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南京(老照片)

四知堂

<h3><i>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开始了对华侵略战争。</i></h3><h3><i>1937年,日军又挑起卢沟桥“七•七”事变,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i></h3><h3><i>1937年11月12日,经过三个月的淞沪之战后,侵华日军攻占了上海。之后,调集20万兵力,兵分三路围攻民国首都——南京。一场悲壮的南京保卫战打响了。</i></h3> <h3>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津浦铁路长江轮渡码头</h3><h3><br></h3><h3><i>1937.12.7.日军进抵南京,发动以夺取南京城墙为目标的进攻。在飞机、坦克和重炮的配合下,坚固的明城墙被炸毁多处。</i></h3><h3><i>日军进攻的重点在南京城东南一线,光华门、中华门、通济门和中山门的战事尤为惨烈,受到中国守军的殊死抵抗。</i></h3> <h3>1937.12.12.日军打进灵谷寺</h3><h3><br></h3><h3><i>12月9日,日军向南京空投“劝降”通牒。力主抗战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以隆隆炮声飞向敌阵作为回应。</i></h3> <h3>南京中华门外长干桥被炸的现场瞬间</h3><div><br></div><h3><i>1937.12.9.日军进抵雨花台,中日双方展开激烈争夺。中国守军英勇抗击,使日军付出惨重代价。为阻止日军进城,中国守军炸毁了长干桥。后日军攻城时,在中华西门西侧架起浮桥,遂得以渡河向城门进攻。</i></h3><h3><i>12月12日上午10时,日军攻占雨花台,架起大炮猛轰中华门,很快炸开缺口多处。1937年12月13日,日军随着坦克车冲破中华门后,攻入南京。</i></h3> <h3>中华门前的日军野炮阵地</h3><h3><br></h3><h3><i>中华门上的城楼,被日军炮击轰毁,至今整整80年了,一直没有修复。</i></h3> 日军毁坏的光华门<div><br><div><div><i>据《日本侵华史实录》载:“守光华门的宪兵副总司令萧令山,率领五个宪兵团与日军第九师团浴血奋战四昼夜,终因城破援绝,五团官兵全部阵前光荣地壮烈殉国。日军趁城破机会,乃抢先攻入南京城内。”</i></div></div></div> <h3>光华门旁的豁口</h3><h3><br></h3><h3><i>这是日军最先突破城防、攻入南京的地方,被其标榜为“突击路”。日军伤亡也同样惨重。12月16日,日军于光华门下为战死日军树立墓标招魂。战后始终保留着光华门周围战火毁坏的遗迹,作为他们炫耀的战绩,不许修整。此后,日本军政首脑到南京,都要到此视察。</i></h3> <h3>日军记录:在距中华门50米近距离的猛烈炮击下,中华门的铁门被炸开。</h3> <h3><font color="#010101">日军攻占中华门</font></h3> <h3>攻占中华门的日军拉起横幅庆贺</h3> <h3>中华门城墙上的日本兵</h3> <h3><font color="#010101">被日军炸毁的中华门城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日军攻占市区后,正在摘下"南京市政府”的牌子。</font></h3> <h3>1937.12.13.日军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门前</h3><div><br></div><h3><i>历史的正义是:八年后,他们又在此签下了“投降书”。</i></h3> <h3>日军占领后的民国外交部大楼</h3> 1937.12.16.南京难民区一角<div><br><div><i>南京人民从此跌入悲惨屈辱的生活。</i></div></div> <h3>被炸后的中华路</h3> <h3>被炸后的太平路</h3> <h3>南京太平路劫后惨状(1938.1.9.)</h3> <h3>被毁的水西门(1938.1.24.)</h3> <h3><font color="#010101">被毁的中华门外及长干桥</font></h3> 南京城内一片废墟,满目疮痍!<div>(之一)</div> <h3>(之二)</h3> <h3>(之三)</h3> <h3>(之四)</h3> <h3>(之五)</h3> <h3>(之六)</h3> <h3>(之七)</h3> <h3>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h3><h3><br></h3><h3><i>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遇难人数超过30万。</i></h3> <h3><font color="#010101">日军刺刀下出现一个个“万人坑”</font></h3> 1937.12.18.日军在草鞋峡屠杀了57418人(图中粗线为押赴刑场所经路线)<div><br><div><i>南京城破后,中国守军向北撤退,日军开着坦克追击。城北的长江已被日军军舰封锁,因此沿江一带的挹江门、江东门、草鞋峡、燕子矶成了日军集体屠场,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江水。</i></div></div> <h3>铁证如山</h3><h3><br></h3><h3><i>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i></h3> <h3>“中华门”</h3><h3><br></h3><h3><i>以下10张图片,是日本随军记者拍摄,制作成《南京战迹》明信片之类的东西,用以炫耀他们的"战功",现在恰恰成为他们的罪证。</i></h3> <h3><font color="#010101">"狮子山炮台"</font></h3> <h3>“街市一角”</h3> <h3><font color="#010101">"市中散置的公共防空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军政部前”(示防御工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京城墙上的枪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京防备的城外战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山门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山门”</font></h3> <h3>“故宫的碉堡”</h3> <h3>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前的中国阵亡士兵墓</h3><h3><br></h3><h3><i>这是日军1937.12.26.