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川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始源于远古人们对水神的祭祀,是历史悠久与水利有关的习俗。据《汉书.郊祀志》和《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都江堰,青城山下在先秦时期已有江神祠。今日珍藏在离堆公园伏龙观内的三神石人,很可能就是东汉年间江神祠的旧物。可惜千载江神祠的底貌连同祭祀后细节都难于考察。</h3><h3> 经过历史多次演变,以后逐渐把祭祀水神演化为祭祀李冰,每年到了清明时节都要举行这样的祭祀活动,这个活动是受惠于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的地方性的大型民俗活动,并流行于川西地区,每年上以万计的各地官员和群众都要到都江堰参加这种以祭祀李冰为主的习俗。</h3><h3> 由于秦时蜀郡守李冰建堰有功,名彪史删,蜀人崇敬他的功德,在齐建武时代(公元494一498年)由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到郫县,原址改祀李冰,命名“崇德庙”后又将二郎奉入崇德庙,与李冰同祠。据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丁集下《永康太守》条中的记载:“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置监庙官,视五岳。蜀人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而祈者,无论贫富,必宰羊,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叉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也不敢留”。这是大规模的远古血祭遣风。可见其祭祀礼相当隆重,与皇帝祭泰山五岳名山相同,是当时国家祭祀江河神的最高级别。</h3><h3> 这种习俗在某些方面并非良习。清代以后就完全废除了血祭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民间了逐渐抛弃了不合理内容,只保留了清明放水节以纸烛祭祀李冰父子的习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每年规模宏大的都江堰岁修工程完工后,在清明这天砍杩杈放水前都要进行祭祀李冰的仪式,由政府官员操办主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祭。而传统民间习俗祭祀活动则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宋代开宝七年(公元929年)李冰改封“广济王”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宋代中期,更为每年春秋两祭。民祭一般以李冰父子生日致祭。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为李二郎生日,这一天也就成了都江堰二王庙的庙会。及人们常说的民祭。这是群众自发形成的习俗活动,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内容,主要以纸烛祭祀为主,伴随有民间艺术及戏剧表演,完全不同于官方那套祭祀礼仪,群众自发性,参与性很强。</h3> <h3>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图,远眺内江,鱼嘴,外江及川西平原。</h3> <h3>古代堰工们在滔滔江水中挷扎杩杈(图:吴浩)</h3> <h3>古法截流,用竹笼装卵石甩入江中,用于截断江水,图为古代堰工在江中安放竹笼。</h3> <h3>祭祀李冰父子的神祠《二王庙》。</h3> <h3>每年清明放水节及农历六月二十四来自灌区群众,自发来到二王庙,烧纸烛祭祀李冰父子建堰功德。这天到二王庙的群众达十万之多,庙内烟火旺盛,人山人海,鼓乐齐鸣热闹非凡。</h3> <h3>为什么后世把祭水典礼移到清明举行呢?这是由于生产的发展,水利岁修制度的逐步完善的结果。《宋史》有永康军岁修都江堰的记载,可见至迟在宋代已形成了都江堰渠首等工程每年例行岁修的制度。为了不误农时,都江堰内江干渠的岁修必须赶在清明节前全部完工,以保障清明后农田用水的需要。所以在清明那天举行盛大的开水祭祀仪式,即祭祀李冰后,砍去江中栏水杩杈放水春灌农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形成了清明放水节。</h3><h3> 清明放水节的高潮是砍杩杈放水,仪式相当隆重。在清代,多由四川总督担任主祭官。开水前一天,主祭官及随从在郫县“望丛祠”祭祀古蜀国治水有功的望帝和丛帝,夜宿灌县行台衙门,次日清晨开水活动就正式展开。大型古乐队和仪仗队作前导,主祭官等人坐着官轿,随从抬着祭品,先到伏龙观祭祀川主李冰,然后沿着玉垒山古驿道来到二王庙。随着司仪的高声唱喏,官员们向李冰和二郎神(传说中的冰儿)行二跪六叩大礼,进献祭品,由主祭官宣读祝文。</h3><h3> 民国时期,习俗相沿,由四川省政府要员主祭,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杨森曾亲临主持开水大典,将二跪六叩礼改为对李冰神像三鞠躬,全体参祭人员齐声郎诵《迎神词》。</h3><h3> 1949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水典礼”得以乙延续,1950年解放军抢修都江堰,当时任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的李井泉主持了都江堰解放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并表彰了抢修都江堰的有功人员。当时,英国《泰晤士报》还对开水典礼的盛况做了报道。1957年至1974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江堰灌区河渠及渠首先后安装了电动闸门,岁修时不再需要杩杈断流,因此一年一度的古朴,隆重的清明砍杩杈放水春灌的放水仪或才自然中断。</h3> <h3>一九五O年解放军参与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解放军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研究岁修施工方案。</h3> <h3>这是截流前堰工们划木筏到江心,准备下杩杈前的探位。</h3> <h3>江心以安放好了截流用的杩杈。</h3> <h3>截流成功后,成干上万参加岁修的堰工们,热火朝天地在干枯的江里淘滩作业。