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街

🌺梅兰竹菊

<h3>故乡钱塘镇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北部,与四川武胜县接壤,面积134.15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94038人,其中城镇人口2.1万。钱塘镇老街初建于明代,清雍正初设为镇,原名圆凼子场。1941年7月改镇为乡,1985年11月撒乡设镇。</h3><h3><br></h3> <h3>下场末就是观音谷。儿时的观音谷河水清澈,鱼虾在水里自由地游戏。河边的石滩是天然的洗衣台,从早晨到夕阳下山都有人洗衣服。夏天,这里是成人和孩童的乐园一一天然游泳池。如今,一切都不复存在了。</h3> <h3>儿时的两米宽的石板平桥在下场末。一到涨水季节,上游的水草冲到这里被石平桥挡住,大人们就用竹竿把水草使劲捅到桥下让它们冲走。现在改建成了宽宽的有石栏杆的公路桥了,相邻的右边还修了一座通往金子乡的公路桥。</h3> <h3>张打油师傅居住在这段,对面是学校大门。</h3> <h3>儿时的校门是正对着大街的,现在却在它的右侧边,还改了名叫中学分部,姓还是原姓一一钱塘。儿时的校名是[钱塘小学]。</h3><h3><br></h3> <h3>校园是旧貌换新颜。</h3> <h3>杨槐林的杨槐树 依然挺立在那里。一到春天,杨槐树开出一串串雪白的花儿,不时散发出阵阵怡人的清香。</h3> <h3>教师办公室虽不存在,歪脖子杨槐树却挺拔地守卫在这里。</h3> <h3>从下街上来不远处右边是出场到跃进门去的路。最早是石板大路,后来是土公路。我们教室右边正对远处的公路,刚通车时,非常稀奇,只要听到车的声音,即使是在上课,头都会不由自主地扭过去,甚至会站起来,班上一男生有一次被老师罚扭头看窗外,从那以后听到车的声音再不敢扭头看窗外了。</h3><h3><br></h3> <h3>这段街右边是原[六中学校],六九年我们还在临街的教室上过初中最后一学期课,在此告别了教室,告别了登堃和祖国及所有的尊师,告别了学生时代,踏上了知青路。</h3> <h3>这段街上曾住有我们的同学和同一战壕的知青战友。</h3> <h3>景洪家在左,乡医院在右。乡医院在五十年代是吃大伙食的食堂,全街的人都到这里来吃饭,印象中好像没吃过干饭和肉,或许吃的次数极少,所以没有吃干饭和吃肉的印象。</h3> <h3>供销社家属院。还记得吗?有几位知青曾在这里打过井,抬过石头,弄得头上,脸上,身上到处是泥。</h3><h3>家属院后面是新仓库,存放国粮的地方,每一年六月三伏天都要用沥青补修仓库的顶部。曾经去尝试过熬泥清的活,头顶被太阳爆晒,脸被糠壳火烤,汗流浃背,糠壳灰扑到头上脸上,半天下来准让你变成灰人。</h3> <h3>这一段街上曾经有谁住过?</h3> <h3>快到文家巷子了。</h3> <h3>这里原是夏家中药铺。</h3> <h3>这里曾经是收购门市部。有一次收的蛇从木箱爬出来, 再从门缝爬到大街上,好几条,有点吓人。</h3> <h3>文家巷子通往九洞桥河边。进巷子后不远处的右边是面坊,左边曾经是榨油的油坊。每天一大早油坊就要把头天烧过的二煤炭倒在外边的垃圾场上,一群孩子一拥而上抢着捡二煤炭,那场面不摆了。</h3><div>巷子斜对面有一小巷直通新仓库。六七十年代时,巷子进去不远的左边是公社的后门,从后门进去是一个大会堂,开大会,演节目,放电影都在这里,后来又在边上办了个幼儿班</div> <h3>这一段街上曾经有两位同学在这里住过。现在正在改建,他们住过的房屋不见了。</h3> <h3>小巷左边是陈豆腐老儿师傅的家,还记得吗?这里是两位双胞胎同学的家。从小巷进去,里面还居住着好几家人,有三位同学对这里是终身难忘。</h3> <h3>巷子对面是卢家老茶馆。讲评书的先生经常在这里讲评书,独坐在高台上,手里的木块一拍,接着莲花闹儿就不断地响起来,随着莲花闹儿的节奏,评书先生口如悬河,不紧不慢讲起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最恼火的是到一定时间就暂停,请明晚再来听。</h3> <h3>儿时买电影票和买戏票常在这里,对面是供销社,供销社左边是乡公所,供销社右边几米远就是禹王宫。这段街有哪三位同学住过?他们住过的这一段街曾经是老街最热闹的一段。</h3><h3><br></h3> <h3>这是禹王宫(区公所)对面。</h3> <h3>禹王宫里面有两棵的黄角树 ,左右各一棵。小时候感觉这个石堡坎好高好高的 ,经常邀几个小伙伴爬上去玩耍个够。一到放电影或演戏,人们爬上去坐在上面看电影,看戏好不舒心。据说还有人趴在大黄角树的丫叉上看睡着了,被清场的人把他从梦乡中叫醒,他才慌忙爬下黄角树回家去。</h3> <h3>这段街上有哪两位同学住过?你们还记得吗,对面原是禹王宫外边的高围墙呢!