所建,并立了一块侮辱性的墓标:“支那军阵亡无名战士之墓”。</i></h3><h3><i>"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又大为陶醉。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日本社会上以贬斥“支那人”为重要标志的侮华、蔑华风潮,在以卢沟桥事变为发端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发展到顶点。而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使“支那”这一辱华之称走向了终结。</i></h3> <h3>南京郊外丛葬的中国守军士兵墓</h3><h3><br></h3><h3><i>同样被立起“支那军无名战士之墓”墓标。</i></h3> <h3>表忠塔</h3><div><br></div><h3><i>位于雨花台西南的菊花台,是"日军战死将士灵墓",1939年(日本昭和14年)11月5日建立。这是日本侵略者建在异国土地上的“靖国神社”。 抗战胜利后,这个耻辱的标志被拆除。</i></h3> <h3><font color="#010101">日本要员来南京后必到此一览</font></h3> 当年的菊花台<div><br><div><i>菊花台位于南京安德门西南石子岗,为石子岗一部分。传说古代这里盛产菊花。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经此,正值金秋送爽、菊花盛开之时,欣然题名曰“菊花台”。菊花台为丘岗地貌,最高处海拔62.4米。</i><div><i>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此辟建安德门公园。日伪时期,这里为侵华日军柳川平助所部营地,并在此建有臭名昭著的“表忠碑”、“表忠亭”。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拆除。</i></div><div><i>1947年7月,9名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杀害的中国驻外人员迁葬于此,改菊花台为“忠烈公园”。1978年,复名为“菊花台公园”。</i></div></div></div> <h3>南门外的日军坦克耀武扬威</h3> <h3>开到南京城内大马路上的日军坦克</h3> <h3>南京太平路上的日本人商店(1938.3.15.)</h3> <h3>南京上空的日军飞机(1938.5.5.)</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光华门</h3><h3><br></h3><h3><i>双手沾满南京人民鲜血的侩子手,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南京各地留影。</i><br></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华路</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央大学大礼堂</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明孝陵</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山陵牌坊</h3> <h3>侵华日军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h3> 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山陵<div><br><div><i>南京守军在建筑物上罩着防空网</i></div></div> <h3><i>防空网又能起什么作用呢?</i></h3> <h3><font color="#010101">战后的光华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被毁的中华门段城墙</font></h3> <h3>战后的挹江门(1939.6.)</h3> <h3>被毁坏的中山门(1939.6.24.)</h3> <h3>"维新政府初周纪念"牌楼</h3><h3><br></h3><h3><i>1938.1.1.日军扶持下成立的南京第一代汉奸傀儡政权“自治委员会”(会长陶锡三),只存在了86天。</i></h3><h3><i>1938.3.28.日军拼凑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又是一个汉奸傀儡政权(梁鸿志任行政院院长),也只维持了两年零一天。</i></h3><h3><i>1939年春,“维新政府”成立一周年时大肆庆祝。这是正在建造"维新政府"周年庆的牌楼。</i></h3> <h3>保泰街上建起了“维新政府初周纪念”塔</h3> <h3>莫愁路街景(1938年)</h3><h3><br></h3><h3><i>1938年12月,维新政府奉日军之命,为营造亲日的殖民氛围,着手整顿南京市容。一方面清除战争垃圾,清除日军暴行痕迹,一方面修复一些街道和部分城墙(但日军首先突破的光华门却不许修复,留作纪念)。经过整修,部分商业区逐渐形成街市景象。</i></h3> <h3>南京街头</h3> <h3>1939年的水西门</h3> <h3><font color="#010101">南京夫子庙泮池前(1939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华门外的小集市(1939年)</font></h3> <h3>复兴路菜场(1939年)</h3><h3><br></h3><h3><i>1938年12月,日伪当局为进行奴化宣传,在整顿南京市容的同时,将许多富于历史文化传统的道路、桥梁改名,特别是具有国民政府首都色彩的街道名称,都被改换。战前南京最热闹的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改名复兴路;国民政府所在地之国府路(今长江路),改名维新路;军政路(在三牌楼军政部前),改名大通路。</i></h3> <h3>中山门城墙上刷了日军标语“建设东亚新秩序”</h3> <h3>水西门城墙上同样也刷上了标语</h3> <h3><font color="#010101">1939年的汉中门</font></h3> <h3>光华门的城墙上写着“和平”二字</h3><h3><br></h3><h3><i>在沦陷的南京,“和平”成为日军最常使用的政治口号,企图让中国人民、中国政府放弃抵抗,承认日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既成事实。所以,日伪政权经常威逼利诱南京民众参加一些“和平运动”集会游行。