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夜生活的变迁

陈德基

<h3><br></h3><div> 工作之余,无非休闲,最能体现休闲方式的是夜生活。所谓夜生活,就是从下班后开始,到入睡前结束这段时间内的生活方式。我将各时期广州的夜生活方式罗列一下,博各位会心一笑。</div> <h3><br></h3><div> 能有记忆的夜生活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div><div> 七十年代初期,物质极度贫乏,晚饭的菜式能回忆得起的只有过年的那碟鸡,平时的饭菜只供充饥,不说也罢。饭后,大人们纷纷不约而同地搬张椅子,坐到家门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家常。家门口的马路很空旷,根本没有车,我们这些小孩们就在上面嬉戏、打闹。这样一直到睡觉时间,也就是八、九点吧。炎热的夏夜,人们干脆就在家门口的人行路上打地铺。家家如此,见惯不怪。每晚到八点,“倒屎啊”的吆喝声中,粪车过处,夜香漫天。现在想起,还有温馨之感。</div> <h3>  七十年代后期,有电视了。饭菜内容还是想不起来,想起来的就是当时最大的娱乐节目——香港、日本和美国的电视连续剧。有电视的家庭门口,肯定都围着一群人。《霍元甲》、《血疑》、《姿三四郎》、《排球女将》、《加里森敢死队》等连续剧的主题歌,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唱遍大江南北。这时候的夜生活是单一的和以家庭为中心的。</h3> <h3>  真正外向式的夜生活开始在1980年代,以大型百货商店开设夜间营业为标志。一时间,南方大厦、广州百货等大型商场游人如鲫;人民路、上下九、高第街人流比肩接踵。每天到这个时候,广州聚集了整个珠三角的游人。</h3><div> 消费型的夜生活出现于八十年代中期,主要的娱乐方式是“音乐茶座”。这些音乐茶座大都位于长堤一带,有名的有“人人”、“大公”、旧爱群旋转餐厅等,都是人们饭后休闲的去处。花个一、二十元,也就是喝点东西听听歌而已。到了九十年代初,很多大的酒楼干脆都搭个舞台,吃饭娱乐直落。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把酒言欢,热闹得很。各大酒家为了吸引客人,在菜式上下足功夫,“海、陆、空”材料齐备,吃法层出不穷。“食在广州”的美誉从此开始。</div> <h3>  这段时期,是广州引领全国潮流的时期。很多著名的歌手和音乐人,都是出自广州,走向全国,也带去了夜生活这种方式;绝大部分的服装、电器和舶来品都源于广州;很多自由化的思想和刊物也是从广州流出,如著名的南方报系,是中国思想自由化的代表。</h3><div> 九十年代后期,人们觉得音乐与娱乐不能混淆,听音乐喜欢在家里,听演唱会要去剧场,所以音乐茶座逐渐式微。</div><div> 2000年前后,广州的夜生活以多元化的方式发展。我们这代人刚好进入事业成熟期。晚饭后,都有“第二场”的节目。喜欢自我表现的,可以去“卡拉OK”。要发泄过盛精力的,Disco Club是个好去处。想聊天的,去酒吧。三、五知己见面,既年轻又多金。喝什么酒,喝多少,随意!真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色情行业也是在这个时期悄悄地进入了广州的夜生活的(此处省略五百字)。[偷笑]</div> <h3>  近十年来,广州的夜生活方式基本没什么变化,唯一变的是人。我们正在悄悄地变老,夜生活方式的爱好,也从喧嚣到安静,从多元到唯一。慢慢地,也将从外向型向家庭式的回归。</h3> <h3>你们看看,这个东西,行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