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河北省衡水市的东北部,和沧州市交界处,在京广线106国道和老盐河之间,北纬37.9°,东经116°的地方,有个村庄,那就是我的家乡——于屯。</h3> <h3>于屯,目前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韩庄镇。</h3> <h3>这是106国道通往于屯的路口之一,有一次我深夜回家,长途汽车走过几十米才知道到家了。</h3> <h3><b><font color="#b04fbb">一,衡水市</font></b></h3> <h3>提到衡水市,很多人会想到“衡水老白干”,实际上,衡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h3> <h3>举个简单的例子,宝云塔,就记载着一千多年的历史。</h3> <h3>衡水湖,华北平原第二大湿地,风光旖旎、格局恢宏。可惜很多本市人都没有欣赏过,推介的力度也远远不够。今年的马拉松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h3> <h3>其他,冀州文化、景州文化,乃至我们武邑的那些古老传说,都向人们展示了衡水几千年传承的地杰人灵。</h3> <h3><b><font color="#b04fbb">二,武邑县</font></b></h3> <h3>翻起历史,武邑夏朝时隶属武罗国;东汉时始置武邑县,悠久的历史伴随变迁的文化,传承了几千年。</h3> <h3>我对武邑县城的认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县城迄今为止留下的建筑很少。当时,印象特别深的是老十字街的场景:西南角,武邑百货商场,记忆里,比我后来去过的巴黎老佛爷百货都让人敬畏;东南角,武邑第一饭店,五毛钱一碗的焖饼或烩饼,比我走遍世界吃过的所有中西大餐都要美味;南街,有个老的露天影院,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录像机……其他诸如整齐而庄重的县委大院、留下遗憾伤心多过喜悦的老县医院等等,这些建筑大多都拆建了。街道依旧,街貌不再。</h3> <h3>武邑县面粉厂,七、八十年代,全县唯一的面粉厂。我第一次进县城,就是坐着自行车到这里的。承恩大哥,来县城换面,用自行车带我进城探望我在县医院治病的二哥。</h3> <h3>武邑中学的老校区——老监狱,武中搬走后,二中进驻了。</h3> <h3>武邑中学的现在校舍,目前在校的老师有我的老师、同学,但在校的学生都已经和我相差太多,我的侄孙、重外甥女都在其中就读。</h3> <h3>武邑中学的班级榜,有我所在班级的照片。</h3> <h3>武邑中学,培养了太多的名校学子,其中包括我们村的:人民大学,于伟华;大连理工大学,于紫洋;天津大学,目前在读博士后的庞伯卉——也差不多是咱们周边村庄第一个博士后吧。(更多考入大学的学生,我毕业早,了解不是很清楚)</h3> <h3>这是武邑县城没有城墙的城墙!环抱老城,四街盛景,皆在其中。</h3> <h3>富达市场,曾经让很多人期待和兴奋。但供大于求、激烈竞争的市场机制又让很多投资者失望。跟着市场形势走和跟着市场趋势走永远不同!</h3> <h3>我最想留住记忆的是富达市场东头的武邑影院,在这里,我第一次在室内看电影。那种深深渴望、如愿以偿的感觉至今意犹未尽。</h3> <h3><b><font color="#167efb">三,马回台</font></b></h3> <h3>一则义姑传说,使马台记入史册!非常可惜的原有的义姑庙毁坏了。导致目前的窘境: 留下一个光秃的疙瘩、丢掉了一个可能的省级文物保护景点。</h3> <h3>我离开家的时候于屯还属于马台乡,小的时候是马台公社,我初中读的是史庄中学(大庙)、马台中学,所以,心里总装不下马台乡被兼并的事实。</h3><h3><br></h3><h3>在天津,有几个哥们都是马台公社的,聚在一起,讨论起当年,都很激动。</h3> <h3>马台供销社遗址,当年周围三里五乡群众农历”三、八”来朝的大地方!布票、粮票在这里通用(我有幸收藏了几张布票、粮票)。</h3> <h3>非常难得、仍能保留的建筑。旁边是公社大院。</h3> <h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家就是在这种精神支持下,一步步走向辉煌!历史割断不了,记住这些吧。每每翻起,沉浸于遐思。供销社的旁边是公社驻地,再往西是粮站——我上高中时换粮条的地方;再往西……忘了。粮站对面是卫生院,我们院里的姑爷爷(贾史永成叔的父亲)、金标爷爷就在那里坐诊。卫生院往西是兽医站、社办工厂,隔着马台中学的操场,就是我们的学校……</h3><h3><br></h3><h3>马回台,一梦几十年。回味起来,难以忘怀!</h3> <h3>马台集,这个截图在双根(我同学)饭馆以东、段家小卖部以南、社办厂以北,这条马台公社、马台乡的唯一官街。</h3> <h3>马台集,小的时候集市在东边马台村的麦场上。记得有一年,不到十岁,在集上我碰到了大姐夫。当时我正在捡人们吃杏后扔掉的杏核,大姐夫看我热的满头大汗,给了我两毛钱。</h3> <h3>我用一毛钱买了菜瓜,一毛钱买了“人模”。回家后被老娘追着打,边打边骂我“败家子”,胆子真大,竟然连两毛钱都敢花掉。</h3> <h3>四十多年过去了,父母早已过世。当年对我来说可谓巨款的两毛钱时而会在地上看到,而母亲也看不到我挥洒两百万买房的潇洒,很想站着不动让她痛快地打一顿。可惜,时光尤在、爹娘不在!