在黄姚核心景区(古镇)内的《忆江南客栈》,一幢只有十来间客房、不设餐饮、独门独户、有车库的客栈。</h3> <h3>就这客栈名字,让我们这些来自广东的客人倍添好感。白居易的名句跃然在眼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h3> <h3>最满意的,恐怕就是《忆江南客栈》大厅里面的这个茶座空间。嗜茶如命的“团友”几乎第一时间就占据了“阵地”,烧水、泡茶、品茗……</h3> <h3>其实,有别于江南水乡古镇,黄姚古镇真不大,绕一圈半天足矣。所以,一般旅游客大可“路过”顺道逛逛即可离开。住下来,则可体会广西边陲小镇不一样的阳光和风情。清晨的古镇、晌午的古镇和夜色下的古镇,都有不一样的气息和韵味。</h3> <h3>要特别提醒的是,管理尚算落后的黄姚,古镇门票只是对核心景区的景点而言。也就是说,古镇核心景区内收费,核心景区外——自驾车从东门进入到仿古街一带则是景区外——进古镇核心景区有两道门,第一道就是售票处那个大门,买票进入那个大门之后,看到的是仿古街,然后走100米左右,在古戏台隔壁写着“黄姚”两个字的牌坊,就是入口,即进入古镇的第二道门。</h3> <h3>一般客栈老板都会跟客人说,核心景区路口保安下午六点会下班,如果是节假日则晚上九点下班,古镇的每个可以通往仿古新街路口都会有保安蹲守。我们因为是非节日的晚上六点后开车进入景区的,每人省了70大元(票面价100元),因而,两天两夜均不敢“冒然”踏出景区外半步,以免无辜花钱“补票”。</h3> <h3>也许是边缘山区民风朴实吧,黄姚人的生意经似乎还没学好,景区内餐饮和特产都惊人的“一致”,每家卖的货物、每家餐厅供应的菜色都几乎一样。比如,卖的特产如黄精酒,各种豆豉以及梅子,青梅酒,罗汉果,野菊花,金针菇,桑梓酒等,只要逛过一家,别的都可以免了。</h3> <h3>黄姚的餐饮同样较为单一,每家都大同小异,如离不开豆豉汤粉,油茶、烤鱼、红焖鱼、艾糍、南瓜饼、马蹄粉等,价格不贵但似乎很难有“再吃一次”的欲望。</h3> <h3>黄姚的景点还算有一些看头。如黄姚的标志性景点有在雨中行走会更有韵味的石板街;还有会让你充满新鲜感的石上榕(龙爪榕);更有超过200年历史的石跳桥……等等。</h3> <h3>石板街是黄姚古镇的主要景观。石板街共有8条,分别为金德街、迎秀街、天然街、中兴街、安乐街、连理街、龙畔街、山磅街,两天里,我们就漫步在其中。</h3> <h3>迎秀街的所有石板街中最阔的街道,有5米宽左右;最窄的则是金德街羊巷口,不到两米宽,行人相对而行只能擦肩而过,每逢墟期节日,往往会造成交通阻塞。</h3> <h3>1964年黄姚镇复原后,拓建了一些宽阔的新街,但昔日的石板街几乎都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h3> <h3>怀幽寻古,情侣双双。在古镇、古城文化兴起的今天,无论在周庄、在同里、在丽江、在束河、在凤凰城、在台儿庄、在黄姚……都可以随便看到类似的画面。</h3> <h3>两天下来,几乎没有没走过的街了。总的感觉是:黄姚,古朴不如湘西的凤凰古城,特色不如丽江,完整不如周庄、同里、甪直,优雅不如京城南锣鼓巷……一句话,缺的是文化底蕴。也罢,似乎对边远山城不应抱过高的期望。</h3> <h3>在忆江南客栈不远的地方,有一面积不大的湖,叫南塘。沿湖岸而建的无名廊桥和无名亭黄昏时拍摄多少还有点点效果。</h3> <h3>郭家大院,是黄姚古镇典型的平地庭院式建筑,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传说其祖先是盛唐的郭子仪。大院占地面积约20多亩,有接龙门、太平门等四处门楼,门前有池塘和花园,四周有高高的石砌围墙,屋舍近百间。宅第设计巧妙、严谨。据说当年主人每一块青砖都经精心打磨,大小、色调深浅如一,至今敲起来依然声声铿锵。</h3> <h3>在古城内,一株传说有500年树龄的龙爪榕,因其气根形似龙爪而得名。古树生在大石块中,与岩石相拥,根须没有充分伸展,反而在半空一蔟一蔟“抱团”生长。</h3> <h3>因为古榕长在岩石上,故又叫“石上榕”。成为今天古镇游人不能不寻迹而来的著名景点。黄昏时分,斜阳打在树干上,倒有几分铜筋铁杆的硬朗气势。</h3> <h3>就在龙爪榕的边上,就是颇具故事一个无名亭,可惜无从稽考。上面匾书“唯尔有神”,字体苍劲有力。