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 1</h3><h3> 房子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普通人一辈子最大的一笔财富。</h3><h3><br /></h3><h3> 也许,很多的人一生都在同一间房子里长大,可在中国的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上层建筑决定了人和房子的命运,因而,在形形色色的房子里,就有着形形色色的故事。</h3><h3><br /></h3><h3> 碧儿打有记忆开始,就知道住的房子有高高的窗户,高高的大门,高高的台阶,小时候,从这台阶上不知摔下来多少回!这是一华侨留下的房子,解放后让部队接管了分给碧儿的父亲,碧儿的童年,就在这幢大房里幸福的渡过的。</h3><h3><br /></h3><h3> 1963年碧儿上小学时,由于父亲的调离,碧儿一家搬出了这所大房子,搬到了有着6栋楼的部队大院。这房子类似于部队营房。除了五号的部长楼,跟现在的公寓布局很相似,其它的几栋楼,全是中间一条走廓,房间分布在走廊两边,厨房和厕所都在走廓的尽头,属于共用的。二间小房子,每间12平方米。一间父母住,还有一间碧儿和兄弟姐妹住。碧儿模糊记着,房子里就只有二张床,一张大床,一张小床。什么家具都没有。因为住不下,照顾碧儿一家的外婆和阿姨全都走了。</h3><h3><br /></h3><h3> 大院生活比起很多同龄人仍然很优越。生活水准不低,饭堂、住房全是国家供给的。生活非常单纯。在大院里,碧儿也有更多的玩伴,读书也因在部队学校,少时的玩伴加上同学,与碧儿的友谊一直保持到至今。</h3><h3><br /></h3><h3> 当光阴让碧儿和伙伴们重新相聚时,鬓角已星星点点,岁月的鱼尾纹悄悄的在脸颊上时隐时现,部队大院还在,但里面的楼房全部拆除重建了。</h3><h3><br /></h3><h3> 1966年,碧儿的父亲定性为军队的"反革命",为了保证军队安全,必需搬家。就这样,碧儿一家被赶出了熟悉的大院,来到一个陌生的街道,一个没有窗户的房子(窗户在走廊过道上),黑漆漆的,看了都瘆人。<br /></h3><h3> </h3><h3> 现在。这栋房子也拆除了,这条路成了市委办公的地儿。环境优雅,绿树成荫。</h3><h3><br /></h3><h3> 没住多久,碧儿一家又被赶到城市郊区的一个院子里。那时的城市郊区,哪象现在如此繁荣,整个农村地儿,碧儿上学经过的路上,家家户户还养着猪呢!当时,城郊有个抗英纪念碑公园,是最好玩的去处。现在碧儿经过那儿,感触颇深。当年的抗英纪念碑在少时的眼中好大好大,现在显得好小好小。</h3><h3><br /></h3><h3> 当年的城市郊区,交通不象现在这样方便,碧儿母亲每天骑单车从城市的西面到东面,上下班需要二个多钟头的来回,非常幸苦。最后还是碧儿母亲所在的单位,照顾碧儿母亲,分配一套24平方米的房子。</h3><h3> </h3><h3> 搬家之前,家具都要还给部队,碧儿母亲用所有的积蓄买了二张新床。放在新房子里面,这也算是碧儿母亲参加工作二十年来的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财产了。 也是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属于碧儿的家。</h3><h3> 新家是在一个宿舍大院。原来大院里住的是局级以上的干部 ,1967年时"工人造反",强行在院子里面盖了一批廉价、廉质的、有五层楼高的简易房。所谓的简易房,用现在的行话;就叫一房一厅。每一层楼中间长廊分布六户,与现在一房一厅不同的是,三户共用一个厕所,厨房也在走廊对过,没有冲凉房。碧儿一家的这套房子,分配在五楼。出门见楼梯,厨房门对着公用厕所,楼顶没有隔热层。</h3><h3> </h3><h3> 碧儿母亲是地位最低的"臭老九",位置和楼层好一点的房子全部分给了工人阶级。 </h3><h3><br /></h3><h3> 夏天,炎炎的烈日,高温可达摄氏40度。碧儿一家住在没有隔热的房子,就象住在烈日之下。那时物资匮乏没有空调,为了降温,房子来回用水拖,拖完后,在地上铺张凉席,席地而睡。如果一家人都回来了,碧儿的母亲还要重新分配住房。女的睡里屋的小房,男的睡外屋大房。 </h3><h3> </h3><h3> 平时,公用厕所对着厨房,只要有人上厕所,一股味道直逼厨房。碧儿母亲下班回家,首先冲厕所,然后做饭,那时碧儿的母亲,总是教育孩子们节俭过日,洗衣服的最后一遍水拖地,拖地的水冲厕所。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这习惯碧儿仍还保持,并要求阿姨跟着学,如今这种习惯成了一种时髦,关爱地球,节约用水。</h3><h3> </h3><h3> 那时候,都是骑单车上下班,碧儿母亲下班回家还要扛单车上五楼放置,不然,眨眼功夫单车就不见了。烧的是煤炉,买煤也要扛上五楼,碧儿弟弟还小,主要的劳动力就是碧儿。在这所房子里,碧儿和母亲、弟弟生活的时间最长。不仅培养了碧儿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碧儿走进现实社会,开始了老百姓过日子的生活。家里的窗帘,桌布全是碧儿用钩针一针一线钩起来的,那时的碧儿已显现布置房子的才华了。</h3><h3><br /></h3><h3> 现在,这地儿和房子也全拆了,盖了十几层的高楼。成为这个城市最好地段之一。</h3><h3> </h3><h3> 1976年,中国政治发生变化,经济上也随之松动。百废俱兴的中国,大家都在张罗房子,搞建材。当时,市场上最缺的是钢材。碧儿母亲的单位为解决职工的住房,发动大家搞钢材,盖宿舍。碧儿父亲的一个老战友,同情碧儿一家的遭遇,他所在钢铁厂特批了一批钢材给了碧儿母亲单位。看着母亲跑钢材的日子里,给碧儿上了第一堂和盖房子有关的课。</h3><h3><br /></h3><h3> 碧儿一家终于住上了一个32平方米的、二房一厅带自家厕所的房子。这在当时,是碧儿人生中最奢侈、最幸福的一件事。</h3><h3><br /></h3><h3> 经历了这么多的搬迁,被赶来赶去的滋味。碧儿的身上,童年公主般的生活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了。</h3><h3><br /></h3><h3> 今天,住多大的房子,碧儿从来没认为是一种荣耀,一种象征,或证明自已成功。这之后,碧儿再也没有为房子发愁过。也许这辈子碧儿再也无缘住小房子了,或者说,碧儿再也不会颠沛流离了。</h3><h3><br /></h3><h3> 可是,人生说的准吗?</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br /></h3><h3> 2</h3><h3> 改革开放后,房子成了私有阶层财富的象征。在中国这段特殊的历史发展中,财富的创造,令人瞠目结舌。</h3><h3><br /></h3><h3> 碧儿放下"铁饭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销售房子。</h3><h3> 1992年,房屋买卖,在中国可是一件大事。</h3><h3>来买房子的人,全是个体户。尤其是做餐馆的。那时的国民,没有偷税漏税的概念,银行也没有刷卡一说,买房子用的都是现金。一大旅行袋,打开全是现钞,当时碧儿背着现钞送银行,不亚于在农村劳动。肩膀都勒出红杠杠。</h3><h3><br /></h3><h3> 整个社会还单纯,没有假钞,送钞票去银行也不曾有提心吊胆的。</h3><h3><br /></h3><h3> 碧儿后来迷上香港著名的小说家梁夙仪的糸列小说,她的一部小说都有这样的描写:"97快到了,香港人都到南方城市抢购房子去了。"</h3><h3><br /></h3><h3> 碧儿当年销售房子,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多了,遇见各种各样的事也多了。