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排左至右:彭宝、顾月华、李秀珍、宋淑珍、李明圃爱人。中排左至右:苗桂芝、唐美玲、曲素玲、王秀英。后排左至右:张忠明、李明圃、马银标、王政耀。老人们每一个人在这里的经历,就像一首首隽永的诗歌,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撒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收获了一颗颗奋斗的果实,留下了一个个浪漫的遐想!</h3> <h3>支援边疆,首先是人的支援,开发新疆、建设新疆需要大量的人,当王震将军在石河子策马扬鞭组建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揭开了新疆屯垦戍边史的崭新一页。</h3> <h3>60年前,5万多名风华正茂的河南青年满怀豪情壮别故乡,从黄河岸边亲人的怀抱,来到了人烟稀少的新疆戈壁滩,开始了人生当中新的一页、揭开了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的崭新一页。</h3> <h3>61年前的6月,5万多名河南支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跨过千山万水来到新疆,用青春和血汗撒播丝路花语,在半个世纪的风雨中一起见证并亲历亘古荒漠变万倾良田。</h3> <h3>据1956年9月11日的《新疆日报》报道,当时有5.5万名河南支边青壮年来到新疆。这批河南支边青壮年占当年全国援疆支边青壮年总数的1/4以上。</h3> <h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史志中记录着1956年7月15日,河南支边农民9400名到达农二师。师相继筹建博古西湖农场、国营尉犁第一农场、乌什塔拉农场予以安置。</h3> <h3>1956年从河南省信阳、南阳、商丘、开封及许昌五个专区所属的各县,调集5.2万青壮年劳动力,约20%是女同志,支援新疆兵团建设,接受了3项任务:建设边疆、开发边疆、保卫边疆。</h3> <h3>1956年,郑州火车站共发出46列输送支援边疆建设者的专列。他们从6月到9月陆续到达新疆,有的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垦区的农场,有的分配到水利建设工地。</h3> <h3>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喜气洋洋,今日今朝,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久别重逢。此时此刻,是老人们阔别多年之后的相见相知。</h3> <h3>在这喜庆的日子,我们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531团3连的战友们欢聚一堂,重温我们难忘的青春岁月,共叙我们深厚的战友情谊,无不让人感慨万千,激情满怀!</h3> <h3>岁月似水,青春如歌。61年前,巴州这块土地,迎来了一批批兵团战友,大家从河南各地,走到了一起,组成了31团这个光荣的集体。</h3> <h3>从此,我们是战友。从此,我们是朋友。我们在一起,朝夕相处,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段日子。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h3> <h3>那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言犹在耳;那一个个年轻靓丽的身影,如影随形,记忆犹新。</h3> <h3>1956年,河南省分两批在28个县中招募45836名青壮年奔赴新疆,掀起了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我们河南一别,转眼之间,61年过去了。虽然此后大家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各自一方,各自谱写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h3> <h3>那时,我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正如诗中所述:“为将瀚海存心海,愿认他乡作故乡。”</h3> <h3>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心底对二师31团都存着一份深深的思念,对昔日的战友更有一种 少有的亲切和关注。</h3> <h3>峥嵘岁月,记忆留痕。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那是一群特别的青年,那是一支特别的队伍。那时,我们年轻纯洁,朝气蓬勃。那时,我们满腔热血,激情满怀。</h3> <h3>我们父母们的这次聚会,是王付勇大哥精心筹划的。感谢王总李总夫妇!感谢所有为此次聚会付出心血的兄弟姐妹们!</h3> <h3>工作以来,我们把父老乡亲的叮咛,变成脚踏实地的行动,把领导的教诲、战友的关爱、朋友的提醒化为激励追求开放思想的动能,才有人生岁月一个又一个成功。</h3> <h3>我们曾经是勇于担当的一代青年,我们是兵团二代,开创了我们一段毕生难忘的人生之旅。</h3> <h3>我们是兵团二代,我们是二师31团河南支边青年的孩子。回首往事,我们共同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想当初,少年幻想青年盼望,我们在激动和喜悦中,拥抱了渴望已久的荣幸,实现了我们的梦想。</h3> <h3>连队操场上,你我摔打;林荫小路上,你我携手上学;人生路上,我们大显身手。父母熠熠闪光的人生历程,也记录着我们长大的青春,这一切是我们永生难忘的回忆。</h3> <h3>我们是兵团二代,父母教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真诚待人,努力工作。 “军垦二代”大都继承了父辈们的沉稳朴实、苦干实干、不屈不挠、拼搏奉献的优良品质。同时又有着开放的胸襟、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豪迈的气概。