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挣扎”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竭力支撑或摆脱扎。四川话为“板命”。用挣扎来比喻当下的川剧是再贴切不过了。</h3><div>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融汇了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天下第一戏”。</div><div> 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遗产名录,即将消失。</div><div> 我以为川剧其实只是中国地方戏曲消亡前的缩影。查了一下资料,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div><div> 上世纪末,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缺乏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县一级川剧团大多被撤销、合并或名存实亡;同时从经营角度而言,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剧团产品推广不利;就顾客而言,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选择和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就造成了一种极具潜在威胁的局面,川剧同基层民众的联系日渐稀疏,基本客户群停留在部分老龄人层面……</div><div> 川剧是一种生长和发展于民间的草根艺术。如果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就会像明末清初的昆曲一样,逐步丧失发展的活力而走上衰落的道路。</div><div> 所幸的,各种各样的民营剧团如黄仕军的三台龙树青年川剧团等,更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填补了一些剧团撤销或转轨后留下的空白。</div><div> 今天我记录的就是三台龙树青年剧团在鲁班镇菜林寺里的一场演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只能住着简陋的房子,四处帮别人打工“讨口”过日子,往日的风光与今天的没落形成了巨大反差。</div><div> </div> <h3>床就是他们简陋的化妆室</h3> <h3> 拖儿带女是常态</h3> <h3> 利用演出前的时间稍作休息</h3> <h3> 有空了给家人报个平安。</h3> <h3>雨中孤独的观众</h3> <h3>演出前重要的仪式,拜庙神。我的理解是祈求演出顺利和观众平安,也有打广告的意思。</h3> <h3> 阴雨绵绵中预料之外的停电,演出只能延滞。</h3> <h3> 等待中也不忘操练一把。</h3> <h3>闲暇时光自然少不了的麻将。</h3> <h3>晌午前忙着做菜的义工。</h3> <h3> 小雨中姗姗来迟的观众。</h3> <h3> 和观众一起守候来电的演员</h3> <h3> 下午,随着小雨渐渐的停歇和灯的再次亮起,经典剧目《棋盘山》开始了。</h3> <h3> 他们生在基层,长在基层,常年演出,风雨无阻。是在完成川剧转折期的一项历史壮举。</h3><h3> 留住川剧的根。根是什么?就是民众心中的川剧情结,就是滋养川剧的民间生活。它们是川剧生成的土壤,一但同基层民众和民间生活失去联系,川剧就会丧失其生命的依托。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h3><div> 因此,对于这些担负着护根任务的基层剧团,我们理当倍加珍视,全力扶持。</div><div> </div> <h3>作者简介:</h3><div> 胡志康 网名:车轮子玩路人 1961年天蝎男 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20多年自驾游经历 </div><div>QQ :729203833 huzhi888822@sohu.com</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