</h3> <h3>参加这次抢修都江堰的堰工有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的群众。他们与解放军一起共同完成了新中国成立第一次抢修都江堰。</h3> <h3>这是一九五O年都江堰(灌县)清明开水大典(放水节)庆典大会现场来自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群众在开水节庆典大会的盛况。</h3> <h3>参加都江堰开水大典的各族群众在大会上等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砍杩杈放水。</h3> <h3>随着一声号今,堰工们砍开杩杈竹绳,江水冲出缺口,滔滔江水滚滚流向川西平原。</h3> <h3>江水冲出宝瓶口流向灌区,正如清代《灌阳竹枝词》描写的放水节的盛况: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杈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从清明放水节这一天开始,川西平原就进入了农忙季节了。</h3> <h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江堰河渠及渠首先后安装了电动闸门,岁修时不在进行断流,从1957年后,隆重的清明放水仪式就自然中断了。三十多年后,1990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的指示,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李冰父子“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造福于民”的精神,恢复清明放水节,并在鱼嘴上游百丈堤处再现了砍杩杈放水盛况。</h3><h3> 恢复举办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精髓,又不断赋于新的内容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集旅游,文化,经贸为一体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1991年清明放水节我又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习俗,在砍杩杈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仿古祭祀李冰》表演,大大地丰富了放水节的内容,</h3> <h3> 1991年清明放水节上,我根据史料记载新增了《仿古祭祀李冰》表演。大大地丰富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表演内容。</h3> <h3>宏伟的杩杈横跨在岷江上</h3> <h3> 《仿古祭祀李冰》表演结朿后,随着省,市领导宣布,砍杩杈放水,堰工们砍开杩杈,江水奔腾而下,流向川西平原灌溉农田。</h3> <h3>这是祭祀队伍表演穿城而过,到江边祭祀现场。</h3> <h3>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开幕式的表演:第一部分是《仿古祭祀李冰》表演,第二部分是《堰工砍杩杈放水》表演。通过表演来缅怀李冰父子的功德。</h3><h3> 清明放水节现场实景表演,从1991年至2004年每年清明都要表演,从未间断。其规模及表演形式和内容年年都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成为清明放水节重要表演内容。</h3><h3>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具有广泛民间基础的民俗文化,为宏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李冰治水精神,充分利用在清明节期间民间纸烛祭祀的风俗,敞开二王庙大门,让来自各地的群众进庙焚烧纸烛,以祭祀李冰父子。同时利用放水节期间在原有的清明会基础上,组织广泛的经贸活动,民间戏曲,民间娱乐等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从而唤起民众对都江堰精神的认同与自豪感,从另一方面又吸引了更多的中外游客和企业家到都江堰旅游和投资,推动了都江堰市约经济的发展。</h3><h3> 2006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大的提升都江堰的知名度和影响。</h3> <h3> 2004年清明放水节是历届规模最大,表演内容最丰富,也是现场表演的最后一次。省、市主要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宾出席了庆典大会。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 铎、倪 萍主持了放水节典礼。</h3> <h3> 近千人的《仿古祭祀李冰》表演队伍,表演了规模宏大而古朴的祭祀礼仪,鼓乐声中祭祀队伍来到江边,主祭官在祭祀礼乐舞中宣读祭文颂扬李冰父子建堰功德。∵</h3> <h3> 截流杩杈静静的横卧江中,岷江两岸人山人海,龙腾狮舞,鼓乐振天,等待砍杩杈放水的激动人心的时刻。</h3> <h3> 仿古祭祀礼仪完毕后,由省长:张中伟宣布砍杩杈放水,此时锣鼓振天,鞭炮齐鸣,放水庆典达到了高潮。</h3> <h3> 2006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此时放水节已交由景区作为商业性表演,地点变了,砍杩杈和祭祀规模都缩小了。城区还保留了仿古巡游和其它文化活动表演,由中央电视台四台现场直播了活动的盛况,这是央视主持人在仿古巡游表演上的直播解说。</h3> <h3> 这是2006年清明放水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仿古巡游》,由主祭官率众抬着祭品前往江边祭祀李冰父子。</h3> <h3> 这正是: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杈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h3> <h3> 千百年来都江堰的水滋润着美丽的川西平原,造就了举世闻名的“天府之国”。李冰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利用自已的智慧,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一精神,正是我们时代所需求的,开拓进取,造福于民,让李冰精神代代相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