</h3><h3><br /></h3><h3> 香港人精;台湾人刁;本地人慎。卖房子,跟各种人打交道,碧儿学会了太多的知识。</h3><h3><br /></h3><h3> 可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关上一扇窗。</h3><h3> </h3><h3> 生活的变故,让碧儿带着孩子,一无所有的,再一次走出了生活十几年的房子,无家可归了,这是真正的无家可归。</h3><h3><br /></h3><h3> 当年,无论如何艰苦,碧儿跟着父母还能遮风挡雨,可父母老了,不想让他们操心。</h3><h3><br /></h3><h3> 碧儿先是租房住,随后兄长给了碧儿一套房子。是兄弟姐妹之情,让碧儿渡过了难关,这情,是父母留给碧儿最大的一笔财富了。</h3><h3> </h3><h3> 这所房子,让碧儿喜欢装饰的爱好得以充分的发挥,用了最少钱,把这套房子,整理了一番;大厅地面的发了霉变形的深色木地板,换成明亮的大磁砖,打掉一些间隔。房间一下方正了,宽敞明亮。然后,把厨房改在阳台上。没过一段时间,比原价高几倍的价格,出手了这套房子。</h3><h3><br /></h3><h3> 靠这卖房子的钱,碧儿为了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移民到了发达国家。</h3><h3><br /></h3><h3><br /></h3> <h3> 3</h3><h3><br /></h3><h3> 1998年,碧儿来到加拿大温哥华时,还没琢磨透温哥华的政策和环境,温哥华房子的价格让碧儿眼花缭乱,与国内比,温哥华当时的房子太便宜,无需装修,于是,碧儿头脑一热,买了一套公寓。</h3><h3><br /></h3><h3> 等碧儿回温哥华休假,孩子告诉碧儿;这房子地点不好,在温哥华复杂地区。所谓的复杂指得是当地帮派喜欢打架斗殴的地段。除了这些问题,还靠近"大麻屋",指的是当地人,种大麻,买了独立屋,在房子里用灯照着促使大麻生长期加快,而赚取暴利。在这些房子的周围,也经常有来历不明的人,或是警方控制区,一天到晚听到警车声。</h3><h3><br /></h3><h3> 于是,碧儿匆忙的卖掉这套房子,不赚也不亏。</h3><h3><br /></h3><h3> 那阵子,温哥华的华人还不多,家具都是按西方人的习惯,买了自己运回来,自己安装。现在,去华人店子买家具,全包,轻松多了。</h3><h3><br /></h3><h3> 碧儿和孩子们通过这个过程,学到了很多动手的知识。</h3><h3><br /></h3><h3> 第二次,碧儿买了一个全新的Townhouse,房子和地点都不错。可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温哥华买新房子多一个新房税,房子二年新、三年新买起来最花算。</h3><h3><br /></h3><h3> 住下来后,碧儿觉的房子利用率太低,楼下一层基本上就在浪费,也不好出租。结果,碧儿决定换房。不赚也不亏。</h3><h3><br /></h3><h3> 第三次,碧儿有经验了,换了个House,地大5000多尺,楼下可以出租,楼上住人。碧儿把房子交给儿子,没有给他生活费,收不到租,意味着没有生活来源,碧儿的这一招提高了儿子动手能力和租客打交道的能力。</h3><h3><br /></h3><h3> 相安无事在这房子里住了几年,突然有一天,碧儿觉得这房子太旧了,又萌生了换房的念头。</h3><h3>这次换房让碧儿赚钱了,碧儿欣喜若狂。</h3><h3><br /></h3><h3> 这是碧儿买得最漂亮的House。前后花园绿地,白屋红墙,面积不大不小。周围环境安定,左邻右舍热情。</h3><h3><br /></h3><h3> 稳定了吧!可不然,住了一段时间,又觉得整天花钱打理花园,不合算!