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br></div><div> 诗是语言表述的最高级方式。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剖析灵魂深处与社会的血脉肌理,透视丰富的情感与生活万象,从而引发心灵的震颤与人性的共鸣。以诗化呈上的语言,必然是精彩的,含蓄的,深刻的,有意义的。</div><div> 对诗的美化,是人们的想象与共识:诗是美的。但诗的内核不仅仅是美。平常说,俊男美女,意思是容貌俊俏。如果说,这个人像一首诗。那就不仅仅指英俊漂亮这么简单了。这种诗化的人格特质,是一种超然,或美丽,俊朗;或优雅,潇洒;或风情万种,风度翩翩;或有思想,有内涵;或历尽沧桑,度化修炼等等。因此,人的诗化,只有把某种特定的素养,融进灵魂与肉体,多年渗浸,经久锤造,才会在人的身上洋溢。</div><div> 一个人,无论是否写诗,只要对生命的感悟,生活的体验有执着的追求,人生就会充满诗意。有憧憬,有理想,便是诗;对事业,对爱情,对未来,有渴望,有目标,便是诗;甜酸苦辣是诗,爱恨情仇是诗。生活的所有际遇,都可以进行诗性的抒发,或倾诉,或呐喊,或鞭挞,或讴歌。</div><div> 人生有喜怒哀乐。生命就像一首长诗。年幼是欢快的,纯真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惧。青年是热情的,甜蜜的,有野心,有抱负,也有彷徨,有胜利的兴奋,也有失败的痛楚。中年是圆熟的,稳定的,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功的年华,也有落魄的岁月。老年是平和的,满足的,宽容的,有安逸的晚年,也可能孤独地度过余生。不管人生如何,只要对肉体与灵魂,充满诗化的诠释,人生的韵律与节奏,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河,白昼涓涓细流,夜里波光粼粼。</div><div> 高晓松有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说的正是,人的一生,纵使有忙碌,有艰难,有痛苦;但是生活,总会有平静,悠闲之时。在奋斗中,有着充满憧憬与野心的诗性;也应该有舒坦,放松,花前月下的诗心。努力追寻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读读诗,品品诗,乃至写写诗,走一趟趟幻想,奇妙的精神旅途。这,又何尝不是灵魂的一种净化,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超然?当然,如果有闲日,心情愉悦,到远方去看看。世界这么大,有风景,就有诗象。大家可以想象:在远方,手拿一杯红酒,与知己对望,吟上一两句诗,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舒坦,何等的幸福!这,难道不是美酒酿年华,诗意润人生吗?</div><div> 社会的浮躁,很多人已感受不到诗歌的魅力与诗人的影响了。但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诗和诗人,不管物质上如何富有,精神上都会有缺陷的。海德格尔说,“天地间自从有了诗,人类便不再绝望”。红尘一滚,尘土满身。这并不可怕,可悲的是,一生都没有晶莹的水来洗涤。我们可以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有楼房,有别墅,有高档小车,有名牌衣服,首饰。所有这些,可以换来众多羡慕的目光,也可以说“功成名就”了。但是,谁又能看到你灵魂深处是否真正快乐?当然,再通过诗心的追求,换来诗意般的生活,岂不更好?问题是,普通人能住上亭台楼阁,出入迎送吗?因此,如果只是想过着随性,小清新,小写意的生活,那你完全可以写写文字,走走天涯,让内心丰富得一塌糊涂,也自由得一塌糊涂。一个内感丰富,灵魂自由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吗?</div><div> 《诗刊》把2014年度“诗人奖”颁给了余秀华。余秀华在获奖感言中说:“感谢诗歌,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感谢每一次美好的相遇”。余秀华患有脑瘫疾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即使这样,也不放弃追求内心的高境界。是什么动力,驱使她对诗歌的创作,有着如此执着的追求?看看她的诗,就一切都明白了。评论家罗振亚说,“诗歌对现代人的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心中的一粒粒珍珠,精神上的一双双翅膀。诗意文字与生命质感的共融,变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诗化人生。</div><div>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诗意的生活,以优美的姿态,拥抱人生的宿命,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呢?</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