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深圳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高耸的大楼,现代化的交通,飞速发展的经济是深圳人的骄傲。</h3><h3><br></h3><h3>在我们享受着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高效和便捷之余,与我们同为地球居民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们,它们生活的怎么样呢?</h3><h3><br></h3><h3>带着这个疑问,南山二实四(6)班湖畔学习小组的小伙伴们将目光转向了美丽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h3><h3><br></h3><h3>这个夏天,我们一起来揭示湿地生物圈的秘密。</h3> <h3>一:神奇的红树林</h3><h3>红树,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树干呈淡红色而得名。</h3><h3><br></h3><h3>它们有23科30属82种,典型的有海漆、木榄、秋茄等树种。</h3><h3><br></h3><h3>红树林是以红树科植物为主组成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h3><h3><br></h3><h3>它们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h3><h3><br></h3><h3>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h3><h3><br></h3><h3>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h3> <h3>红树林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h3> <h3>深圳湾湿地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湿地之一。</h3><h3><br></h3><h3>从行政管理归属分为深圳红树林湿地与香港米埔湿地两部分,但从地缘上同处深圳湾,隔水相望,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有1500公顷。</h3> <h3>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一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的鸟类保护区,是东半球候鸟迁徒的栖息地和中途歇脚点。</h3><h3><br></h3><h3>据统计,这里最多时曾有180种鸟类,其中的20多种属于国际、国内重点保护的珍稀品种。</h3><h3><br></h3><h3>湿地水鸟占鸟类总数量的89%~97%,主要由鸭、鸥、鹬、鹭4大类群组成,各种鸭、鸥、鹬多为冬候鸟和旅鸟,鹭科鸟类多为留鸟。</h3><h3><br></h3><h3>其中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甚至有人建议将黑脸琵鹭定为深圳的市鸟。</h3> <h3><br></h3> <h3>种类繁多的生物,在这一小片天地中繁衍生息。</h3><h3><br></h3><h3>这里有顶级猎食者,次级和初级消费者,更有大量的生产者和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圈。</h3> <h3>二:红树林的生态意义</h3><h3>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是海岸带生态关键区。滨海湿地是众多动植物、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某些洄游鱼类的繁衍地。除了生物资源外,滨海湿地在调节气候、防灾减灾、净化空气和水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h3><h3><br></h3><h3>1、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是一个高产出生态系统——它支持许多种类的鱼、虾、蟹和无脊椎动物,如蚌、牡蛎、贻贝等,与此同时也为一些稀有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虫等提供栖息地。</h3><h3><br></h3><h3>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红树林下的淤泥中是蟹类、弹涂鱼等多种动物的家园,红树林的树干和树枝是很多介壳动物的栖身之所,红树林的树冠则是热带海鸟的领地。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在生长茂密人迹罕至的红树林深处,往往还生活着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在东南亚加里曼丹岛的红树林中,有长相奇特的长鼻猴,雄猴长有巨大的鼻子,食蟹猴是东南亚另一种出现在红树林中的猴子。在恒河入海口处的桑达班红树林中则是现存老虎最多的地方之一。</h3><h3><br></h3><h3>2、候鸟中转的加油站。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图中的红线是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由北极圈经东南亚一直延伸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延绵1万3千公里,每年通过这条迁徙路线飞行的鸟类数量高达5千万只。深圳湾湿地恰好位于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每年经过红树林湿地的候鸟超过10万只,它们冬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在深圳停留、补充能量后继续长途迁徙之旅,直到澳大利亚,夏天再从原路返回。澳大利亚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一只准备迁徙的大滨鹬测量体重,然后做上脚环记号放飞。两周后,深圳专家截住了这位“客人”,在称重时发现,经过长途飞行的大滨鹬体重已从278克降到140克。环保专家昝启杰说:“大滨鹬是一口气从澳大利亚飞来的,旅途耗费了它大量的体力,如果不在深圳补充能量,它就没有办法完成自己一年一度的迁徙之旅。”</h3> <h3>3、红树林的环境净化功能。红树林的环境净化功能包括大气净化功能、水体净化功能和土壤净化功能。红树植物属于常绿阔叶林,净化空气质量的功能很强,单位面积的红树林沼泽湿地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10倍。</h3><h3><br></h3><h3>红树林湿地系统还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水质净化机理,它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水体的高效净化并吸附大量的重金属。</h3><h3><br></h3><h3>4、防风减灾。在台风来袭时,红树林为我们提供防御强风浪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保护了我们的海岸线,农业和鱼塘等。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h3><h3><br></h3><h3>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羔,农田村舍损失甚微。</h3> <h3>三:红树林面临的威胁。</h3><h3>红树林湿地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既珍贵,又十分有限,一旦遭受破坏,再重新恢复非常困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类干扰的情况下,依靠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一旦外来干扰超出它的承受限度时,这种动态平衡就会被破坏,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秩序紊乱。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已经给红树林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h3><h3><br></h3><h3>1、面积锐减。据资料统计,我国海岸湿地被围垦的面积达119万h㎡,大面积的红树林遭到破坏,从上世纪50年代的5万h㎡,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万h㎡。