我们成长在动荡的年代,发展于社会转型期,几乎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们在成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早已过时,但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潮流给予他们重重砥砺和丰富的阅历,使他们无可替代的成为时代中坚。</h3> <h3>王秀英老妈妈回想起那一段难忘的岁月,苦中作乐,却也激情燃烧,至今仍然让她心潮澎湃。</h3> <h3>61年前,他们带着使命从河南来到新疆,将一片沙漠荒原用一生的青春建设塔里木沿岸,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库尔勒是他们的家,里面的艰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h3> <h3>我们在二师31团结下的深情厚谊犹如一杯陈年的美酒,醇厚香浓,余味无穷!</h3> <h3>我们“军垦二代”身体里流淌着新疆人的血液,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忘不了自己是新疆人,我们“军垦二代”继承了前辈的基因,新疆的那份情结伴随我们“军垦二代”终身!</h3> <h3>我们为自己是“军垦二代”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父辈流汗、流血、牺牲为新疆建设建立起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我们骄傲,我们是军垦二代。</h3> <h3>我们回忆起童年时代背柴禾、中学时代挖排碱渠和刚参加工作在大田劳作的情景来……如今我们都四、五十岁了,很多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但一颗“军垦二代”的心仍然是炽热的,我们身上留有太多新疆艰苦创业的烙印,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只要谈起新疆,谈起过去就有说不完的话和故事……</h3> <h3>父母把我们生在新疆,养在新疆,我们就像戈壁滩上的红柳、沙枣和白杨,遍布新疆各个地方发芽、生根、成长,新疆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热爱新疆、建设新疆,我们与父辈一样为新疆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我们“军垦二代”无怨无悔,我们“军垦二代”无愧于新疆这片土地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军垦二代”无论走到哪儿,灵魂永远与新疆连在一起!</h3> <h3>“军垦二代”,指父辈均来自内地老家,五、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初期在新疆出生,长大后在新疆工作的土生土长的第二代人。“军垦二代”出生在贫穷落后、民生艰辛的年代,不可避免的遭受了饥饿、困苦的侵袭,他们失过学、挨过晒、受过冻;他们吃过苦、出过力、流过汗,物质的匮乏和文化的缺失使他们饱经磨难,但他们却如同大漠戈壁上随处可见的胡杨和红柳,顽强地抗击着雨雪风霜,一天天茁壮成长。</h3> <h3>回望儿时,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怎难忘,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凝结了你我情深意厚的发小之情。</h3> <h3>我们“军垦二代”大都继承了父辈们报效国家、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他们无论是当公务员、机关干部也好,无论是当工人、农民也好,还是当兵、干个体也好,都能恪尽职守、脚踏实地、遵章守纪、崇德向善。我们继承了父辈们既有的优秀品格,我们真诚、勤劳,我们尊老爱幼。</h3> <h3>当时的新疆建设兵团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新疆有三怪:下雨当礼拜,粗粮吃细粮卖,大姑娘不对外。意思就是,支边人员的工作很辛苦,只有下雨的时候才有机会休息;而生产出来的细粮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只能卖出去;大姑娘不对外,是因为当地的男女比例极不均衡,男人找媳妇难。</h3> <h3>60多年来,第一代河南支边青年和后代是一种什么生活状态呢?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办厂兴业、回报家乡,兵团已经是他们的家乡了,他们热爱这里。</h3> <h3>不同年代,兵团河南人在祖国边境一线戍边的故事。每一个生活在兵团的河南人固守脚下热土,以不同的方式奉献兵团事业。</h3> <h3>如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把新疆、把新疆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一如既往地在父辈、祖辈创造奇迹的地方工作生活着。</h3> <h3>兵团屯垦戍边的人们奉献有多大?他们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h3> <h3>“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当年,中原大地一群热血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满怀激情和梦想,义无返顾地踏上向西的漫漫长路,奔赴新疆,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大西北。</h3> <h3>61年过去了,荒漠变成了绿洲,戈壁变成了城市,青丝也变成了白发。如今,灿烂的中原文化已经被镌刻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史也记下了河南支边青年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上,用青春谱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h3> <h3>住苇屋、住地窝子,在不见人烟的荒原上,冒着大漠的罡风、漫天的黄沙,冬日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河南支青们拿起了坎土曼,抬起了筐子,开始了“农场基本建设”:烧荒、平地;排水、修渠;打苇草,治碱地;修路、盖房、建水库……</h3> <h3>如今,我们问老人们:你们觉得苦吗?