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作品系列收藏之一 徐门作品集

岭南豫地人

<h1><font color="#010101">   <b>序言 </b>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蜚声海内外,被世人所推崇。宜兴紫砂工艺除了她的历史悠久、艺术上繁荣的茶文化历史之外,她的历代传世佳作更体现了紫砂工艺的光辉艺术特性。其造型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宜兴紫砂工艺的造型设计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因此,从造型艺术角度而论,紫砂工艺的地位当在当代越来越受大众的亲赖了。 <br></font> 已经无法准确的记起从何时接触紫砂文化了,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 算来与紫砂壶结缘已经十年多年了,自最初的懵懂喜欢,到后来的略有认知,在玩壶的过程中,对紫砂文化的传承慢慢的也有了认知,从普通的实用器型的选购,到后来的材料的紫砂认识,对几类主要的性能颜色和适合冲泡什么类型的茶叶都有了综合了解。 <br> 和徐门紫砂结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2年第一次收藏到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徐雪娟老师的作品皮桶壶,壶一到手便爱不释手,精细逼真的皮革纹惟妙惟肖,自此想收藏徐门作品的念头变萌发了,如是几年来不但的坚持,基本如愿以偿,从国大师徐汉棠、徐秀棠、徐达明;研究员级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等徐门三代人的经典之作都有缘收藏到了,每每想起时心情愉悦,有日突发其想,是否能将徐门作品打印成册,便可方便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如是徐门作品集就应运诞生了。 </h1> <h1>  一代制壶宗师顾景舟和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徐秀棠。</h1><h1>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br>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h1> <p class="ql-block">紫砂艺术一代宗师顾景舟先生亲笔书写的对联“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p> <h1>一门两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徐秀棠老师。</h1> <h1>  徐汉棠大师一位举足轻重的紫砂艺人,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一壶千金”的名望。</h1><h1> 徐汉棠大师,1932年5月11日出身于江苏宜兴,紫砂艺术大师。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于五十年代初即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景舟老师第一位入室弟子。</h1><h1> 1975——1976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珍藏。</h1><h1> 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轻工设计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陶瓷美术学会理事,中日陶艺研究协会顾问,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宜兴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无锡市第十届政协委员,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h1><h1>&nbsp; &nbsp; &nbsp; &nbsp; 徐汉棠大师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2014年出资千万元,设立了我市首个个人冠名的教育基金会。或许你未见过他,但你一定听闻过他,他就是“中国好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作品被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还先后应邀赴美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和技艺表演,为传扬紫砂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大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向徐汉棠大师请教相关紫砂艺术的问题。</p> <h1>  徐汉棠老师和师傅顾景舟大师在一起。</h1> <h1> <b>乐于助人的徐汉棠大师。 </b> </h1><h1>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步入耄耋之年的徐汉堂一心公益事业,慷慨解囊1000万元,成立了陶都宜兴第一家以个人命名的徐汉棠教育基金会,并早在25年前就在丁蜀镇设立了徐汉棠少年儿童基金,助困助贫,助教助学,乐此不疲,彰显了他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崇高境界。徐汗棠在即兴感言中表示,徐门的声誉是几代人共同努力、传承、探索、发展的结果。徐门从事紫砂陶艺创作的人员之多,亦是紫砂行业中少见的。他们的后人有的已经在紫砂界崭露头角,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他的心愿,就是“徐门陶艺”薪火相传,延绵不息。</span></h1> <h1> 正在做慈善的徐汉棠大师。</h1><h1><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了解了徐汉棠大师的从艺经历,更让人钦佩的是他这么多年的“公益深耕”</span></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早在1992年,他就捐资10万元创立“顾景舟、徐汉棠教育儿童奖励基金”;2006年,市慈善会丁蜀分会成立,他又捐资10万元;他还多次私下向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负责人打招呼,如果碰上哪家孩子生重病,负担不了医药费,就和他说,他来帮忙解决。