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糟蹋了一个重大题材

二木

很少有观众会在进影院之前恶补围绕一部电影的历史知识,《敦刻尔克》究竟是法国还是英国的一座港口城市,中国观众懒得搞清楚。所以,我和公司的三位同事是冲着诺兰进的影院。当然,也有对欧美大片的期望值。 <div>《敦刻尔克》在金属般嘈杂的音乐里开始了,而且,无论再有什么音效都没有减弱或停止这种嘈杂。如果不是英法两国军人的军服及枪械,你很难想象这是“二战”初期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一次设计三四十万将士生死的大撤退。故事抛开了77年前的背景,甚至看不见一个德军的嘴脸,“敦刻尔克”就横亘在了观众的眼帘。等待救援,被挤压在狭窄海滩的军人们,似乎成了德军的活靶子,即便侥幸登上了舰船,也逃脱不了被炸沉跳海的宿命。 </div><div>救援开始了,没有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的运筹帷幄,只有英国英雄飞行员驾驶三架战机的拼命抵抗和老百姓驾着自家游艇前往施救。诺兰或许也想展现英国皇家陆海空的英勇,他频繁剪辑着飞行员、舰艇沉没、士兵顽强逃生的镜头。然而,没有故事主线,没有符合电影故事的情节,三条线三个人物,没有一个是清晰的。不是观众看不懂,是诺兰自己剪糊涂了,镜头重复了,乱了,乱成了一锅粥。 </div><div>最后,英国将军看见一条条从祖国驶来的游艇、渔船,他的眼睛湿润了。濒临绝境的士兵们欢呼雀跃起来,原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能撤回三四万军人就谢天谢地了,结果撤回了三四十万军人。什么原因?诺兰认为是因为有祖国和人民!看来,西方电影也是讲政治的嘛,诺兰在影片最后植入了英国元素,但幼稚得不如《战狼2》。 </div><div>47岁的诺兰是拍科幻片的,离开了好莱坞登峰造极的后期制作,当他想拍摄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在这种回归面前,他无疑还是一个“年轻人”。电影是讲故事的,如果讲不出感人的故事,其它都是皮毛。 </div><div>《敦刻尔克》糟蹋了一个重大题材,对不起历史,亵渎了苦难。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