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同河究竟有几道湾?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同川人,恐怕也没几个能够回答的出来。</h3><div> 初到同川,给人的印象是坡陡、沟深、湾多。有坡的地方就有沟,有沟的地方就有湾,有湾的地方就有河,有河的地方就有村。</div><div> 下奎光岭,深入同川腹地,最先看到的就是同川最大的一条河湾——同乐湾。同乐湾为古地名,因唐宋时期在附近崖上建“同乐寨”而得名。同乐湾又称“湾里”,古代为独立自然村。一九二零年山西省长阎锡山提倡村办小学,湾里村与其东面相连的中耀、下会两村联合办学,校名“三合学校”,随之合三村为一村,名为“中三村”。</div><div> 中三村,位于原平市区东22公里处,现为一个自然村。村庄延河湾呈带状分布,从西至东绵延二里有余,分为四个居民片:上湾、下湾、中耀、下会。全村486户,1433人,3035亩耕地,以梨果生产为主,兼营农业。</div><div> 尽管“中三村”这个村名年份有点浅,但其合并的三个小村庄,可全都是宋元以前就有的古居民聚落区。村中现存戏台、阁楼等古建多座,古门、古院落随处可见,中耀一带古村落的原始风貌至今基本保存完整。</div><div> 中三村的“古”,不仅仅凸显在饱经沧桑的古建民居上,更深深地储存于以张、郭、柴三大姓为主的村民的姓氏基因中。</div><div> 郭姓,为已知的同川地区最早的原住民。相传春秋时期,虢国被郑国所灭,虢氏后裔被迫北徙于雁门关内外,其中一支迁往同川上庄北岗。因他们的国君虢序号称“郭公”,所以其后裔皆以“郭”为姓。定居上庄北岗的郭氏传至50余代后,遭遇天灾,部分人又迁居南寨与同乐湾,至今又越28代。若按惯例25年为一代计算,郭氏族人根植同川,前后足有两千多年。民国年间位居国民党“中统局”副局长的郭紫峻,就自称是最 早迁居同川的虢氏后裔。他在自己编的《崞县郭氏源流》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远祖为东虢贵族一支,最先被迫迁徙,当在战国年代迁居雁门关之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崞’字为远祖所创,盖有失封邑迁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旁去邑加山,命名‘崞山’,立堂号‘崞阳堂’”。</div><div> 郭紫峻先生对崞山的考证未必完全准确,但现居上庄和湾里的郭姓居民中,确有一支为秦汉以前的老居民。他们自称祖上就是同川土著,不存在从哪儿迁来一说。</div><div> 柴姓,源于炎帝的姜姓,也是同川比较古老的姓氏之一。据族人口传,先祖在宋代以前即来此定居,只是由于天灾人祸,老容谱未能幸存下来。明清时期重绘容谱,以当时世系清楚的近祖为一世祖进行编排,前代祖先因昭穆失次而不再祭祀。</div><div> 中三村的三大姓氏中,张氏落籍最晚,但其最先成了同川乃至崞县最显赫的名门望族。湾里张氏,原籍陕西临洮。南宋末年,临洮一带遭金兵掳掠,当地居民纷纷外逃。有一个叫张舜的难民,携妻儿老少举家迁来崞县,卜居县城东南八十里之同乐寨湾里,遂隶籍代州崞县。</div><div> 张舜以农为业,克勤克俭,传及四世张显时,家业日渐兴盛,庄田遍置奎光岭东西。张显三夫人小名延治胡,生性仁孝,乐善好施。张显置得天涯山前张家上、下庄(今张家庄、东下庄)后,延治胡于山前建舍药院,广济穷苦百姓。后改舍药院为绵山介神行宫,匾曰“石鼓殿”,皆夫人笃禄所施。</div><div> 金朝末年,元太祖铁木真攻取忻、代二州,张显之孙张仲琮与弟仲瓊、仲宽膺命赴行伍,因屡立战功,授都督招讨使。次弟仲瓊授崞州仓使,三弟仲宽授充都统事。仲琮长子居忠以将家子膺爵商州守镇千户,次子居敬因随父戎征,功勋卓著,由千户晋升都元帅,后升秦南征行军马总管,三子居明授副都统。居忠、居敬卒后,朝廷念两世开国功臣,皆谕祭营葬,敕奖甚厚。仲瓊长子居庆荫袭崞州仓使,次子居简授行门接本官。仲宽子居爱以都统子初膺爵提控,后升任管军总管。</div><div> 张居忠、居敬辈为张氏第七世,因六世、七世出了九位开国良将,同乐湾张氏遂成元代崞州最显赫的名门望族。张氏第八世以后,依然将才辈出,方兴未艾。其中第八世有宣授悬带金牌、武德将军、行军总管张天胜,抽分冀宁路军马提控张天吉,行军提控张天福,提领千户张天祥,南阳府仓使张天泰,征行军伍张天丰,抽分冀宁路军马提领张天辅。第九世有总军提控张彦雄,恩袭提控张彦亨,行门理官张彦通,西安刑官张彦温,军门刑官张彦威。</div><div> 张氏传及第十世,族人一改尚武习气,从文者居多。张桢官至山南道廉访佥事,任上勤于监察,屡有建白。张宽出任武涉县尹期间廉政爱民,感动皇天,任满归乡时民众攀辕卧辙,不忍其离去。张冲入宫廷教授皇子学业,授端堂文学。另外,入仕者还有西台御史张植,平章政事张珪,候补参知张珊、张琨等。</div><div> 一条河造就了一道湾,一道湾孕育了一方文明。耕植于斯土的新时代中三村人,并没有沉睡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他们积极转换思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筑坝保田,在治理同河水流域方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div><div> 相信,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引导下,明天的中三村一定天更兰,水更清,物更阜,民更丰!</div> <h3> 作者简介:温峰著,1971年9月生,山西原平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忻州市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副主任,忻州师范学院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h3><div> 收藏与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实物遗存二十余年,并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稿,先后有四十多篇文史作品在省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编辑《崞阳古城》、《书画同川》、《崞风》、《崞县中学简史》等书,主编《东社温氏族谱》,著有《崞纸遗音》、《原平百年影像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