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行

作者:一曲歌来一片情

<h3></h3><h5></h5><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绍兴,曾经从鲁迅先生的作品里读到过,从成语典故中看到过,从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听到过,就是没有实地踏访过。<br> 今年的初秋,我有幸踏上了杭州湾南岸的这片古越尘地。<br>  这座由青山、河溪和古桥拼搭起的古城,颇具江南水乡特色。铺着鹅卵石的小巷,粉墙细瓦的老宅,青石古桥下清澈澈的溪水,两岸摇曳的垂柳,就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软软的吴语随着浅秋的柔风,轻轻飘过,又似幽巷里传来的古琴声。<br>  据史料记载,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了。 <br>  绍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诞生地。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绍兴是越国的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国东都、南宋临时首都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两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r>  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如同一条古老的溪河,在悠悠岁月中层层积淀着厚重,散发出特有的墨香味道。<br> <br>  袁庆华,绍兴市委党校的老师,今年59岁,头发虽有些稀疏,但是面膛白皙,一看就是喝绍兴水长大的读书人。这位讲哲学的先生,介绍起绍兴的人文来,如数家珍。<br>  “绍兴是古越首都,就绍兴人而言,流芳千古,闻名世界的就有古代的大禹、勾践、西施、贺知章、王羲之 、陆游、唐宛等人,近代的有革命先驱秋谨,文化泰斗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等人,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也曾在这里生活过。”<br>  袁庆华激昂的讲解突然停顿了一下,说了句:“大汉奸汪精卫也是绍兴人。”<br>  一般情况下,向外地友人介绍本土历史,大都讲些沉香和鲜花,主动说出毒株和糟泊的不多见,我不由得对袁老师严谨、唯实的学风肃然起敬。其实,大泽龙蛇,在历史进程的大势中,这些在大泽里挣扎奋进的绍兴人,等待他们的命运或成龙上天,或成蛇钻草。凡顺大势而为,则流芳干古,为后人敬仰。若逆天行走,则遗臭万年,被后人唾弃。</h3></h3><h3></h3> <h3>  不<font color="#010101">觉</font>间,我们来到一条座落着一排老宅深院,清末风格的老街上。</h3><h3> 袁老师介绍说,这条街叫鲁迅故里步行街,鲁迅先生的故居就在这条老街上。</h3><h3> 街的南侧是一条不宽的小河,河岸用青石垒砌,几艘盖着乌蓬的扁舟在碧水上穿梭,船儿窄窄的,至多容得下五、六个人。几座拱形的石桥贯通两岸。<br></h3><h3> “那条河叫张马河,儿时的鲁迅经常在河边玩耍。”袁老师告诉我。<br></h3><h3> 关于这位留着高平顶头,蓄着整齐胡须的“孺子牛”先生,我在中学时就知道了,他的作品也拜读过不少,有些段落至今能背诵得出。<br></h3><h3> 先生本姓周,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月刊上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文中讽刺了中国封建礼教和国人的陋俗,后来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br> 由于先生用“鲁迅”署名的文章影响极为广泛,久而久之,人们就用这个笔名称谓先生了。<br> </h3><h3> 看了下路口的导游图,我觉得这条街上有三个重点区域值得一看。一是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核心区,二是清末民初绍兴市井生活风情和鲁迅作品人物场景展示区,三是鲁迅文化研究展示区。</h3> <h3>  青石街道的北侧第一个大庭院,就是鲁迅先生的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封建士大夫住宅。</h3><h3> 隔着新修缮的鲁迅纪念馆,就是鲁迅故居新台门。它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先生的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侧。<br></h3><h3> 若大的故居中还有一处水榭庭院,搭着一个小小的戏台子。袁老师说,这里每天会有小段的越剧折子戏表演,比如《桑园访妻》、《蝴蝶梦》等。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中有过这方面的描述,此文中心理描写尤为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得真切动人。<br> 这座深宅大院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代生活、学 习和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先生诞生在这里,他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故乡度过的,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br> 袁老师指着深深的庭院说:“周家败落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是先生家的主要建筑保存尚好,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仍是当年的原物。”<br> </h3><h3><h3> 步出鲁迅故居,后面有一道圆形的院门,一条小径的两边长着一些蔬菜,这里应该就是先生作品中提到的百草园。这个园子占地约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子,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h3> 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知道这个菜园子是先生童年时代的乐园,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的趣事,在先生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br> 看着园子里的景物,我不由得想起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里的人物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h3> <h3>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当年学习的地方,在先生祖居的街对面,张马河的南岸,这里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 这座老宅为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这里坐馆教书有60年之久。