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儒乡见地

<h3>音乐如车窗外河流一般缓缓流淌,绿草如茵的两岸,点缀着一个个特色各异的小园艺,沿河村道像一条玉带从眼前延伸……暮色中,远近青山氤氲在缭绕雾气里,若隐若现。</h3><h3>每次回来,水库游泳是他的必修课。对他而言,游泳不仅仅是运动这么简单,每次畅游都能洗涤身心,焕发无穷活力。</h3><div><br></div> <h3>走遍千山万水,他的内心却常常哀叹:天下无水!唯有此山,此水,才是他从小到大玩得最酣畅淋漓的天然浴场。</h3><div>车窗缓缓降下,清风扑面而来,钻进五脏六腑,令他神清气爽,疲惫和烦恼瞬间烟消云散。</div><div>房屋大都依山而建,偶尔一些别墅,在“火柴盒”群中特别的惊艳。早已不见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致,也没有了往日鸡鸣狗吠的热闹,但那成片成段青翠绿油的稻田,可以看出父老乡亲们的勤劳和坚守。</div><div><br></div> <h3>路旁一栋两层“火柴盒”前,有位中年妇女端着饭碗,朝他这边不断的张望,伸出手在车前摇了摇。</h3><div>飞扬思绪停止了蔓延,他有些犹豫。进口suv从她面前慢慢趟过,他还是刹住了车。这是家乡,每一个人都那么的亲切。</div><div>她手里捧着饭碗跑过来,问他:“到大柘(县城)么?可以载涯(我)吗?”</div><div>他家就在这条河的下游,离县城却还有好几里路。“天快黑了,送她一趟吧!”另一个声音在耳边想起。与人方便一直是他的宗旨,他答应了她。</div><div>她兴冲冲回去了,“嘎吱”的关门声,“咔擦”锁上。一定是囫囵吞枣没吃饱吧,他想。</div><div>很快回来,他示意她坐前排,这样说话交流方便些。她坐进来,稍显局促不安,却自然的系上了安全带。</div> <h3>黝黑的皮肤,红彤彤的脸,衣着干净朴素,劳动本色在她身上显露无余。粗糙的双手特别扎眼,与豪华的车内饰形成强烈反差。看她如此,他的心底却莫名的柔软,母亲一直就是这个样子。</h3><div>“老板,多谢禺(您)啊!”她说话的声音不小。他关上车窗,再也无暇顾及两岸旖旎风光,汽车往前飞驰。</div><div>“幸好遇见你这么好的人,今晚我急着下去付谷租给几位乡亲。”话中明显感到她的直率。</div><div>“哦,顺路,不客气呢!”他客气地回应。</div><div>过会,有一丝难闻的味道,让他差点反胃。四周瞅了瞅,他明白过来,她刚吃完饭还没漱口,车内狭小空间里,葱蒜等残余的气味便飘荡开来。</div><div>他探头深深吸上一口外面清新的空气。有些厌恶,也就不再理她,只想快些把她送到。</div> <h3>他在城里混得不错,三十多岁就当上了大公司的销售总监。从买房的那一刻起,他就把父母接到城里,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孝顺把他和妹妹含辛茹苦养大的父母。</h3><div>城市鸟笼一般的套房,虽然物质丰富,父母却不习惯,特别是母亲,常常念叨着他们夫妻俩十年前在农村做的房子,他家的一亩三分自留地,屋家的叔婆伯姆青山绿水清新空气等。</div><div>父母暗淡的眼神,儿子当然可以感受出来。城市不是他们的根,他们的心如浮萍一般在这里漂泊,一到逢年过节回老家,才是他们最兴奋最幸福的时候。</div><div>销售是个走南闯北的活,常常无暇顾及家庭。前几年,碍于要帮他带小孩,父母老老实实的跟随他在城里居住。</div><div>这次暑假回来,无论他夫妻俩如何劝说,父母却再也不愿意出去了。说孙子在小区上学了可以不用接送,他们准备把房子附近的责任田要回来自己耕种,既可以劳动锻炼身体,又能享受自给自足的绿色食品。</div> <h3>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当然不同意父母的选择,父母妻儿住在一起,他才能更安心地创业。但怎样说服他们呢?他冥思苦想。