</i></h3> <h3>1938年南京太平南路与白下路交汇口的游行队伍</h3> <h3>南京的日本百货商店(1939年)</h3> <h3>南京市中心新街口的日本店铺(1939年)</h3> <h3>在南京开张的日本百货商店——高岛屋(1939年)</h3> <h3>日占时期的东和剧场(原民国时期的新都大戏院)</h3><h3><br></h3><h3><i>日军占领南京后,新都大戏院位于日军划定的“日人街”里,被日军在1939年强行霸占,并改名为“东和剧场”,成为日军和日本侨民的专用娱乐场所。</i></h3><div><i>抗战胜利后,新都大戏院改名胜利电影院。</i></div> <h3>日军建立的东亚俱乐部(1939.9.)</h3> <h3>1939.11.日军飞机航拍紫金山和中山陵</h3> <h3><font color="#010101">1940年南京鼓楼西边的日本领事馆</font></h3> <h3>1940.4.的山西路街口</h3><h3><br></h3><h3><i>注意看右侧的一副标语:“黄种肇兴,提携亲善”,与上面水西门城墙上的“同文同种,共存共荣”,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占领地人民进行的奴化教育宣传。</i></h3> <h3>1940年南京街景</h3><h3><br></h3><h3><i>(右边墙壁上标语写着:同文同种的××更应该同心同德)</i></h3> <h3><font color="#010101">入城赶早市的人(1940年)</font></h3> 南京国民政府(汪伪政府)大门(1940)<div><br><div><div><i>汪伪政府于1940年3月30日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汪精卫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这是以汪精卫(本名汪兆铭)等投靠日本的国民党党员为首建立的政权,其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名,实际上则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扶持的又一个傀儡政权。</i></div></div></div> <h3>南京的汪公馆(1940)</h3> <h3><font color="#010101">新街口树立的汪精卫头像(1941)</font></h3> <h3>日机在南京城上空巡航(1941.3.31.)</h3> <h3><font color="#010101">汪伪建立的中日文化协会(1944)</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日伪时期出版的《南京的全眺》封面</font></h3> <h3>日本天皇宣布投降</h3><h3><br></h3><h3><i>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3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i></h3><h3><i>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i></h3><h3><i>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i></h3> <h3>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9.2.)</h3><h3><br></h3><h3><i>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于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i></h3> <h3>9月3日被中国政府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h3><h3><br></h3><h3><i>在9个受降国——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法国和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全权代表(中国代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将军)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并接受日本投降,投降书即刻宣告生效。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i></h3><h3><i>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庆祝胜利的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i></h3><h3><i>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这个规定。</i></h3> <div>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9.9.)</div><div><br></div><i>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i> <div>中方代表接受日方投降书</div><div><br></div><i>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这是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双手捧交的投降书。</i><div><i>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获得全面胜利!</i></div> <h3><font color="#01010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警言</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勿忘国耻,振我中华!</font></b></h1><h3> </h3><h3><i>明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特将我多年前收集的南京老照片中,有关1937.12.——1945.9.南京沦陷期间的老照片,选汇集成此篇,以志纪念。</i></h3><h3><i> ——2017.9.2.于枣香居</i></h3><h3><i><br></i></h3><h3><i><br></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