</h3> <h3><b><font color="#b04fbb">四,于屯——我的家!!!</font></b></h3> <h3>这是百度地图上的标注。一条京广线、一条老盐河,我们的村庄就在“两线”间。</h3> <h3>从高中住校开始,就没有在家长住过,但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这里,有我割舍不了的乡情,有我至亲的家人,更有几十年改变不了的“根”之情节!</h3> <h3>无论是去南方读书,还是远涉重洋期间,都牵挂着这里的土地和亲人。1995年(准确时间我的航海日记有记录)前后,家乡水灾,几个月后,我们航行到埃及,看到迟来的报纸才知道消息。那时,不通电话、收到信件一般需要两个月,焦虑不安的心延续了几个月,直至休假。</h3> <h3>常常,梦中回于屯,却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自己的院子,甚至哭醒。醒了,还在想,如果于屯村子变成了和其他村群居的楼群,我该怎么找回我们曾经的家?那个坐标变成了土地和禾苗,我们该怎么为自己的祖辈祭奠。</h3> <h3>几十年,魂牵梦绕,是那个原本四个生产队、500人的村庄——于屯!</h3> <h3><b>1.村子的标识。</b></h3> <h3>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是咱村的“鱼鳞大街”、东西两坑加八宝坑(八宝坑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老盐河上的木质“索橹桥”、东洼地里的制高点大小窑、南洼的神奇自然大沟——十字道沟还有窩篓岗、时常断水的东井、漫长路途的西南井、国军家门口的碾子……</h3> <h3>这是我看到的能够辨识出于屯的醒目标识。</h3><h3><br></h3><h3>离开家乡几十年,每次回去,都感觉变化很大: 老人们陆续辞世(包括了我的父母、兄嫂),孩子们越来越陌生;心里很惆怅,似乎每个人的离开,都让我对家乡就更陌生了一分,因为就少了一个认识我的亲人。乡愁,越加堆积!</h3><h3>(本文最后附录净空法师感怀母亲去世的文章,喜欢的我们一起欣赏)</h3> <h3><b><font color="#b04fbb">2. 老房子(仅照了我们家的)。</font></b></h3> <h3>这是我出生的房子,后来母亲卖给了景財侄子。这座房子,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二姐小时候)。院里,原来有棵枣树。有时,梦到父母的时候,还会梦到这座房子。</h3> <h3>这是我小的时候盖的,六十年代末。那时,国恩哥、于良哥、国行哥、文仓哥、忠水哥、景财等等都还很年轻,忙碌在我家工地的场景永远都忘不了。</h3> <h3>母亲去世后,没人再为我守候在这栋老房;对着空洞、杂乱的院子,再无人回应我的呼叫。真的,真的怀念: 我走到村西,远远看到母亲守望在房后的身影;我走进胡同里,叫声“娘”,有人答应的那份温馨。无法重来,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记忆却始终雕刻的那么清晰。</h3> <h3>这两扇门,占据着我四十多年的心扉。</h3> <h3>熟悉的胡同,寂静无声,说着过去、说着往事,度过无数个白天和黑夜。</h3> <h3>这是我家大哥的房子以及所在的胡同,由于长期的空置也在逐渐地破败。这个院落应该是1978年前后的!当时,位于村子最东边。</h3> <h3>比我年龄还大的收音机,早就不能接受信号了,作为摆设,记录着历史。(翻盖房子的时候丢失了)</h3> <h3>大哥结婚时的镜子,那个时候我应该是两岁,还不记事。</h3> <h3><b>3. 老人们。</b></h3> <h3>每次回家都会看看家里的老人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感觉心着陆了、思维单纯了。家,就是这样安逸和妥帖。</h3> <h3>照片是我回家的时候媳妇儿在旁边抓拍的,其中有些长者业已辞世。儿时的胡同口那么亲切: 曾经疯跑了一天,天黑回到家,大门锁着,家里大人干活还没有回来,躺在玩伴建新家房前的棒子萢上直接入睡,浑不觉旁边的粪坑味道。</h3> <h3>我的发小,国栋哥!一辈子任劳任怨!</h3> <h3>我媳妇儿抓拍的这几个孩子,都叫不上名字。聊了几句,都把我当成了外村人。想起几句诗:</h3><h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h3><div>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div> <h3>有一年回家,看到小凯干活,我拿过工具来了几下,架子还不错,但干不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h3> <h3><b>4. 老盐河</b></h3> <h3>这是咱村东头的桥,坚实而雄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h3> <h3>实物进入图景,犹如美妆了的新娘,意想不到的美!</h3> <h3>老盐河,在上游叫索泸河,据说是黄河古道的分支,冀州市已经以此为题材挖掘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思考!</h3> <h3>桥映水中,谁又能说不美?这就是咱村的风景,如果哪一天村里举办摄影比赛,相信会有更多的美景进入人们的视野。</h3> <h3>有些杂乱,更多的是湿地景色。