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八年前的影像)

豁达

<h3>2008年底,当我有了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后,2009年8月赴京去了一趟门头沟斋堂镇爨底下村釆风,拍下了77幅照片。那时自己没有电脑,也不会管理文件,只有请彩扩店扩印5吋照片(至今照片那里去了也不知道),幸好存储卡还在,这几天翻了出来,拷到笔记本中,当时还拍了几幅宽景接片,也一并P了一下,有了以下45幅图片。</h3> <h3>回顾一下,这8年自己走过的数码摄影之路,从一窍不通到09年底买了笔记本电脑,慢慢学习,从学着拷文件,建文件夾,简单地P一下到批量压缩,2012年注册QQ,2013年上微信,现在基本上掌握了数码摄影前期拍摄到后期调整的流程,並能把这些知识能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传达给初学摄影的人,这是这8年的成效,8年,弹指一挥间。</h3> <h3>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h3> <h3>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象炊门口;廾,推林纳火。帝都西郊就有一处村落以这个复杂的汉字作为村名——爨底下村,在北京西边的门头沟区斋堂镇,全姓韩,</h3><div>古村溯源</div><div>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div><div>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div><div>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div> <h3>以下几幅宽景接片,也就是只能在当下的数码时代,影人才能个人完成,若退回十几年前,则成了了不起的事情啦,现在,随便。</h3> <h3>中老年进入数码时代,关键是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畏艰难,硬着头皮也要上,我这8年之路就是这样过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