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窑印象

灯火阑珊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太平坨纪行(一)<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西窑印象<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当工作逼得你喘不上气的时候,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出行都会成为一种奢望。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归痴”,所谓“归”即返璞归真之意,“痴”乃如痴如醉之境。所以每每出行便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乐趣。近日难得空闲,故而归心似箭,蠢蠢欲动。</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太平坨是老高经常提到的一个地方,他说县城附近出名的山就差太平坨没去过了,这仿佛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关于太平坨,之前我没听说过,更不知是个什么去处。位置哪里,方圆几何,高有几许,统统云遮雾罩、不知所云。</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老高笑着说:“你去过三悬洞吗?”</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我说:“三悬洞去了好多次了。”</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太平坨就在三悬洞的附近,”老高兴奋的说,“紧挨着西窑!我顺便带你去看看咱们阳原的‘二香港’去!”</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老高提到的西窑,我略有耳闻。说是现在人们几乎搬走了,只剩下几家养羊的还在留守。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那里也不知是发现了什么矿,红火了好几年,捕风捉影的人说得神乎其神:什么好几千人齐聚西窑,什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还有医院,什么红男绿女笑傲西窑,什么饭馆、酒吧云云。反正当时的西窑一片繁华,所以人们给起了一个雅号“二香港”。这大概就是我对西窑的最初印象。</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去过三悬洞,我知道那里的路窄坡陡,加上开车技术二五眼,所以骑上我的那辆摩托车带上老高向太平坨进发。经过三悬洞,路向东北折去,更加陡了,好在我的摩托车是一匹“宝马良驹”,虽有些老,但仍“志在千里”。挂上一档,加大油门,轰轰的引擎声中我们蜿蜒在山路之中。老高告诉我说前面不远就到西窑了,过了西窑快到太平坨了。果然,路的两边有了庄稼地,有玉米,有山药,还有成片的杏树。峰回路转,一座村庄出现在眼前。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智慧、一种情趣,那一瞬间仿佛龋龋独行于山间的陆游也成了我的游伴。 </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不到西窑你绝对体会不到那种感觉,对我来说那就是一种震撼!我震撼,这里的祖先如何缔造了这座世外桃源;我震撼,这里的祖先怎么会选择这里栖息繁衍;我震撼,这里的祖先是如何刀耕火种熬过岁月;我震撼,这里的祖先是如何因地制宜劈山造屋,融入自然,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我震撼,这里的祖先又怎么躲避自然灾害,固守家园……我看到西窑的那一刻,仿佛时空都凝聚了,我的思想停止了。</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想象出来的西窑是不真实的,你也绝对想象不出来。放眼望去,不见人影,这真是一座空城,偶有几只鸟从我们头顶飞过,让这里有了鸟鸣山幽的意境。村边一排颓圮的房屋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华,旁边一棵大柳树侧着身子探出臂膀略显生机,但也掩盖不住这里的沧桑!路旁一口古井静默着,周围的石盆、陶盆诉说这这里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曾有过的繁华。大多数的住房就建在山谷北边的山坡上,站在沟底仰望一排排房子层层而上,就好像是一块块梯田上的庄稼稳稳的种在那里。有瓦房,有土房,还有窑洞,大多已经坍塌,无法住人。所有的院墙都是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片片石砌成。大玻璃窗户已经有了现代的元素,多数都破碎了。我和老高有同样的感慨:如此偏僻的地方划一块玻璃也许都是大工程。</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沿着山路来到高处,呵!整个西窑尽收眼底,一排排房子层叠而上,后面住户出了院子,脚下就是前面住户的屋顶,迷宫一样的小径联通了每家每户。曾经这里炊烟袅袅,马嘶牛鸣;曾经这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我仿佛依然能够听见村民们挑水时水桶磕碰井沿的清脆的响声,依然能够看到家家户户大人孩子进进出出的身影!这不就是曾几何时画家笔下的写意作品吗?如今的残破不堪,一片狼藉,让我如何也想象不出人们所谓的“二香港”传奇了。“繁华事散逐香尘”“至今唯有鹧鸪飞”用在此刻的西窑我想也不夸张吧!</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上到西窑的最高处,偶遇了一位为了生计依然坚守在这里的牧羊人,他告诉我们,现在整个村里只有四户了。关于上世纪的繁华,他只说这里曾经是一个煤矿,红火过一阵子,后来国家不让开采了,就炸了窑口,封了起来,于是这里又归于平静了。至于其他的传说,他笑而不答!<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那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那排房子是学校吧?”我问道。<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对!”<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当时有几个老师?”<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少的时候一个,多的时候两个!”朴实的牧羊人就和西窑一样朴实!<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排房子而已,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山村小学校。看上去不远,真想到跟前得下一道坡,再上一道梁,真有老高说的“望山跑死马”的意思,不过这对我来说不足为惧。可是路上出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心切被一种当地人叫做“吸马牙”(学名荨麻)的植物“咬”了一口,登山多年时时都注意这家伙,没想到今天却“大意失荆州”让它得逞了。瞬时我疼痛难忍,我顾不了那么多,爬上坡来到学校跟前,这排房子一看就知道是有前后之分的,早一点的是古时全木结构的,后来的是砖木结构的,前者的黑板还在,后者的黑板已经荡然无存了。站在这两间教室面前,我五味杂陈,难怪我们的教育曾经是全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就连这样的山高皇帝远的小山村都有学校,即使校舍简陋至极!从这两间教室中走出的也许真有大学生抑或硕士、博士吧!</b></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西窑在我的思想中不再神秘,他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山村一样,历经沧桑,最终会在经济的大潮中灰飞烟灭。曾经的历史也不会有史学家去记录,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也许有像我们这样的好事者偶尔探访。她只会在时光中渐渐沉淀,静静的矗立在那里,接受着时间的洗礼,向造访她的人诉说着她曾经拥有过的一切!!热情的牧羊人告诉了我们太平坨的路线,我和老高继续出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7年7月30日上午10时辍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