冬天下雪的时候,还要清理积雪,按加拿大的法律,如果有人在你门口因积雪而滑倒,你要负责医药费的。前思后想,换房。</h3><h3><br /></h3><h3> 这次换了公寓楼上的最高二层,国外叫PHOUSE。</h3><h3> </h3><h3> 这是碧儿买的最得意的一套房子。坐在家里的餐厅吃饭,可以欣赏美国西雅图的小富士山顶上的皑皑白雪,美极了。晚上躺在浴缸里,看到是满天的繁星。浴缸设计在封闭式的阳台上。</h3><h3><br /></h3><h3> 没多久,因国内工作的需要,碧儿回国了。回国前卖掉这套房子。</h3><h3><br /></h3><h3> 这套房子在二年之后整整翻了二倍的价格。</h3><h3>碧儿就这样不停的折腾,学到了很多关于房子的知识。</h3><h3><br /></h3><h3> 回国时,在某个城市担任房地产管理工作,碧儿独立策划,利用当地一个一万平方米的土地,盖了4幢小红楼,每幢6层,顶楼复式带阁楼。成本很低,楼价才2800元一个平方。当时一抢而光。这房子在当地很受欢迎。价格已升为天价。</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4</h3><h3> 2004年,碧儿又调动工作回到碧儿出生并长大的城市,为了工作方便住进员工的集体宿舍。</h3><h3><br /></h3><h3> 那是一个还不到10平方左右的小屋。里面还有一间小小厕所。一张床,一个衣柜,再也放不下其它东西了。可是,碧儿把窗帘换成米色的,床上用品换成淡花的,一套原木色的小小的银色音响,请了一尊翡翠观音,房子一下子柔和、温馨、浅浅淡色让房间在视觉上增大了。上好的翡翠观音暗示了主人的品味和身份。</h3><h3><br /></h3><h3> 在这小屋里,碧儿住了一年。恋恋不舍的一年。</h3><h3> 碧儿和隔壁的女同事开车到山里吃农家菜,到水库中游泳,给员工的蓝球比赛当啦啦队,下班时集体宿舍的喧哗,大澡房里的引吭高歌,让碧儿重温了曾有过的青春…</h3><h3><br /></h3><h3> 碧儿兄长给父母买得一套江边大房。坐北朝南,面对的是当地风景优美的一个半岛,买时的单价尚未过万!面积有200平方左右。</h3><h3><br /></h3><h3> 碧儿休息时,回父母家探望,正好隔壁有一空房出售,于是,碧儿买了下来。</h3><h3><br /></h3><h3> 这时,碧儿对房子的痴迷加深了,房子越买越大,碧儿认为房子大才能达到装修出来的完美效果。</h3><h3><br /></h3><h3> 新房刚装修完,碧儿住了还不到二年,楼下的一个住户特别喜欢碧儿的房子,三天二头往碧儿家跑,先是欣赏碧儿的装修,后来死緾烂打要买碧儿的房子。</h3><h3><br /></h3><h3> 这会儿,碧儿又看中了顶楼一套300多平方的复式毛坯房,就把这套已装修好的房子卖给了这位邻居。</h3><h3><br /></h3><h3> 多年来,碧儿因为要考察市场,从美国到加拿大,从欧洲到澳洲,从北京到上海,看了不少的房子,尤其喜欢那种西式的装修,家具中式风格的房子。</h3><h3><br /></h3><h3> 顶楼这套300平方米的江景毛胚房,当时价格一万元左右一个平方,虽然不贵,可很多人看过后都没成交,原因是这房子有一问题,仅仅抽去了一层楼板,就当做复式公寓来卖,没有设计楼梯,一旦楼梯设计的不好,房子的面积就会受到影响,也影响了这房子内部整体感观。</h3><h3><br /></h3><h3> 碧儿和几个发烧友,研究了很长时间,最后G先生想出的楼梯设计造型,起到全屋 的画龙点睛,整个房子立即"豪"起来了。</h3><h3><br /></h3><h3> 房子建好二年后,顺德一位土豪看上了,用当时天价买了下来。着实让碧儿得意了一番。</h3><h3><br /></h3> <h3> 5</h3><h3> 碧儿的工作的地儿在离城市40公里远的地方。