鲁迅先生当年就是他的学生。</h3><h3> 对照当年的照片,三味书屋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面貌。堂庭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书法家梁同书所题。<br><h3> 鲁迅先生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那张硬木书桌是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原物。<br> 袁老师指着里面的那张桌子说,有一次鲁迅因给生病的父亲抓药迟到了,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因为不能近前拍照,工作人员就在外侧的八仙桌上摆放一块“早”字的拓印图,供游人观瞻。<br> 寿镜吾老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少年的鲁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对这位恩师十分敬重,称老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br> 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游园,原来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现在被后人增添了一些草木,一条青石板小径掩映在绿茵间。<br>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写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境地,先生重笔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又没有把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维妙维俏,逼真动人。</h3></h3> <h3>  鲁迅先生笔下的风情园,在鲁迅纪念馆的西北侧。这里有一朱姓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它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朱家台门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依次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几个主题陈列馆。<br>  听工作人员讲,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就是后来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子孙。<br>  </h3><h3></h3><h3> 著名的咸亨酒店在鲁迅路上,临街朝南。酒店东侧竖立着一座四柱塔形照牌。塔顶有瓦有檐,檐下悬挂一个大大的“酒”字幌子。塔的四柱似竹,塔体中空,黑底金字的“咸亨酒店”四个字十分醒目。店内摆设的格局,从柜台到桌凳,悉如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所述。</h3>  袁老师笑盈盈地告诉我,咸亨酒店的老黄酒十分地道,“过酒坯”(下酒菜)的味道也很正宗。倘若闲暇之时,来此处自斟小酌,或约上几位好友,在此沽酒闲聊,倒也悠闲自在。<br>  坐在酒幌下的长条凳上,细嚼略带咸味的茴香豆,恍惚间,一个身穿破旧长褂,拖着长辫子穷书生的身影坐在门槛上,他伸着骨瘦如柴的手臂,满是污泥的手掌捧着四枚铜板,有气无力地说着:“温一碗酒……”<br>  我想,鲁迅先生写的这位孔乙己,应该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比如他到酒店喝酒也很顾忌拖欠酒钱,还十分认真地教别人“茴”字的几种写法,有时还给孩子们分几粒茴香豆。<br>  但是他不能面对现实,而且鄙视劳动,思想也极度迂腐,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甚至偷了丁举人家的书还斯文地辨白:文人窃书不算偷……这些都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br>  以喜写悲,更添悲色。《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笑”纵贯了《孔乙己》全文。先生把它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胶合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这位酸腐的穷书生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已贯入人们的脑髓,留下的印象是既可怜又好笑,而且哭不出泪,笑不出声,内心里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深感痛惜! <h3>  在周家新老两个台门之间,是鲁迅纪念馆,它始建于1973年。馆内三层,以大量的图片史料,全景式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一生,每个小节都摘录了先生的一些名句。我注意到,有好些人用手机拍摄这些文字精华。</h3><h3> 据袁老师介绍,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原来与环境风格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经过几年的保护建设和修缮,鲁迅故里已初具规模,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而且整个故里区域范围内的一般传统民居建筑,大都修旧如旧,保持清末时期的风格。</h3> <h3>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先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多篇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h3><div> 这位从绍兴老街上走出来的文化巨匠,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等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div><h3> 漫步在这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目录着鲁迅先生的遗存,感受着先生当年生活情境,再细细回读先生的作品,品味先生笔下风物,那原汁原味的感觉不可言表,激荡心怀。</h3><h3> 鲁迅故里,不虚此行。</h3> <h3>(2017年8月30日晚,于绍兴若耶溪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