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琐憶

明方

<h3>儿时的我,家住黑山脚下腰子口新街。</h3><div><br></div><div>腰子口,古属黔州夜郎国(桐梓县)境内,连接川黔贸易、人员往来的必经驿站。也是兵家相戎,亦攻或守的边关隘口。腰子口,亦叫腰子街,沿山而建,长约半里,一条青石板路,起于龙井坎(龙洞,一股清泉自里外流,终年不断),沿坡而下,两边房屋鱗次,木房青瓦,錯落有致。钱庄客栈,杂货饭荘一应倶全。街下面,山脚边,一条小河沿山脚低洼处蜿行,至街尽处,一座石栱桥连接对街,名曰新街,便是我儿时居住的地方。</div><div><br></div><div>50年代初,大约54年,因我外公独居新街。外公育有两女,我母亲是长女,时携七哥和我居住成都。外公次女,我姨妈姨父一家解放前夕随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搬迁举家前往台湾,自此音信杳无。我父亲彼时在南京公职在身,为照顾年迈外公。母亲孤身一人携两个幼子(七哥8岁,我4岁)并全部家什,自成都辗转来渝,至新街定居。</div><div><br></div><div>外公谢绍清。外公的身世使我想起电影(活着)葛优饰演的角色,曾外公一手好厨艺,凭朴实勤奋,在老家南川南平鎮,挣了不少家产,据当地人说南平正街一半的房屋都是他的,外公是长子,继承家产后不思进取,虽也有一手好厨艺,却染上吸食鸦片恶习,解放前几年就把家产挥霍殆尽,移居腰子口,靠做小生意为生。坏亊变好事,解放初评成份,为城市贫民,并分得新街123号偏房一间,薄田亩二。我们来后,即住于此。</div><div><br></div><div>住房门外,正对黑山,每天开门推窗,远处群峰起伏,山峦迭嶂,或波涛凶湧、或碧空如洗。目光所及最高处,称为猫崖,以为就是黑山最高峰,现在方知,此处乃天籁谷朝山下方向附近一处山峰,从山上往下面看,遇天气晴朗,整个万盛一覧无余。因此山观景乃绝佳位置,今年上山行经此地,发现已打造成一个旅遊景点,山间栈道环行,盘旋拾阶,登至峰顶,其间楼台亭阁,星星点点,遊人驻足,美不胜收!</div> <h3>此处即儿时每天都能远眺的猫崖。</h3> <h3>真正认识黑山,是十三岁以后的事了。</h3><h3><br></h3><h3>六三年,小学毕业。以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未考取初中。在那个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为什么沒考取,个中原因,你懂的。</h3><h3><br></h3><h3>虽未考取初中,要说知识的索取,到并不缺乏。早在五八年父亲从南京被干部下放到南桐,第二年即带上历史反革命㡌子,光荣列入四类份子被管制行列,但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是相当严格的。一是同龄孩子的爱好,诸如打钢珠、滾铁环、叠烟盒、铲螺蛇、……等等,我和七哥一概无缘。主要是怕和其他孩子接触,难免发生纠纷,大人不好调处,且浪费时光。二是学习,那是抓得相当的紧。小小年纪,便为我和七哥订阅了中国少年先鋒报等报纸、少儿杂志,其实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家里订阅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每天半夜三时,便被强迫起床,煤油灯下(那时尙无电灯),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先是朗读,课本、报纸。三遍过后,便要求背诵,桌子紧邻床边,父亲斜躺在床上,眯着双眼,似睡非睡,头不时随着我的朗读声,摇晃几下。一根长烟竿拿在手上,稍有差错,立马烟竿伺候。</h3><h3><br></h3><h3>也正因此,从小便培养了强记的习惯,以致多年后自考,所谓考六科過六科、考五科过五科,个中秘窍,全在于此……话题扯远了。</h3><h3><br></h3><h3>阅读中外名著,也是我小小年纪的必修课。且不说国内的四大经典名著,其它如唐诗三百首、随园诗话、人间词话、儒林外史、鏡花缘、官场现形记……等等;国外则更多了,我最有印象的,是九岁时读的保加利亚一作家的长篇小说:烟草。其它如沙俄时代的普希金诗集、契柯夫中短篇小说集、果戈里的死魂灵,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最感震撼的,还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烈列娜、复活。最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个老人在功成名就、家境富裕且年迈体衰时,居然弃家出走,在寒冷的冬天、大雪纷,孤身一人,冻死在一个偏僻、寂靜的火车小站。长大了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贵族精神。苏联时期的就更多了,阿.托尓斯泰、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的,等等。