碧儿对这里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h3><h3><br /></h3><h3> 碧儿读初中时,学校每年在分校有学农课程,到分校要坐火车,到站下车,然后顺着田间小路走一个多钟头到达分校。在分校,碧儿学会了很多活儿,印象深刻是打泥砖。</h3><h3><br /></h3><h3> 用当地的红岭土,放上水后,人站在上面拼命的用脚踩,踩到泥土和水完全融为一体,就象揉出来的面团一样,用木头做好模子,把泥土放进去,用手不停的晃,成为方块后,一翻,腾一下,一块泥砖就出来了。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盖房子。</h3><h3><br /></h3><h3> 这活呀,很累!可是当年一群年轻学生,不知什么是累。</h3><h3><br /></h3><h3> 这里的井水。一个年级,几百号学生,洗涤高峰时,井边上挤不上人;等你挤上去了,井里也没水了。</h3><h3><br /></h3><h3> 井水清洌洌的,很浅,水出得很快,一下子井水满了…</h3><h3><br /></h3><h3> 碧儿喜欢这里清清的水,绿绿的山野,和山上的花儿烂漫。</h3><h3><br /></h3><h3> 碧儿卖掉了城市的房子后,就在这工作地儿附近的小区买了一套别墅。自然,又是一番折腾。</h3><h3> </h3><h3> 这房子花费了碧儿特别多的心血。把多年学到的装修特色,点点滴滴的凝聚在这房子里。房子温馨,舒服。房后小园地里种瓜种菜,硕果累累,吃都吃不完......</h3><h3><br /></h3><h3> 只是碧儿家在国外,碧儿一人住这三层楼的别墅太大了。正好一朋友来玩,特别喜欢碧儿这房子。反复考虑后,碧儿又卖给她了。</h3><h3><br /></h3><h3> 碧儿得意的是房子都让朋友看中了!</h3><h3><br /></h3><h3> 其实,碧儿也不是一帆风顺,最终碧儿有一套特别好地段房子,没有看准时机,急着出手,损失了一半的房价。</h3><h3><br /></h3><h3>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农民帕霍姆为了买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不停的走。因为买卖双方约定,走得最远,土地越大。帕霍姆为此不停的走,最后力竭而死。</h3><h3><br /></h3><h3> 这篇小说如此结尾"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锹,在地上挖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h3><h3><br /></h3><h3> 文章深刻而又犀利!</h3><h3><br /></h3><h3> 人的一生最后的结局仅仅是六英尺,甚至于更小,可是人生的折腾,总让你过的够丰富,就如过山车。</h3><h3><br /></h3><h3> 生活中 房子带来的快乐、傍惶、迷茫、抱憾、骄傲,让碧儿明白一个道理:事事不能想要云中漫步,却又害怕跌落如泥;明明是求细水长流,却又抱怨没有烟花四射。</h3><h3><br /></h3><h3> 生活无非是所求亦是所需。才是真正用得着智慧的地方。占尽便宜未必是好事。</h3><h3><br /></h3><h3>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追求的兴趣总是比享用时来的浓烈!</h3><h3><br /></h3><h3> 碧儿最终在折腾房子中丰满了人生。房子的故事最终没有结局。</h3><h3> </h3><h3> 认识碧儿的朋友都说,碧儿还没折腾完呢……</h3><h3><br /></h3> <h3>原创:佳妮</h3><h3>摄影:佳妮</h3><h3>摄影地:加拿大BC省阳光海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