</h3> <h3>这原是杨八字巷子,现在面目全非,成了一条街。紧邻巷子旁边原是供销社开的合作食堂(如果是现在,那么大个馆子就称作餐厅了)。小时在这里吃碗小面捌分钱,一碗大面壹角贰分钱,吃碗大面(杂酱面)都是望年望月吃一次。</h3> <h3>这是谁的家?被遗弃了,是明凤的家吧。这段街上的几位同学,你们曾经住过的地方,还记得很清楚吗?</h3> <h3>老客栈没变样,最里面是以前的照相馆,我们曾在这里像呆子一样竖起耳朵听评书先生讲评书。可惜曾在这里住过的亲爱的同学碧已远去😩!</h3> <h3>客栈斜对面是国药店,往里走最尽头是推豆腐的地方。曾经凭票供应豆腐,早早地去排队,买得豆腐拿回家当打牙祭(吃肉)。还记得吗?这里做过我们初中时的教室呢!中明和祖国老师天天让我们学毛选甲种本,其余什么也不学。</h3> <h3>街道左边在六七十年代时修有一座空房通往外边公路上,人们买卖猪牛羊就在这里和在公路上交易。曾经有两位女知青拉着垃圾车想从这里上公路,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空房到公路上有段斜坡,装有空垃圾箱的板板车刹不住了,脚怎么跑得赢,车直往下冲,车闯在右边石柱上歪着滚翻在公路上,万幸的是两位女知青无恙,但吓得面如土色。</h3> <h3>铁器铺。</h3> <h3>这段街上的同学对打铁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还记得一块铁是怎样在工人师傅手里变成各种工具的吗?风箱拉得呼呼响,铁锤敲得叮叮当,熊熊的火焰把人烤,工人热得汗直冒,累得弯了腰。</h3> <h3>右边是以前的交易市场,里面还有戏台。每逢春节就要在这里扎龙,扎牌坊,小朋友们在这里喜闹。</h3> <h3>洪家院子。少先队员的我们曾到院子里帮五保老人做好事还挺积极的。</h3> <h3>场口左边是胡家,其余房屋是逐渐修建起来的。</h3> <h3>镇子外边是一条小河,河水起源于上面的小溪。这条小河从镇头到镇尾水直流向下游陡口子(地点),溢出的河水从堰口直泻而下,流向山沟里的小溪。以前,这条河的水清得像一面镜子,是整条街居民的饮用水。</h3> <h3>这是一座九洞桥,以前只有九个桥洞,一遇涨大水,桥头被洪水淹没,行人就无法通行,后来接修了一段桥,方便了老百姓。</h3> <h3>如今的河水像这个样。</h3> <h3>老街,儿时的街。它虽然窄得连小孩儿从这边街沿几步就能跑到对面街沿上,它却给了我们童年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曾从它上面走向学校。</h3> <h3>认识了许多小朋友和敬爱的老师。</h3> <h3>尊师一一童老师</h3> <h3>尊师一一肖老师</h3> <h3>老街,少年时的街。我们在这里慢慢长大了,天真无邪,对未来充满着遐想。</h3> <h3>老街,青年时的街。我们在这里长大成人了(十五六岁),下乡去,当知青;当兵去,保卫祖国。</h3> <h3>广阔天地造就了一代娇子,娇子们又回到老街,从老街奔向四面八方,成为祖国各行各业栋梁之才。</h3> <h3>为人父母的我们,还常回到老街。老街有些变化,由窄变宽,街道由长条石板变成方形石块;以旧换新,少数矮平房建成了现代化的楼房,众多的老街坊已搬迁了,但故乡的老街,在我们心里永远没变,她(它)像父母一样,是我们永远的爱,永远的思念。</h3> <h3>2017年九九重阳节,我们寻根追梦又回到了老街。虽然我们头上添了少许白发,脸上布了皱纹,可我们童心未泯,任然像孩童一样依恋着老街。</h3> <h3>从上街漫游到下街。</h3> <h3>到老客栈里面去四处张望,寻找我们当年的影儿。</h3> <h3>禹王宫的老黄角树,我们依恋你。</h3> <h3>从文家巷子进去,再到九洞桥看看。</h3> <h3>巷子里的石板路上长了一些青苔,看来很少有人走这条路。同学们一步一步小心地朝前走。</h3> <h3>志平同学兴奋得很。你可知道,这是他的故居呀!</h3> <h3>九洞桥,久违了,我们又来啦!</h3><h3><br></h3> <h3>桥面一片苍凉,杂草丛生,昔日的景象怎么不见了?心上不免有几分感伤。</h3> <h3>从九洞桥转到学校。</h3> <h3>到校园里去四处观望,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学校大变样,只有老黄角树还认得它青年时的老朋友——我们。</h3> <h3>我们在漂亮的操场上寻找儿时的梦,玩起了轰隆轰隆开火车的游戏。</h3> <h3>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同学们最喜欢。</h3> <h3>这次同学聚会寻根追梦在钱塘老街,唉!不知何年何月,同学们又相聚在钱塘老街?!</h3> <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