几年前,一位吴姓的孩子罹患白血病,徐汉棠得知后,立即捐资5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资2万元……<br>&nbsp; &nbsp; &nbsp; &nbsp; 2014年,他出资千万元,设立了我市首个个人冠名的教育基金会。<br>&nbsp; &nbsp; &nbsp; &nbsp; 徐汉棠及其家属还向我市博物馆捐赠了9件紫砂作品。<br>&nbsp; &nbsp; &nbsp; &nbsp; 或许,正如老人所言“老有所乐,自寻其乐,助人为乐,方能自得其乐”<br>这就是徐汉棠大师的“艺术人生”……</h1> <h1>徐汉棠大师的书法作品(艺海无涯)体现了一个大国工匠对艺术的追求。</h1> <h1>  有缘求得爱慕已久的汉棠掇只壶。<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徐汉棠大师所制“掇只壶”,造型端正、大气,精气十足,具有强大的气场,体现了徐大师深厚的制壶功力和对造型的独到理解。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掇”</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宜兴方言中是“对方在一起”的意思。宜兴方言中,多有与“掇”相关的词:“掇绣球”(抛绣球)、“掇掇紧”(夯夯实)、“掇背”(捶背)、“酱油掇只”(酱油罐)……<br></span>&nbsp; &nbsp; &nbsp; &nbsp; “只”,在宜兴方言,同“子”:“杯只”(杯子)、“酒盅只”(酒杯)、“团只”(团子)……<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所以说了,“掇只”就是“罐子”,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个紫砂茶水罐子”——极有生活,极有情趣,极有意味。<br>&nbsp; &nbsp; &nbsp; &nbsp;说来简单,但配上流与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看徐大师的“掇只壶”,主体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球叠合组成,扁珠钮,圈足,一弯嘴,大耳把,造型古朴端庄,气度凛然,点线面比例协调。据徐汉棠大师之子徐维明介绍,“掇只壶”是紫砂壶所有造型的母体,做这样一个标准的壶,徐大师曾统计过,需要108件工具,可见一把小小茶壶中蕴藏的深厚功力与匠心。</h1> <h1>有幸参观徐汉棠大师私家的作品陈列馆,近距离的欣赏超大品汉棠掇只壶。</h1> <h1>参观徐汉棠大师的个人藏馆—汉棠花盆。</h1> <h1>  徐秀棠老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协会理事。1937年12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获奖作品有《坐八怪》、《雪舟学画》等。<br>  个人简介<br>  193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蜀山紫砂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间艺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会陶艺专委会主任。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1955年1月随师父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参加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结业后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坭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彩塑,1959年回紫砂工艺厂从事陶刻陶艺创作,主攻紫砂雕塑,1993年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先生合作组建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br>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奖,并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及大不列颠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及国内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1993年顾景舟为主编,徐秀棠、李昌鸿为副主编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宜兴紫砂珍赏》;1999年个人专著《中国紫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徐秀棠紫砂陶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主编《宜兴紫砂文化丛书》并编著《宜兴紫砂珍品》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br>  1954年从师紫砂陶刻名艺人任淦庭(缶硕)学习陶刻,接受中国画及书法的基本功训练,进蜀山陶业社(宜兴紫砂厂前身)紫砂工艺学习班学习。<br>  1955年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厂前身)。<br>  1958年参加由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联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培训,结束后转入"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1959年回紫砂厂。<br>  1959年调江苏省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雕塑处参加纪念碑浮圆雕创作设计,1962年回紫砂厂。<br>  1968年主持并试制成功高2.8 米的紫砂陶大型雕塑《毛主席去安源》。<br>  1972年恢复负责开展了多方面的创作设计研究工作,试制成功适合雕塑生产的泥料,采用色坭、镶嵌、琢毛等手法,并用“辉发釉”烧成雕塑,首次创作了《西游记人物群雕》在广交会上受到客商喜爱。