深圳湾片区的红树林面积,20年间减少了50%,而现在这种威胁依然存在。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填埋了大片深圳湾湿地,使其面积锐减,造成包括水环境和湿地生物在内的多种生境状况发生改变。过度的填海导致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滩涂被大面积破坏,其中最为可惜的,是生态价值最高的滩涂部分的高潮位在填海中“全军覆没”。这些滩涂生活着大量的弹涂鱼、蛏子、招潮蟹、贝类、虾蟹等底栖生物,而这些底栖生物是红树林湿地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由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h3> <h3>2、水污染严重。由于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深圳湾红树林滩涂处于中度以上污染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底栖生物和鸟类的生存,同时红树林内的铜等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国家海洋水质V类标准。</h3><h3><br></h3><h3>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用水经流深圳河与凤塘河直接流入深圳湾湿地,是造成深圳湾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污染物中,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是主要污染源。据香港环保署提供的2011年香港海水水质报告显示,深圳湾水质达标率仅为40%。</h3><h3><br></h3><h3>当土壤、水质等恶化,生态环境随之恶化。</h3> <h3>3、人类活动的干扰。深圳湾红树林保护区距离深圳城市新中心区只有2.2公里,是我国惟一位于城市腹地的红树林,人的居住地与红树林很近,导致人与红树林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h3><h3><br></h3><h3>近年来沿海湾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不断增多,高楼林立干扰了鸟类活动,影响鸟类盘旋空间,其飞行半径和空间盘旋将受到严重限制而使深圳湾的鸟群减少甚至消失。</h3><h3><br></h3><h3>光与噪音、废气污染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h3><h3><br></h3><h3>滨海大道自2000年通车以来,机动车流量逐年增加,造成强光、噪音和尾气昼夜持续性的污染。</h3><h3><br></h3><h3>高强度持续的光与噪音和尾气污染严重损害了鸟类的栖息环境。</h3> <h3>4、生态入侵。在9种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植物中,只有大米草和薇甘菊能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生长,因此大米草和薇甘菊就成为 "红树林生态海岸调查与保护"的主要防治对象。</h3><h3><br></h3><h3>微柑橘作为外来物种,在深圳迅速蔓延,严重影响本地植物的生态平衡,紧邻红树林的陆地生态圈遭到破坏,会间接导致红树病虫害的加深。</h3><h3><br></h3> <h3>四:红树林观察活动。</h3><h3>根据查找来的数据和资料,湖畔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分多个批次来到深圳红树林保护区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观察鸟类的数量,调查红树林生物圈食物链和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的影响。</h3><h3><br></h3><h3>我们克服了烈日酷暑和狂风暴雨给考察活动带来的重重困难,在红树的家园仔细的打量着这些陌生的"邻居"。</h3> <h3>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长得非常茂密,郁郁葱葱的树冠密不通风,看起来保育的非常好,不过也能看到薇甘菊在这一带疯长。</h3><h3><br></h3><h3>来到巡逻车道外面的堤坝,看到近几年新培育的红树苗也生长的非常好,俨然已经是一片小红树林了。</h3><h3><br></h3><h3>经过多年的禁渔和撤除蚝架的治理,深圳湾的生态环境已经有改善。</h3><h3><br></h3><h3>但任何环境的治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当暴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的气味仍在提醒着我们,污染容易治理难,恢复后海湾的环境任重道远。</h3> <h3>在红树林中栖息着各种水鸟。</h3><h3><br></h3><h3>当海水退潮,海湾中的沙丘露出水面,水鸟开始活跃起来,纷纷飞到沙丘和浅滩上觅食。</h3><h3><br></h3><h3>滩涂地带生活着大量鱼虾和贝类,为生活在红树林中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h3><h3><br></h3><h3>这是观察和拍摄鸟类活动的绝佳时机。</h3><h3><br></h3><h3>透过望远镜,我们仔细观察着鸟类的活动。</h3> <h3><br></h3> <h3><br></h3> <h3>五:我们的思考。</h3><h3><br></h3><h3>多种因素对深圳湾湿地的威胁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面对、怎样消除这些影响和威胁无法回避。</h3><h3><br></h3><h3>如今,随着红树林面积的不断减少,这座东半球国际候鸟“中转站”充满了危机,生态系统异常脆弱。据不完全统计,受外围环境影响,红树林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珍稀涉危种类减少了54.8%。</h3> <h3>我们觉得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做的更好:</h3><h3>1、恢复红树林面积,增加林区深度,减少填海造地,限制填海项目。对面的香港宁可向山上发展住宅和商业楼宇也不愿意填海,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借鉴。</h3><h3><br></h3><h3>2、人鸟争食。人类的捕鱼作业是对鸟类栖息地食源的一种掠夺。深圳市早已禁止在深圳湾撒网捕鱼,但由于市民对鱼虾贝类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不了解,所以为了商业上的蝇头小利违法捕捞,需要有责任部门加强宣传、加强巡视,真正杜绝人鸟争食的现象。</h3><h3><br></h3><h3>3、防止生态入侵。红树林保护区主要外来物种薇甘菊,可通过药物防除、人工拔除及生物防除的方法进行防治。</h3><h3><br></h3><h3>4、加强宣传。普通市民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还是知之甚少。我们可以在香港米埔的网站看到大量和红树林有关的科普知识,却鲜能在深圳的政府网站找到这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一些民间组织在从事红树林环保宣传方面的工作。政府可以考虑和这些民间机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在学校开展保护教育,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参与到红树林保护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中来,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h3><h3><br></h3><h3>当夕阳西下,落日金色的余辉洒在深圳湾平静的水面。不远处鸟儿翩翩起舞,用响亮的叫声呼唤着同伴。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这么美丽的画面,除了要感激大自然的恩赐,我们更需要承担起环保的责任,不遗余力的保护好这一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h3> <h3>联合撰写人:蔡继桉、何琳、黄竣锋、黄语涵、李昊、李奕萱、李梓言、王嘉煜、夏铭喆、杨桐、张海德、郑悠阳</h3><h3>指导老师: 樊老师</h3><h3>特别鸣谢: 各位爸爸妈妈们的支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