他们说:不苦!我们再问:你们后悔吗?他们说:不后悔!因为他们的无怨无悔,成就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谢谢父母亲,我们为你们感到自豪!</h3> <h3>61年,青春的汗水播撒在荒漠戈壁。他们学会了生产,他们收获了爱情,他们像红柳一样在戈壁扎下了根。繁忙的劳动没有磨去青春的光芒,集体的生活里留下了无数欢歌笑语。今天,我们这些军垦二代,向你们致敬!敬酒!</h3> <h3>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浓浓的回忆!在聚会上,回首曾经的峥嵘岁月,当年的支青们激情燃烧,个个眼含泪水!</h3> <h3>第一代河南支边青年告别家乡,来到新疆兵团,在艰苦而简陋的环境中,不畏艰难,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坚毅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了变沙漠为绿洲,变戈壁为新城的奇迹。</h3> <h3>豫剧成了第一代河南支边青年在思念家乡时的最好精神寄托,随之而来的是河南话在兵团的普及和影响力。如今,“梨园春”是当年河南支边青年最喜爱的栏目。</h3> <h3>刚进疆时,河南支边青年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环境的艰苦,还并不是最苦的,远离父母和亲人,思乡之苦也只有他们体会最深。遥远的距离,十几天的路程,使很多人在父母离世时也没能看上最后一眼。</h3> <h3>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他们是踏实能干的一代人。</h3> <h3>也许,河南支边青年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积沙成丘,每一个河南人在漫长的支边岁月中,点点滴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沙漠终成良田。</h3> <h3>曾有人这样评价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你们就算什么都不做,只要是在这里住下来,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新疆建设兵团,肩负着保卫国家领土的重任。</h3> <h3>与后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不同,屯垦戍边的河南青年把家安在了大西北,绝大多数留在了新疆。</h3> <h3>现在的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带,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地方,库尔勒、阿克苏是大绿、大美的戈壁明珠,而这一切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密不可分,河南支边青年更是功不可没。</h3> <h3>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生活悠然而简单。</h3> <h3>支边的老人们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和自豪。在支边61周年之际,他们用家乡话聊着家常,谈论着儿孙,感受着夕阳下美好的生活。</h3> <h3>1956年6月,年仅16岁的妈妈,响应国家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号召,从河南驻马店奔赴新疆建设兵团,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焉耆种马场。</h3> <h3>今年77岁的宋淑珍是我的妈妈,河南驻马店市人,中医世家出生。她说当时最想家的时候,看到天上飞了一只鸟,都幻想着自己变成鸟儿飞回河南……</h3> <h3>老人们述说着过去的生活,他们说:来了60多年了,就想把新疆建设好,河南支青和边疆人民一起把沙漠建设成为一个美丽的地方,青春无悔,此生无怨!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自己!一切都是值得的!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兵团、保卫祖国,我此生无悔!</h3> <h3>《朝阳沟》,《卷席筒》,《穆桂英挂帅》……在新疆也可以听到咱河南支边青年所唱的正宗的河南豫剧。这些支边青年的二代、三代都在传唱着豫剧经典。和豫剧一样,河南话也成为了当地的标准普通话。</h3> <h3>60多年来,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沙漠周边、戈壁深处、边境沿线,河南支青用坚守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生命赞歌,从青春到暮年,从青丝到白发,从曾经的孤身一身到如今子孙三代、四代都在边疆扎根、驻守,他们用一片热血和忠诚诠释了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h3> <h3>1956年 仅信阳专区5000名,商丘专区3000名,开封专区4000名,许昌专区7000名,河南南阳地区7个县的支边青壮年4950名(其中女性1004名)驻马店地区汝南、遂平两县就有800多名自愿报名青壮年;仅镇平县1080多名;巩县973人,上蔡、汝南两县,兄弟、夫妇、恋爱对象争往的有1048起,父母送儿女的还有30起……;河南青年很快就决定响应号召,应征进疆;历尽千难万苦,终于来到了支边前沿,分批到达农一师(阿克苏地区)、农二师(库尔勒地区);美丽的天山南北,成为这些河南青年的新家。</h3> <h3>茫茫的戈壁上深刻着他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生命与灵魂,祖国的边疆,因他们而如此精彩!</h3> <h3>身为支边军垦的第二代他们称说,如今兵团的“二代”,传承着这种兵团精神,这些当年的支边青年,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他们是新疆大地上,最可爱的人。