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批评林毅夫、陈志武、张维迎等著名经济学家之后,继续研究中国的“礼”。</h3><div> 什么是“礼”?</div><div> 简单说,就是行为规范。就是基于行为规范的行为模式,文化模式,遇到陌生事物与问题时的反应模式,评价模式,行为模式。</div><div> 经济学的学科性痼疾之一,是把社会组织当猪,经济制度、生产工具、政治制度就是饲料。喂怎样的饲料,猪就长多重。</div><div> 然后就是数据比对,牵强附会。</div><div> </div> <h3> 而历史学说,经济政治军事或技术,只是“挑战”。</h3><div> 同样的“挑战”能激发多种“应战”,没有任何挑战只有一种应战。</div><div> 而决定社会进步或恶化的,是应战模式,而非最初的挑战。</div><div> 没有任何挑战,无论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无论民主或专制,无论腐败或廉洁,能直接对应社会繁荣或社会颓败或社会公正或社会激烈冲突等任何事象。</div><div> </div> <h3> 这段话很重要,我来不及展开。只抽出一个意思,比如,腐败的社会人民可能痛苦也可能幸福,廉洁的政府可能造福于民也可能祸国殃民。<br></h3><div> 因为,挑战不能直接对应任何事象。</div><div> 不要被你的浅薄骗了你。</div><div> </div> <h3><br></h3><div> 同样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都接受英国的制度输出,美国与印度,香港新加坡与缅甸,经济成就、文化成就、人民幸福指数,那是天壤之别。</div><div> 同样的法国殖民地,葡萄牙殖民地,人民的境遇也大有不同。</div><div> 为什么?</div><div> 不为什么。面对英国或法国或葡萄牙制度,应战不同。</div><div> 为什么应战不同?文化模式不同。</div><div> 印度失败的制度,如果香港台湾成功,则大陆大致上可以成功,因为大陆与印度文化不同,而与港台文化相似。</div><div> </div> <h3> 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如果让经济学家扮演主导角色,后果一定是失败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