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诺兰出品,必是精品”这不是一句空话。</h3><h3><br></h3><h3>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Johnathan James Nolan),1970年7月30日出生于伦敦,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h3><div><br></div><div> 1996年,诺兰拍摄了首部故事片《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2000年,诺兰凭《记忆碎片》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2005年,执导拍摄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2006年,导演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获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2008年,凭借电影《黑暗骑士》获第35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该片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项票房纪录成为全球第四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2012年,再度指导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该片获土星奖最佳导演提名。2010年,凭《盗梦空间》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2015年3月,凭借执导电影《星际穿越》入围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最佳导演。</div><div><br></div><div> 2017年9月1日,执导的首部战争动作题材影片《敦刻尔克》在中国大陆上映。</div><div><br></div><div> 这部电影和他以前所有电影的风格完全不同,没有结构主义,没有诡异情节,没有大反转,有的只是真实地表达,以小窥大的格局,大大的留白,带来观影者深深的叹息。</div> <h3>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就被那一阵枪响惊吓,(坐在影院的我也是),于是跑,跑,跑,像阿甘那样,不停的跑,但是天空没有羽毛,却是深重的呼吸,恐惧的未知和抓住一点点机会就努力求生的笃定。</h3><h3> </h3><div> 然后诺兰导演展开了整个故事,海陆空三条线来讲述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的故事太不好讲了,故事结局大家众所周知,于是,三个无名小卒成了故事的主角。他们是四十万英法联军里最普通的士兵,是许多英国家庭最普通的父子,是掩护海军撤退最普通的僚机成员。</div><div><br></div><div> 有人批判电影场面不够宏大,批判战争表现不够血腥,批判人性张力不够全面。</div><div><br></div><div> 我都不赞同。不是因为我是诺兰粉。</div><div> </div><div> </div><div> 的确,四十万英法联军滞留海滩的历史场面影片中的确没有展现,没有找来数万名群众演员乌压压来演绎人群嘈杂生死未知的恐惧,或像中国导演张某拍《长城》干脆电脑制作出万人场面。</div><div><br></div><div> 但是战争的慌乱、死亡的恐惧、求生的迷茫和无望的绝望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div><div><br></div><div> 法国战士埋葬了英国士兵的尸体,穿上了英军的军装就是为了混入英国撤退部队获得生的希望,而不是在海滩上等死为了早日撤退。</div><div><br></div><div> 扛起一个担架佯装护送伤员得以优先登船,在船已经发动千钧一发,争分夺秒的时候,努力地拼一拼,跳上营救船。</div><div> </div><div> 有士兵感觉生的渺茫,自己走向大海深处,选择自杀。</div><div> </div><div> 这些都是生死面前最真实的表现,有对生无限向往努力坚持的,有面对战争和死亡深深的绝望自己走上自己的归家路的。</div><div> </div><div><br></div><div> 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生死无权评说到底什么是正确的。</div><div><br></div><div> 战争该有什么样的人性?善或恶?最好的旁观和反省是我们尽量避免被动地卷入战争,被动地选择生死。</div> <h3> 影片继续在讲,普通渔船被征用的英国群众,面对前途必有死亡的营救之航,挽救一名被鱼雷击中的幸存者,再也不愿意去敦刻尔克的执拗,当他描述死的恐惧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真的眼睁睁直击死亡后的那种悲凉。</h3><h3><br></h3><h3> 人都是愿意活着,好好活着,都愿意妈妈在,家在,国家在的那种安宁,可是,当国家面临欺压,军人有难,英国人民就用民用船组建营救队,去营救困在海峡为国家战斗的海军,这和《战狼2》表现的国救民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影片里战士欢呼“home”的时候,我是热血沸腾的,这也是我理解诺兰电影里所要表达的回家的情怀!</h3><h3><br></h3><h3> 可是我想到的是:家是什么?家是港湾,是方向,是安全,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国?这是思考战争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而战?谁挑起了战争?战争带来的毁灭是国的灭亡还是人的灭亡,哪一个更重要?</h3><h3><br></h3><h3> 第三条线主要是空军战士的英雄主义,宁可战死沙场不愿撤军返航,这小小的英雄和四十万大撤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展现了小战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大形势的大格局撤退都是为了战斗,为了捍卫。这两种精神一样伟大,就如丘吉尔最后对所有子弟兵所鼓舞的话语:</h3><h3><br></h3><h3>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h3><h3><br></h3><h3><br></h3><h3> 我想,回观历史,回观电影,我好好咀嚼这段话,可是又思考为什么要战争?即使战争胜利后获得的新世界就变好了吗?</h3><h3> </h3><h3> 《但愿》</h3><h3>远远的天敞开一扇门</h3><div>听我心愿一声声</div><div>幽幽的歌唱出情意深</div><div>缓缓随清风飞升</div><div>遥遥的梦亮起一盏灯</div><div>暖暖赶路夜归人</div><div>幽幽的心不会再苦闷</div><div>划出热泪一阵阵</div><div>但愿人生 没有凄冷</div><div>但愿平安 一程又一程</div><div>但愿梦想都成真</div><div>但愿情人不离分</div><div>但愿世上凄苦不长存</div><div>但愿人间 没有伤痕</div><div>但愿人间还留一点真</div><div>但愿人间没有恨</div><div>但愿人间没纷争</div><div>但愿人间快乐到永恒</div><div><br></div><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