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b>第四章、“酒气方刚”的少年与青年</b></h3><h3> 既然酒头是接待客人才出场的,逆向思考,我去做人客不就有酒头喝?想到心里都高兴,聪明的我,在每年的正月初二、初四那两天,都会争着去串亲戚,五姐弟我最小,所以每次都会让着我去。特别是去我母舅家,我有两个舅,虽然就在和村,相距很近,按农村规矩一样要吃点心又要正餐的,走路又不远,又不用去放牛,还能吃喝好几次,何乐而不为?因此从小就与表兄妹友国、友琼、祝英台干上杯,终于品到了酒头。也喝出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酒逢知已千杯少”的豪迈。</h3> <h3></h3> <h3></h3><h3> 读高中时,老同学杨冠标曾请我去百候他家喝过黄酒,真正感受到黄酒那自然的颜色,和谐的香气,适宜的纯净感,愉悦的余味。才知道大家族做出来的酒就是不一样,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与他们谈起二水、酒浑、酒子尾一事,好像我是外星人似的,个个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才悟到自己是井底之蛙,和村太落后了,真穷!从此,我明白:要喝好酒就要离开山区,到大城市去!因此端正了人生观,胜利不会自己走来,我必须走向胜利,向和村楷模群主山哥,永和哥靠拢,才能走出和村,冲出大埔。正如李嘉诚说过:“人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h3> <h3></h3> <h3> 那个年代为什么大人同意小孩喝酒?还是拿碗喝!并且认为会喝酒的将来才有出息。难怪以前和村不怎么出大学生,有大学生也是像群主山哥一样不喝酒的,还是山哥会喝酒而是元公英明不给喝呢?时间长了,会喝的也变成不会喝。正如鲁迅说的世上并没有路,其实是人走多了,才变成路。</h3> <h3> 大学毕业因前世积德不够被安排在南海的一小孤岛上当教师,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孤舟,那是南海的西伯利亚,远离城市,荒凉偏僻,学校的位置很像梅溪的竹子墩,周边没有居民,傍晚学生放学后四周寂静,又没有其他娱乐设施,无聊极了。我们三个新教师急中生智,想出绝招,把上课时调皮捣蛋的学生留堂,每晚陪我们打篮球以示惩罚,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些捣蛋鬼后来都考上了好学校。这是后话,打完球去饭堂打饭吃,每餐都是四毛钱的青瓜炒肉,以前双溪中学三年研菜都吃不腻,并且吃上了瘾,还把研菜饭列入平时生活打斗八不可缺的项目,可就在西岸的那段时间,把青瓜吃怕了,至今我都不吃青瓜!听到都反胃,那怎么办?把三份菜倒进盆里,带上米饭,拿去附近的茶楼再放油炒一下味道马上鲜活了,又点多一个菜,每人再来一大杯四两的高明土酒,茶楼里的酒一埕埕的,就像以前可以去和村合作社老肖伯处打酒一样,一斤一块钱,天天茶楼呀,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多幸福!</h3> <h3></h3> <h3> 当然,当时每月的伙食费已经占去工资的三分之一,民以食为天,生命在于伙食呀,用美食填满肠胃,用美酒熨平灵魂。那时候喝酒不是应酬,没有压力,一个晚上就一大杯,慢慢品,反正有时间。当地农民每天有饮早茶的习惯,不是品茶,是喝酒!一盅二件,茶楼早上是很热闹的,反而晚上有点冷静,因此茶楼老板虾叔也乐得跟我们一起聊天,这正中下怀,发扬了群主山哥教导我们的讲滂古快乐人生的精神,笑得虾叔以及服务员肚疼,虾叔面冷心热,烧得一手好菜,懂人情世故,食客来来去去,洞见悲欢离合,冷暖人生,为鼓励我们多来喝酒,每次一斤二两的酒只收一块钱,青瓜瘦肉再加工不收费,菜钱也打八折,老板开心,我们更开心,日子越容易打发。我们成为茶楼的常客,偶尔出差第二天去时服务员都会问“昨天没见着你?”有时上班感到郁闷,想到晚上有酒喝,精神都为之一振,马上产生无限的动力!心有理想春暖花开,态度决定人生的厚度,心态决定幸福的指数。</h3> <h3> 说实在的,喝酒几十年只有这段时间才把酒品出香味,有酒瘾,乃至结婚了仍不舍那快乐的单身汉生活。酒,帮我度过了那孤独艰难的生活!正如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真是喝出了温情,喝出了精神,喝出了希望!</h3> <h3><b>第五章【且敬往事一杯酒】即将推出,尽请期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