</h3> <h3>兵团的团场大多土地贫瘠、条件艰苦。一代代支边的军垦战士和河南人,以独有的品质和情操,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河南人对兵团精神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很多团场,普通话就是河南话,兵团还有专业的豫剧团。</h3> <h3>河南支青是一个勇于克服困难,敢打硬仗的群体。灿烂的中原文化,已经镌刻在了边疆的土地上;浩瀚的戈壁沙漠无法阻挡这些河南支青艰难而又勇敢的跋涉,他们每人身上都书写着“创业”二字。</h3> <h3>历史不会忘记河南人,没有包括河南支边青年在内的广大军垦战士的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奉献,就没有现在的每一个兵团城市。</h3> <h3>叔叔阿姨们,你们不仅是中原文明的传播者,更是边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实践者。</h3> <h3>时光如梭,60多年过去了,支边青年们有的已经老去,有的依然发挥着余热,有的则让子女像父辈一样在边疆扎根,传承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军垦精神。新疆,已经成为河南支边青年们的第二故乡。</h3> <h3>石河子、奎屯、阿克苏、库尔勒,南北疆的一座座城市里,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个个团场里,河南这些老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大多留在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h3> <h3>老人们难忘,当年是如何开进南疆的茫茫戈壁荒漠,用双手搭起四面透风的棚子、挖出阴暗潮湿的地窝子;老人们难忘,当年是如何喝着盐碱水、吃着熟麦粒,开荒造田、修路栽树;老人们难忘,当年是如何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并且毫无怨言,不遗余力,鞠躬尽瘁。</h3> <h3>60年后,青丝变白发,当年的小伙已变成古稀老人,然而,豪情依旧,回想起6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老人们难抑内心激动,他们准备以后每年都聚首,共同纪念、庆祝支边壮举和60多年的辉煌。</h3> <h3>老人们难忘,当年是如何开进北疆的茫茫戈壁,用双手搭起四面透风的棚子、挖出阴暗潮湿的地窝子;老人们难忘,当年是如何喝着盐碱水、吃着熟麦粒,开荒造田、修路栽树;老人们难忘,当年是如何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并且毫无怨言,不遗余力,鞠躬尽瘁。<br></h3><div><br></div> <h3>时光如梭,61年过去了,支边青年们有的已经老去,有的依然发挥着余热,有的则让子女像父辈一样在边疆扎根,传承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军垦精神。<br></h3> <h3>60年前,你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繁华的中原大地奔赴祖国的西部边疆,投身于屯垦戍边伟业。你们坚守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沙漠周边、戈壁深处、边境沿线,同兵团广大军垦战士一起,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兵团事业的美好前景,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你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戈壁成为绿洲、使荒漠变成良田,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军垦之歌。</h3> <h3>谈及当年支边青年带来的变化,除了繁荣与发展,他们更是奠定和折射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是‘兵团精神’。</h3> <h3>他们的经历吸引着我们,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我们。</h3> <h3>近60年过去了,荒漠变成了绿洲,戈壁变成了城镇,青丝变成了白发。</h3> <h3>河南话是当地通用话,街头、广场、饭店、农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纯正的河南话。许多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说河南话。</h3> <h3>如今,满头华发的河南垦荒队员依然会唱《河南青年垦荒队之歌》:“我们是志愿的垦荒队员,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把荒野变成良田。宽广的大地,向我们呼唤,用我们热情的劳动,创造社会主义的明天……”</h3> <h3>河南人有着厚道、淳朴、踏实、能干的品格,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荒大军中,刚刚踏入新疆,加入兵团垦荒大军队伍的河南支边青年,和老军垦战士一道,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h3> <h3>灿烂的中原文化已经被镌刻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在新疆、河南之间传递着骨肉深情,他们谱写了一部屯垦戍边的伟大史诗。</h3> <h3>父母们的新婚。</h3> <h3>我们的童年之地窝子。</h3> <h3>我们的童年之托儿所。</h3> <h3>我们的童年之上学归来。</h3> <h3>我们的童年之打陀螺。</h3> <h3>我们的童年之义务劳动。</h3> <h3>我们的童年之猴皮筋。</h3> <h3>我们的童年之跳大绳。</h3> <h3>我们的童年之红小兵。</h3> <h3>我们的童年之滚铁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