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4年7月30日</h3><div> 随着海拔的降低,水从高处汇聚之江边,心潮逐浪高,流水心不竞。</div><div> 骑行36天了,我明白了一个人的骑行是在残忍的对待自己;是在考验自己忍耐寂寞的能力;是在考验自己忍耐孤独的骑行、忍耐无聊的骑行及应急处理事情、吃饭、休息、睡觉的能力。</div> <h3>尼洋河畔青山绿水</h3> <h3> 而当每天的骑行平安结束后,躺在“床上”对自己又是那么通情达理赞许的一笑而过。写着微信回想与总结一天的骑行经历,确实是一种满意、满足;一种平安的享受。</h3><h3> 我每天能再有新的感受是我的幸运,因为我是健康、平安的。</h3> <h3>蓝天白云下的尼洋河</h3> <h3> 我喜欢一个人骑行在路上,痛了,一个人忍着;累了,一个人歇着;饿了,一个人扛着;烦了,一个人闷着;高反了,一个人坚持着;晚上,一个人思量着。 </h3><h3> 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不想说只想看只想写,因为说话也没人能听得见。只想把心愿和残留的那点激情在路上点燃与释放;在微信里告知与倾述;在骑行路上蹬踏与推坡。</h3><h3> 我不是高傲也不是胡闹,只是在珍惜即将要回归平静的生活而逝去的艰辛与勇敢。</h3> <h3>尼洋河之流水不腐一</h3> <h3> 林芝,大好的高原江南风光,不由得你不诗兴大发。一路观景嘴里也就念念叨叨,思绪也就跟着挖掘记忆的库存。</h3><h3> 水至清至美至绿至流,从一而至千里;山清水秀 烟波浩淼,山高水长奔流不息。</h3><div> </div> <h3>静静的尼洋河</h3> <h3>溪流淙淙至刚者至柔,</h3><h3>居者与世无争善与美;</h3><h3>高原江南翠绿色满眼,</h3><h3>碧水湖畔青青草伴行。</h3> <h3>尼洋河之滨</h3> <h3>水光潋滟晴方好,</h3><h3>山色空蒙雨亦奇;</h3><h3>雪水无声惜细流,</h3><h3>树荫照水风晴柔。</h3> <h3>眺望尼洋河</h3> <h3>日间江花白浪翻,</h3><h3>夏来江水绿如兰;</h3><h3>桃化潭水深数尺,</h3><h3>好似江南在高原。</h3> <h3>溪流宗宗</h3> <h3>高原天光照,</h3><h3>雪水石上流;</h3><h3>江水东流逝,</h3><h3>骑行林芝止。</h3><div> 清澈的流水,你只是给予奉献而不去索求,用自己的身躯与血脉,滋养了其它生命。</div><div>高原草场牛羊,</div><div>河溪流水藏家,</div><div>古道西风瘦马,</div><div>国道路标骑行。</div> <h3>自然天成的软功</h3> <h3>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水冲起的沙粒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h3><h3> 早饭又去那个山西姐妹刀削面饭馆吃的,谢谢她们的指点。<br></h3><div> 去往林芝的路上藏式养猪和养羊、牛、马一样,大猪、小猪完全是满街乱跑放养、散养。品种是藏香猪,主要特点是鬃毛多、耳朵是直的。</div><div> 青藏高原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青稞是大麦中的一种,只有青稞能适应高海拔、高寒冷在高原地区的生长,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div> <h3>鲜花簇拥观美景</h3> <h3> 从米拉山口一直沿河向东走,2.5天了不知道是什麽河,今天才知道叫泥洋河,米拉山口以东,河水越来越大,到林芝下游和雅鲁藏布江汇合。</h3><div> 所以,西藏林芝其实是适宜人居的,只是海拔高粮食产量低,依靠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它有着丰沛的雨量,青山绿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div><div> 拉萨到八一镇406千米,翻了一架5013米的米拉雪山。我五天骑行完成了406千米的路程,好悠闲悠哉的骑行生活。</div><div> 幸福是什么?我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路时是自在的;骑行时是自由的;吃饭、喝水、说话、休息是随意的;做事是心甘情愿的;睡觉是有些风险的;看到笑话时是哈哈大笑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幸福感觉。</div><div> 人和人能在一起不容易,缘分起了决定的作用,别给人生留下遗憾。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爱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渐渐变得陌生,不走亲朋只走微信,世界就将变得格外陌生。