</h3><h3>十几岁开始出来在城市学习生活,他对农村已经陌生。想到这些,副驾驶的她引起了他的兴趣。</h3><div>“阿姨,你说‘付谷租’是什么意思?为啥这么晚才下县城啊?”他先打破沉默。</div><div>“我就是把外出乡亲们荒芜的田地,按一年多少斤稻谷租过来自己种。因为白天大家都在干活,所以我趁晚上给他们送过去。”这个女人有诚信,他想。</div><div>“这么晚了去县城,你住什么地方啊?”他继续问。</div><div>“我回县城的家。儿子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在县城买了新房子。”说起儿子,她满脸自豪。</div><div>“阿姨,你多大了呀?”这把年纪你还这么能干?他有些疑惑。</div> <h3>“涯(我)呀,五十多了,老公身体干不了重活,在镇上理发。我除了自家田地,还租了几亩地,上半年种烟叶、冬瓜,下半年种水稻。李子成熟时,我们还要去摘来卖。”她说的(三华)李子是本地有名的特产,他开始暗暗佩服她。</h3><h3>母亲也五十多岁了,曾是老家出了名的女汉子。那时父亲在乡镇机关上班,母亲一个人干农活、脏活、重活样样俱全,做家务井井有条,很难想象那时候母亲是怎样挺过来的。所以稍稍条件好转,他便让母亲提前“退休”享清福。可现在,母亲说闲得慌,身体反而不如从前了。</h3><div>“不过今下的农村条件好啊!割禾可以机械化(用收割机),三华李管理好了,乡村游每斤五六元自摘,还顺便卖自己养的鸡鸭等,烟叶有人专门烤,冬瓜六毛钱每斤商人自己来称……”打开话匣子,阿姨滔滔不绝。</div><div>“阿姨,既然农村条件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荒芜田园去打工,你一年收入多少啊?”</div> <h3>“人各有志呗,现在做工一天一百元,泥水(建筑)师傅一天有几百元收入,而且工资不能拖欠。我这个人喜欢自由,常常一个人没日没夜的干,或是一整天休息,一年下来收入也有五六万,自己用不完,还可以存起来呢!”他读书的时候,母亲常常去工地干活补贴家用,那时的工资可没有现在这么高。</h3><h3>“儿子早叫我县城和他们一起住,但我放不下老家的房屋田地,趁现在身体还硬朗,力所能及干一些吧!节假日孩子们常回来聚呢!”她的幸福溢于言表。<br></h3><div>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外出闯荡,四十岁以下已经没人愿意干农活了,农村,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倒是母亲这一辈五十多岁以上的人,在城里找不到归属感,永远也舍弃不了这些山水田园,农村,是他们永远的家。</div><div>……</div> <h3>半个小时的车程,他开得越来越慢,竟然走了差不多一小时。和阿姨唠叨了那么多,他的感触越来越多,他理解了父辈们的想法,他们的灵魂永远栖息在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上。还有,这个世界有着太多比事业或者金钱更重要的东西。</h3><div>到达县城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 。顺着日落,街上霓虹开始闪烁,清幽的夜色里,络绎不绝的人们匆忙而过,他把她送到了某个小区门口。</div><div>阿姨那双粗糙的手,掏出皱巴巴的二十元面钞塞给他:“辛苦你了,补点油钱吧!”他用力塞回,她却把钱放在座椅上,快步一转身,已消失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div><div>他有些措手不及,呆坐如石,复杂的情愫如波涛一阵阵涌上心头,前面的景致渐渐模糊起来,不知不觉湿润了双眼……</div>

阿姨

县城

母亲

父母

他们

农村

常常

城里

田地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