</h3> <h3>庙正方的一幅对耐人寻味:上联“廊庙山林一等人”,下联“乾坤风月无双价”。可惜,其他柱子上的对联没有用心思记下来。</h3> <h3>在石上榕树底水边,常常会有学美术的学生在这里写生,其侧光与倒影,有几分油画水彩味道。</h3> <h3>离龙爪榕不远的地方,就是石跳桥,又名锭步桥,传说始建于清嘉靖年间,距今200多年。 由30多个石头墩子排列而成,石墩露出水面,在山清水秀的山野地方倒凸显出几分拙意。</h3> <h3><font color="#010101">石跳桥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称之为桥,只能算是过河石墩。一条并不宽的溪水,按人的步幅大小放设石墩,方便人们过对岸,还不影响泄洪。几百年过去,石墩面大多已被踩踏得很光滑。阳光下,石墩两侧的水面会呈现出朦胧的紫色,倒是拍照的好地方,因而不少情侣会在这里留下倩影。</font></h3> <h3>黄姚人生活在一个全天然的环境里,上天为黄姚人提供了一切生活所需。仙人古井就是一例,泉水常年涌现,无论旱涝,源源不绝。据说,泉水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黄姚好几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地下泉水冒出,当地人智慧地将泉眼池分别设为饮用水、洗菜池、洗衣池等,按水流方向设定不同用途,上百年来,镇上的人都自觉遵守规矩,沿袭至今。</h3> <h3>一句《随她吧》,竟成为了酒吧名。估计进入的人大多应该是婚前男女——一切都只能随“她”。</h3> <h3>《阿姚的房子》看来也应该有一段故事……</h3> <h3>按黄姚人的说法“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兴宁亭中央端坐的关公以及屋脊上的人物泥雕,都说明供奉的应该就是中国民间非常敬仰、义薄云天的关老爷,再看正中悬挂着号称古镇第一名匾之“且坐喫茶”倒有几分意思。从中不难看出古时候潇贺古道上粤语流行的程度和语言的发展轨迹。在这里坐下来,发发呆,抚今忆古,不失为黄姚人的另类生活方式。</h3> <h3>亦孔之固是黄姚古镇众多门楼中的典型代表。此门起的名也很有意思,它有点像现在网络流行的自黑,自喻虽只有一孔之大,但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固若金汤”之意。光绪年间,黄姚书法家临贡廷题写的“亦孔之固”门额以及门联“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余青”的书法颇具几分傲视众生的霸气。</h3> <h3>黄姚传说,远古的时候曾有神龙降临黄姚,为黄姚带来了龙运,为了让神龙留在黄姚,更为了让黄姚从此风调雨顺,老少平安,清朝初期,黄姚人就在现今“黄姚古镇第一楼”边开始修建了一座祠,用以祭祀神龙,祠的名字就叫“见龙祠”。</h3> <h3>中兴街尽头,有个建于清初,重修于乾隆年间的东门楼。传说是进出黄姚的通往湘西、桂北等出海通道的门户。</h3> <h3>东门楼外这棵“夫妻榕树”,当地人说,原来是两棵榕树,树冠占地很大,因为它们的根系紧紧相拥,像一对恩爱夫妻,因而得名。</h3> <h3>行走间,发现古镇中真有三几间很有品味的咖啡小店。如这间《闻香小院》,名至实归,入内,随即可闻到满“院”的咖啡豆香味扑鼻,只要能进来歇歇,人们的脚步就不自觉地慢下来,歇息一下,品味生活……</h3> <h3>漫步黄姚,最难得的是体会旅行的魂灵——一个“品”字。深度体会旅行之意,完全有别于常人的旅游。慢生活与品质挂钩,而来去匆匆的“游”则为真正意义上旅行者所不屑。</h3> <h3>就要离开黄姚了,来一张合影吧——除了拿相机的灵仔之外,西行漫记的“团员”都在照片中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h1><div><b>退休生活的到来,于我们这一代,远比父辈们幸福,理当满足。西行漫记只是一个全新的开端。日后,更远、更美、更长时间地慢下来好好品味生活应有的意义,看来早已达成共识,期待明天的到来。</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