</div> <h3>尼洋河之流水不腐二</h3> <h3> 骑自行车去拉萨现在看起来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小众行为,很多人冒着风险尝试着去挑战。</h3><div> 但数年以后,长途骑行很可能是年轻人成长、成熟所经历的一个必然仪式。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太平盛世时期,骑自行车旅行将成为新一代国民追求独立、自由、坚韧、顽强的精神,建立自信、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最佳行为艺术。</div><div> 个性化的骑行必将大行其道,而且,318国道很多需要翻越的大山,如我翻越的米拉山都在修隧洞,不出几年骑行进藏只需翻些小山大坡就行了,进藏的路途已经不会再那么艰难,更不会再是难于上青天之路。</div><div> 每年的3——8月的主骑行季,号称有一万多人奔波在骑车去往拉萨的路上,从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新藏线等不同的方向,向着心中崇敬的高山圣殿前进。</div><div> 他们前仆后继,每天都有许多骑行客和徒步客在不同的住宿点走向返程的归途。但每天有更多的徒步客和骑行客从不同的省份加入到奔向拉萨的行列中。他们是被挑战自我的火焰点燃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向着雪域圣城艰苦前行。</div><div> 他们各色各样的骑行服以及负重的山地车上的褡包盖布,就像天路上的彩色飘带、五颜六色的经幡一样,鲜艳飘扬在云端和草甸之间,划出一道道靓丽的、参差不齐的风景线。</div><div> 其中至少有六、七成是大学生,有的刚刚修完大一,正享受此生最自由的第一个暑假;有的即将进入大四,把远途骑行作为见习年的独特体验;有的刚毕业,想把自己心中长久积压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验证、去征服。</div> <h3>尼洋河边把景观</h3> <h3> 骑行间在一个弯道处看到迎面过来三男一队磕长头的朝圣者,他们穿着牛皮围裙和特制的平头鞋,带着手板磕着等身长头,走三步一窜就是2.5米多远,既不偷懒且又快又远。</h3><h3> 前面的那位动作稍快些,从我眼前磕头走过在离我十余米远的一个面包车后面停下来,取出钥匙打开车门我才注意那辆汽车,透过车窗看到车上全是旅途中所用的一些家当。</h3><h3> 他们就是如此的虔诚,天长日久日复一日、风吹日晒饱经风霜。黑红的脸膛粘结着风尘的散发、额头的印记、油腻褴褛的衣衫,还有那虔诚的心会赢得每一位观者的赞誉和崇敬。</h3><h3> 他把汽车向前开了大约100米后停车、下车,然后向后走去一直走到刚才起身去开车的地方又开始继续嗑头,他们一直磕头磕到汽车跟前一同坐下来休息闲聊。</h3><div> 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我的心不仅仅是震撼,而是敬佩、崇拜同时又为他们而欣喜,因为他们距大召寺那尊12岁释迦牟尼佛像,越来越近了,估计再有一个月就可以到达了。</div><div> 现在的磕长头已经由赶着牦牛车带着家当过渡到开着汽车带着家当,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也是藏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后的进步,这就是鲜活的事实在我眼前出现。</div><div> 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就是他们的现实,就是他们的生活全部。我们以为艰辛的, 在他们看來是理所当然;我们以为苦行的, 在他们看來是必然的生命轮回。他们用心灵、用行为感受山河的脉搏;他们用身体做量具丈量大地道路的起伏。</div><div> 我与他们同样行走在青藏高原,但我只是个过客而已,只有他们才属于高原的主人,高原的自己。</div><div> 按照藏族人的说法,谁要是死在朝圣的途中,不是不幸而是万幸。人们会说:“他可是死在朝圣的路上啊”。如此的虔诚,给下一辈都留下光荣和赞誉。</div><div> 磕长头朝圣者途中遇到河流,断道、要目测河距,涉水而过后再补磕。在雪深无法磕头时,就用绳子量,到拉萨大召寺再补磕。</div><div> 此时此刻这三位超凡脱俗的人,正在做着一件动人的事就是:他们满怀至上的幸福和仁慈,为自己、为家人、为亲朋好友祈福。</div><div>祝福世间所有的生灵,时时吉祥处处吉祥,天天吉祥生生世世都吉祥。因为处在磕长头朝圣者之间,亦或是全神贯注的投入,竟忘了拍摄照片假已说明。</div><div> 看着脚下的路出发时与目标彼此非常遥远,这一刻从起点到终点感觉又那么的近。