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的一天

板桥霜影像📷洪鑫

<h3>  “乡长”,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缸顾三村农民,今年虚岁66,属龙。因为姓顾名乡,人又长得瘦瘦长长,所以人们都戏称他为“乡长”。夫妇俩所生二女,都已成家立业,日子滋润舒适。按理奔七的老俩口也该颐养天年了,可顾乡说:咱农民没劳保,趁能动的时候多攒点救命钱吧;再说农民就是做的命!闲在家里会憋坏的。他除了自己种了几亩口粮田外,农闲时间参加了村里的苦力帮工队(成员均已60岁以上),不管啥活计,谁家凡有做不动做不了的事,就会想到找“乡长”他们帮忙。</h3><div> 这不,今天“乡长”的任务还不小呢:上午挖土,下午运沙!</div><div> 凌晨四点,缸顾庄上的老街乌漆摸黑,唯有“乡长”家已经透出了亮光。 </div> <h3>  “乡长”正在整理检查头灯,夜里行船没这玩艺儿可不行。他要赶在天亮之前就要到达挖土现场,趁着早凉把一船土运到主家低洼的屋基上。</h3> <h3>  路灯下,“乡长”一手提着烧好的早饭,一手握着大大的铁锨,踩着自己长长的身影,疾步向着庄西的码头走去,他昨天晚上就已把自家的挂机船整理妥当,停在了那儿。</h3> <h3>  此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旷野里伸手不见五指,“乡长”站在船尾掌着舵,头灯如同启明星在河面上闪耀。从小就在这片水乡泽国长大,对这里的一切他了如指掌,挂机船在他的掌控下,在如同迷宫的沟沟汊汊里弯来弯去,不可思议地来到了五公里外的名叫“五龙口”的取土现场。</h3> <h3>  现在的土源越来越紧张,今天取土的地方是“乡长”侄儿的水稻田,为了扩大种植面积,需将岸边田头进行一些裁切,侄儿省却了自己烦神,叔叔也有了免费的泥土,两全其美。船可以直接靠到取土的田边,两头带好了缆绳。天空尚未大亮,“乡长”开挖了第一锨,立马摔掉了上衣,图的是个倍儿爽!</h3> <h3>  红日跃出地平线,瑰丽的朝霞映衬着“乡长”健美的身影。不用做作,不用摆布,不经意间,他拗出了最酷造型!</h3> <h3>  挂机船的载重是6吨,把土送到人家的指定地点后,可得报酬150元。随着船的重量增加,船的吃水也越来越深,此时必须将船向河中心移,否则到时搁浅就麻烦了。</h3> <h3>  鞭长莫及,站在岸上显然就不能直接将泥土直接摔到船上了,必须搭上跳板,借助运输工具了。</h3> <h3>  独轮车,这本是北方平原上的运输工具,由于它独特的优势,现在也被水乡农民借用了。</h3> <h3>  这不光是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一车土,二百斤,连人带车四百斤,走在巍巍颤颤的跳板上,不亚于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人仰车翻,栽入河中。</h3> <h3>  6吨的泥土,谁也说不清“乡长”要挥动多少次铁锨,要流多少滴汗水,差一两力气,泥土都上不了船!谁能相信,一个奔七的长者,还能进行如此高强度的劳作!只有那满头的银发,突兀的筋脉,黝黑光亮的皮肤,深如刀刻的皱纹,仿佛向你诉说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旷野之上,顾乡似一尊雕塑,俨然成了最美劳动者的化身!</h3> <h3>  船帮要碰到水面了,用“乡长”的话说,卖土不能卖良心,虽然没人看着,也要对得起买家,保证让船满载而归!</h3> <h3>  摇响了机器,马不停蹄地赶往主家屋基地,鱼儿欢快地在船的四周跳跃,倏地一声,一条白鲢跳上了挂机船,“乡长”乐得合不拢嘴,下酒菜有了!</h3> <h3>  日头渐高,“乡长”一边行船,一边穿上了衣衫。无暇欣赏一路的如画风光,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h3> <h3>  船行近一个小时,到得目的地,随即察看地形,铺好跳板。</h3> <h3>  人是铁,饭是钢,早该是补充能量吃早饭的时候了。带上船的一锅大米粥,就着一碗咸酱瓜,“乡长”三下五除二,消灭个精光。</h3> <h3>  坐下抽支烟的功夫都舍不得,立即投入了新的战斗!</h3> <h3>  刚才把泥土往船上装,现在又把泥土往岸上运,且现在的耗时比早上多了双倍。不过天道酬勤,船身渐渐上浮了,上午的一场硬仗也快结束了。</h3> <h3>  “乡长”别无嗜好,唯有爱喝二两。吃中饭时,跳上船的鱼上了餐桌,自家长的丝瓜,做成一汤一菜,“乡长”吃得津津有味。妻子在一旁不忘唠叨:下午还有生活,少喝点!</h3> <h3>  你清楚了“乡长”一个上午的劳动量,对他的饭量之大就不足为怪了。</h3> <h3>  吃了中饭,稍作小憩,继续下午的战斗,去一户装修的人家吊运黄沙。此时的“乡长”俨然从海战队员变成了陆战队员,劳动工具装满了一车。</h3> <h3></h3><div> 几十吨的黄沙堆在那儿,要靠“乡长”一锨一锨地往蛇皮兜里填装。</div> <h3>  沙子装满了,上面的人用简易的吊杆慢慢吊到三楼,这样要比直接人背肩扛地运到三楼省却了不少力气与时间。艰巨的劳动也能逼得这些做苦工的泥腿子们脑洞大开。</h3> <h3>  因为人家装修等着用料,一个下午,“乡长”埋头苦干,没有一点儿休息的机会。</h3> <h3>  “乡长”今天很开心,因为全天的收入将近300元,和真正的乡长一天的工资差不多,“如果天天这样就好了!”“天天这样你吃得消吗?”妻子一旁嗔怪着。晚餐除了中午的剩菜,妻子特地为他买了下酒的花生米,不怎么喜欢肉食的他乐不可支,快乐得如同孩童,6元一斤的大麦烧比中午多喝了二两。</h3> <h3>  ……</h3><h3> “乡长”的一天,超负荷的一天,令人五味杂陈,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农民老龄问题的沉重与无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