其它国家的如巴尔扎克、福楼拜、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客观说,我最崇拜的作家是雨果,他善于在宏大的,如史诗般的历史场面中,剖析人物的心灵和人性的善与恶。悲惨世界、九三年、巴黎圣母院,莫不如此。其中,悲</h3><h3>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憾。</h3><div><br></div><h3>以上这些,还包括其它很多书籍的来源,除部分是家庭藏书外,主要得益于住家附近约两公里的南桐矿务局职工图书馆。凭借书证,免费借阅。</h3><h3><br></h3><div>老来睱思,发现一个可悲的文学现象,为何沙俄时代到苏联和中国的民国时期到新中国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之路何其相似。俄罗斯的沙俄时代,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学艺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个高峰,群星㶷灿、大师云集,作家就不说了,其他如列维坦、希施金、列宾,柴可夫斯基,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家。而苏联时期则乏善可陈,功勋艺术家不少,包括髙尔基,但都只是在革命文学旗帜下的御用工具。中国则更典型,民国时期同样是大师云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吴宓、刘文典、胡适、蔡元培,梁潄凕、也包括属于民国时代的鲁、郭、巴、茅,老舍、曹禺。一到了新中国,这些人统统不在了,虽然有些人还活着,但也仅仅是活着而已。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早把文人标榜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打趴在地,取而代之的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实质就是为领䄂服务。</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失学之后,自学之余,开始了我的踏入社会之旅。时值七哥六三年高考失利,也和其他社青一起,大石板(魚田堡煤矿新风井所在地)担煤炭、温塘采石场打石子、老龙洞扛排花(煤矿井下用的木料)、黑山伐木场搬木料。最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扛木料的收入:四元钱,用这笔钱买了一把雕龙二胡。</div><h3><br></h3><h3>六四年,七哥下乡。先是大垭公社前进大队,后集中在黑山羊呵坪。油盐柴米(柴是就地取材)均要下山采购,一般是几个知青同行,我家必是憩息之地,稍作休整,知青人手一袋,油盐米菜,重约数十斤,扛在肩上,踩着沉甸甸的脚步,踏上归程。闲着无事,我时常站在窗前,目送这一排背影,沿着腰子口,白果树,朝著黑山方向,身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h3><h3><br></h3><h3>待到有一次,经家人同意,我也和七哥等几个知青一起,踏上去羊呵坪的行程。白果树、农民桥、魚子崗、万家山、马家垭口、景星台、八角庙、新场、猴石矸,直至羊呵坪。这才发现,原先认为的黑山最高峰……猫崖,早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了。</h3><h3><br></h3><div>其后,多次去黑山,包括鯉魚河(现在叫黑山谷,其实,黑山谷只是鯉魚河的一段,鯉魚河包括上猪喉、中猪喉、下猪喉。黑山谷只是上猪喉至中猪喉这一段,下猪喉更险峻,尚未开发),江流坝水库(现在叫黑山谷南门),八角庙。其中有一次,印象特别深,文革中,三个中学生,包括我,从八角庙上猪喉段下到谷底,以为有鯉魚,水深透明,冰凉沏骨,水中有些小魚游淌,透明状,根本无法打捞。无奈返回,上到谷顶,已是晚色,无法下山,有一支手电筒,东穿西走,来到新场,一条不足百米的小街,零星几处房屋,商店,旅舍,属景星供銷社。住下。木板楼上,一堆包谷杆,再无其它被絮。。钻进去,合衣而睡。经营旅舍老者,矮矮的,小平头,气宇喧朗,声音洪亮,谈吐不俗,不像当地村民。摆谈中,始知乃南桐川剧团乐队板鼓师,可能有历史问题,文革前下放至此。</div> <h3>黑山的公路,始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h3><h3><br></h3><h3>当时,据传是国家在黑山发现了可用于航天技术的铝土矿藏,修路时,还动用了主城几区待分配的超龄生参战。历时一年多,手挖肩扛、开山放炮,终于挖出一条毛胚路,在猴石矸,硬是在悬崖陡壁中凿出一条路来。其间,多次发生不同区县之间的超龄生因琐事纠纷持械群斗事件,惊动当地公安,强行平息。</h3> <h3>几十载后,黑山已打造成全国5A级旅遊风景度假区,风光秀丽,风景迷人,清静凉爽的市民避暑度假好去处。其范围也扩大至老黑山、八角庙、黑山谷南门、百花村、南天门。昔日贫穷的山村,因旅遊开发的带动,实现了华丽的蝶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