同样的这也是一种经历,艰辛而疲惫的灵魂将导引着我,一直骑向前方。</div><div> 在旅途中,我常常被五体头地的磕头人所感动与震憾,他们也是我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div><div> 我的车轮无论如何,也比他们三步一身长舒服的多,快的多。虽然有时候十余个小时坐骑在车上劳累困乏;有时候屁股麻木的没有知觉。但想起磕长头的虔诚者,又欣慰了许多。毕竟我还处在半机械化时代,还有比较省工、省力的一种前进方法驮着我和家前行。</div> <h3>终极目标近在咫尺</h3> <h3> 在林芝通常的旅馆稍微看上眼的基本就是百多元,只有与骑友有关的驿站、旅馆价钱要便宜得多,他们是以人数来盈利取胜的。开始问了几家旅馆价格都在百元以上只好继续骑行着寻找。</h3><h3> 终于看到骑行驿站停车进去一问每晚40元就住下了,自行车锁在楼下东西物品搬到二楼,找里面靠窗的床铺住下,把自己值钱的物品随身就上街吃饭。</h3><h3> 要了一个大碗面条、一盘菜、一种带馅的饼,汤汤水水、干干湿湿挺好。饭后骑车去看了八一镇长途汽车站,问了第一班车发车时间是8点及自行车托运情况。之后在附近骑车转悠看景,又给自己买些零食算是对自己的奖励。</h3><h3> 一切办妥又顺着尼洋河骑行了一段路。河对岸是山峦相连的绿色长廊,因为是多云天云在山头附近徘徊。</h3><h3>绿山净水白云 ,</h3><h3>单骑独行林芝;</h3><h3>草木雨露滋润,</h3><h3>人生经历沧桑。</h3> <h3>林芝印象</h3> <h3> 回到旅馆躺在床上写微信一会进来一个骑友,我们彼此聊了一会 。他说:“我路上结了一个伴,因为路远就想结个伴互相壮胆彼此有个照应,可是不能大礼不懂啊‘’! </h3><h3> 我说:“咋回事”,他说:“结伴骑行不太好磨合,你给评评看咋回事。有一次骑行在路上我感觉路不对,一查地图走错路了,那时他在我前面骑行,我打电话让他原路返回”。他说:“我已经下到坡下原路返回去还要上坡“。</h3><div> 我看高速路旁边有一条简易公路路况也很好,我说:”既然你不想上坡那就顺着下面的路骑下来,我在下面的公路上等你,说好你走下边的公路‘’。</div><div> 我就推车下到坡下公路等他,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也没电话过来,我想最多两千米的下坡路早就该到了,只好打电话询问他骑到哪里了?他却说:‘’已经骑到下面的岔路口了‘’。问他走的哪里他说:‘’走的上面高速路‘’,我说:‘’专门电话敲定走上面的高速路,还是你坚持要走下边的路,说好的事咋说变就变说改就改呢?而且自己做也不及时告知同行的人。眼皮子底下的事都能说话不算数,那要是走一条岔路自己胡走,那一天啥都不用干了光剩等人了‘’。</div><div> 我说:“你肯定没有错,骑行在外说啥就是啥、就做啥才能同心,齐心协力是可以走捷径的,不能心里不装别人只有自己,想干啥就干啥最好别搭伴”。 </div><div> 他说还有一次骑行时翻山,因为与骑行方向不同,那位骑友就问:“也不知路往哪里拐了,我看到对面高山上有汽车通行,就说路在对面”。</div><div> 他回答:“嘁,咋可能呢?方向就不对,结果最后路是绕了个大大圈子拐到对面了”。你说他咋是这样的人呢?自己不懂还不谦虚还想讽刺别人无知‘’。 </div><div> 我说:“其实也不奇怪,吃的盐多过的桥多和无知与否不成正比”。动点脑子就会知道山区公路通常只会有一条,多一条公路那得要多大的投资“。</div> <h3>秀美尼洋河</h3> <h3> 他说:”你是从青藏线骑行过来反骑318国道川藏线的,其实我才佩服你们青藏线的,川藏线上上下下再不好走还是有吃有喝有住的,还有各种秀丽的风景,可是你说那青藏线既没好吃好喝的,两站间距也大赶不上食宿点生存都是问题,而且风景又单调,主要是高原反应还会一直陪伴着‘’。</h3><div> 我说:“超过四千米对很多人来说就非常难了,高原反应说穿了就是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反应,它引起的高反远比缺氧引起的反应要来的大。缺氧可以通过吸氧来缓解症状但不会消除,高海拔引起的高反吸氧症状也不会减轻,但两者的症状又完全的分不开分不清,所以它们又是相互影响,高反的症状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海拔的降低而降低。</div><div> 地理位置升高引起的高海拔高反,不会喘不上气但会胸闷影响呼吸,也需要深呼吸来调整呼吸,总之两者不会有分明的界限” 。</div> <h3>百巴镇海拔3187米——八一镇(林芝)</h3> <h3>青藏高原骑行第36天,</h3><div>反骑318国道川藏线骑行第5天,</div><div>住宿八一镇旅馆, </div><div>骑行61千米,没洗澡第 11 天。</div> <p class="ql-block">—《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