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北斗

<h3>  都说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最好。</h3><div> 像我们这些七八岁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走南闯北的五七孩子来说,生活了六七年之久的五七干校对我们来说,无异于第二故乡,终生难忘,毕竟整个童年在那个与众不同的环境里度过,茁壮成长在真正的红旗下。</div> <h3>  到了怀旧的年龄,几个小伙伴决定回到阔别了30年的河南五七干校去看一看,去寻找童年的记忆,去回味少不更事和无忧无虑,仿佛不即刻去看一看,那个珍藏了我们纯真记忆的地方瞬间就会消失了似的。</h3><h3> 于是,2008年5月2日,我们踏上了回河南淮阳冶金部五七干校和钢研五七干校的路。</h3> <h3>  然而,车子开进冶金部干校和钢研干校之间的那条著名的红色大道,开车的同学却自言自语道:好像到了吧?本来想下去问问路确认一下,没想到路边一个门市里的人却直接喊出了他的名字……</h3><div> 原来,三十年我们快把这里遗忘,这里却一直记着我们。同样的奇遇发生在我们走进校舍深处的时候,路边有人高喊,你们怎么来了?一个只能叫上小名的农工师傅子弟也认出了我们,和她姐姐姐夫一起热情把我们迎进了家门。</div> <h3>  小名唤作“刚才”的兄弟,比我们小几岁,他陪着我们浏览了曾经生活玩耍的干校舍区和当年的校办工厂轴承厂,这一切虽然已面目全非,但稍加辨认还是依然能清晰的辨别出哪里是食堂,哪里是浴池,哪里是粮库,哪里是变电所。</h3><h3> 那条流淌着少年欢笑的小河,那座隔开了父母工作场所和生活区的小桥。那个停放苏联进口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库房居然也还在那里,门口农机站的牌子赫然就是我们记忆的二维码,站在那座机库门口,我还记得当年扔块砖头进去会惊飞漫天的麻雀。 </h3> <h3>  这是一条流过干校南北的小河,名字叫做黄水冲,想来是当年黄河决口冲开的吧,每年雨季过去,我们就在河里摸鱼逮王八,拾蛤蝲。</h3><h3> 75年河南发洪水时,这条小河让我见识了啥叫水火无情,啥是恐怖。加上76年闹地震,算是上足了自然灾害的启蒙课。</h3> <h3>  大伙兴致勃勃的寻找自己原来的家,并在那里合影留念。因为时代变迁,很多房子大都破败或改建,好在小伙伴们几乎都找到了曾经的“故居”,尤其是我家和右边的邻居现在被新住户打点的尤其清洁和完整,那个小厨房更是原汁原味,只不过把我们76年搭建的地震棚完全的拆除了。</h3><h3> 让我倍感疑惑的是,那间10平米不到的小平房,当年是怎么住下一家四口的?有的同学家甚至三四个孩子。</h3> <h3>这是我家,右边是个美女同学家,他们回丹东后,我在那间房子也住了一段时间,直到离开。</h3> <h3>  同学身后远处就是菜地和冶金部干校的所谓“牛棚”,记得那里貌似没有多少牛,是个马圈,屁股上有字的那种军马,同学的父亲曾经是那里的饲养员。</h3> <h3>  冶金部干校是我们小学到初中时的“学区房”,我找到了小学大小两个班的那两间教室,保存还算完好,门前的抱厦居然还没有坍塌,那一排还有一个同学郑平的家,也还在那。</h3><div> 高中的那间教室在最后一排的最边上,院子已经被荒废,那个曾经飘着我们读书声的窗户上,铁栏锈迹斑斑,仿佛尘封了我们离开那里之前最后的美好时光。站在那个写着文革老式标语的山墙边,脑海里翻腾着一个个青涩天真的故事和一幅幅稚气未消的脸。</div> <h3>  两列平房中间的五七大道是干校曾经的“长安街”,每年五七战士轮换,辞旧迎新的仪式和锣鼓喧天都在这里上演,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评水浒、反海瑞之类各种的大字报都在周边铺天盖地,清楚地记得每一栋平房的山墙上都有一个水泥的黑板报,下学回来那是我的一道风景,把每个连队的板报一挨字看过去,受益匪浅,印象深刻。 四连的严谨,三连的美观,青年班的奔放,最喜欢那些板书,粉笔画,水平之高,再无领教其右者。</h3><h3> 后来在部队办了很多年黑板报和这个儿时的熏陶该不无关系。</h3> <h3>这是我家后窗,记得那会儿要踮着脚尖才能够到窗台,现在窗台才到我腰部。是我长高了,还是它变矮了呢?抑或两者都是。</h3> <h3> 电线杆那里是干校的变电所,老爹工作的地方,每当晚上停电,老爹就拿了手电摸黑过去,开动那台东方红拖拉机底盘的发电机,点亮整个干校的每个角落。</h3> <h3>  清水河,桐树林,大礼堂,菜地,马圈,场院,猪舍,这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符号,但是我不说,你能看出来么?</h3> <h3>  刚才的心思没有在我们的回忆上,因为他一直生活在那里,他的兴趣在一醉方休上,中午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河南的喝法直到把我酒力无边的同学放到一个,这场30年的聚会才算罢休。</h3> <h3>  这条小路原先是从周口通往干校的唯一出入口,70年春天我和父母从周口地区所在地周口市步行30多里,来到这里,76年又从这条路离开那里,30年后我们再去的时候,旁边一条新的公路正在修,这条小路连带我们曾经的足迹永远成为了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