</h3> <h3>绿油油的生命在这里竞相争艳。</h3> <h3>老盐河,多少年静静地水涨水落,留下一代代人美好的回忆。</h3> <h3>河道有些模糊,似乎窄了一些、绿了很多。</h3> <h3><b>5. 陌生的、崭新的于屯</b></h3> <h3>去往国道的路,熟悉而真实!</h3> <h3>春……</h3> <h3>夏……</h3> <h3>秋……</h3> <h3>冬。</h3><h3><br></h3><h3>家乡,四季分明;乡亲,和蔼可亲。</h3> <h3>河边的牛,惬意而幸福。</h3> <h3>村西,西坑边上的枣树,整齐排列、迎来送往!</h3> <h3>繁星点点,为走夜路的人指引道路;</h3> <h3>一座座庭院,象征着汗水、寓含着策划,承载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h3> <h3>累累的硕果让我想起四十年前坐在枣树上看枣、吃枣的情景,吃胀的肚子、甜坏的槽牙……</h3> <h3>一篇美篇记载的是家乡的只鳞片爪,反应的是个人的记忆片段。权当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关注家乡的变化、故土的美丽。</h3><h3><br></h3><h3><br></h3> <h3>上文中,作者如下:</h3><h3>文字——于保东(美篇名字,跛行骑士)</h3><h3>图片——于保东、于喜武、于国申。</h3><h3>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欢迎私信指导。</h3> <h3>附录: 净空法师感怀母亲去世的祭文(节选)</h3><h3><br></h3><h3>1</h3><div>苦日子过完了</div><div>妈妈却老了</div><div>好日子开始了</div><div>妈妈却走了</div><div>这就是我苦命的妈妈</div><div>妈妈健在时</div><div>我远游了</div><div>我回来时</div><div>妈妈却远走了</div><div>这就是你不孝的儿子</div><div> </div><div>2</div><div>妈妈生我时</div><div>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div><div>这是我生命的悲壮</div><div>妈妈升天时</div><div>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div><div>这是我生命的悲哀</div><div><br></div><div>3</div><div>妈妈给孩子再多</div><div>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div><div>孩子给妈妈很少</div><div>都说是孝心一片</div><div> </div><div>4</div><div>妈妈在时</div><div>“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 </div><div>妈妈没了</div><div>“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div><div>再没人喊我“满仔”了</div><div>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div><div>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div><div>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div><div> </div><div>5</div><div>妈妈在时</div><div>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div><div>妈妈没了</div><div>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div><div>下辈子做儿子的福分</div><div>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div><div> </div><div>6</div><div>妈妈在世</div><div>家乡是我的老家</div><div>妈妈没了</div><div>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div><div>梦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div><div>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div><div><br></div><div>8</div><div>妈妈走了</div><div>我的世界变了</div><div>世界变了</div><div>我的内心也变了</div><div>我变成了没妈的孩子</div><div>变得不如能够扎根大地的一棵小草</div><div>母爱如天</div><div>我的天塌下来了</div><div>母爱如海</div><div>我的海快要枯竭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