<br>  1973年主持总体设计了《银葵茶具》、《水利壶》、《鱼形文具》、《鱼纹瓶》等作品,运用瓷、竹、金属材质与紫砂工艺巧妙结合,如“瓷珠镶嵌”、“嵌银丝”“色泥”、“锦纹”“琢毛”等多种装饰技巧。<br>  1977年与江苏省雕塑家一起,在苏州东山紫金庵临摹18罗汉泥塑、用紫砂陶烧制小样,分别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单位存档。<br>  1978年创作了《萧翼赚兰亭》、《曹操煮酒论英雄》、《雪舟学画》等着意人物内心世界,形态逼真的作品,先后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和全国陶瓷艺术展评活动获全国美术设计奖。其中《雪舟学画》投产后连续8年盛销不衰。与顾景舟合作撰写的《宜兴紫砂工艺陶》于1979年发表《江苏陶瓷》。之后相继创作一批以群体组合,文化名人和民间典故题材的作品,有《鉴真和晁衡》、《刘海戏金蟾》、《雨长喜珠》、《坐八怪》、《四代书法家》、《饮中八仙》等。其中《坐八怪》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br>  1981年与顾景舟等参加香港市政局举办的“亚洲艺术节”。<br>  1986年 调宜兴紫砂二厂创建紫砂雕塑分厂,期间设计紫砂陈设陶《丙寅大吉》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br>  1987年其到紫砂二厂任雕塑艺术分厂厂长热心于对青年的培养,并首创特大型陶艺,高162厘米、重172公斤的《净瓶观音像》,大型《花生》、《冬笋》、《灵芝》、《鼎狮熏香炉》等文玩陈设陶。他除从事陶塑创作之处,在综合陶刻、陶塑的基础上,设计创作一批别具风貌的紫砂壶有《龙凤壶》、《天威壶》、《灵豹壶》、《时袋壶》、《大平壶》、《竹报平安》等,并在镌刻铭款上做学问,作应时、应壶、应情之铭文。期间发表论文《紫砂陶刻艺术理论》,在《文汇报》举办“紫砂文化征文奖”中获得一等奖。还与顾景舟一起编辑《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br>  1990年其从宜兴与人文题材塑造雕塑艺术形象,主要有《供春学艺》、《紫砂艺人邵大亨》等。在“中国第二届紫陶艺术展览会”上发表新作《十八罗汉》。这些作品凭借艺术功能的发挥再创造,突出人文精神,演示整体形象,独具魅力。<br>  1989年赴日本访问。<br>  1991年受日本陶艺家明星大学的邀请访问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武常野艺术大学、明星大学陶艺系,并参观众多的展览和博物馆。<br>  1992年与胞兄徐汉棠应台湾省民族文化基金会邀请,到台湾访问,开展紫砂文化的两岸交流活动。<br>  1994年与日本著名陶艺家高弘先生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br>  1996年再度受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邀请,访问台湾,发表《试说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作品受到台湾同行的极高评价,1996年获得中华民族文化薪传奖,发起主持“首届中国现代陶艺展”。<br>  1996年至今 建立并不断完善占地三十亩的长乐陶庄。<br>从事紫砂工艺40多年,不仅在紫砂工艺上有较深的艺术造诣,而且研究中国绘画,书法,并将之融会贯通到紫砂工艺创作之中。创作了200多件紫砂陶塑优秀作品把传统技艺和现代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许多作品被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br>  社会兼职<br>中国工艺美术大师<br>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br>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br>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委员<br>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会长<br>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br>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主任<br>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br>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br>江南大学客座教授。<br>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h1><h3><br></h3> <h3>专注陶刻的徐秀棠大师。</h3> <h3>和蔼可亲的徐秀棠大师。</h3> <p class="ql-block">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徐秀棠大师在给我的作品《紫砂壶系列收藏之—-徐门作品集》扉页上签字。</p> <h1> 潇洒飘逸的秀棠书法</h1> <h1>图一、灵豹壶。</h1><h1> 《灵豹》壶是徐秀棠老师在雕塑与壶艺之间找到的不可逾越的“塑器类”茶具,造型稳健大方,壶身多种造型元素的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观赏性极强,可称经典,被广为传颂|;<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此壶用紫泥制作,色泽红润,用黑、红、黄泥点染斑纹。壶身呈椭圆形,三兽脚似行走,扁流自前身胥出,壶盖塑作豹首,两眼贾壶口,炯炯有神。器身饰羽翼,有灵动之感。</span></h1> <h1>&nbsp;图二、灵豹壶正面图。</h1><h1> 灵豹壶属于雕塑类,以塑为壶,用写意手法表达灵异瑞兽的神韵。此壶式创意源于青铜器,壶形似雕塑,泥绘装饰圆点花纹表达花豹皮纹,形似灵豹,故称灵豹壶。该类紫砂壶是当今艺人开创的新门类,融雕塑于茶壶,一般外形颇具雕塑的生动活泼,兼具实用特点。灵豹壶以豹头的圆形为外形特征,饰以毛发妆饰,有相当的力度,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真是做出了豹的威风、豹的美感。<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987年徐秀棠调任紫砂二厂雕塑艺术分厂厂长,在结合陶塑;陶刻的基础上;设计并创作出“通灵劲道”的紫砂灵豹壶。徐秀棠是紫砂雕塑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盛名久誉,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灵豹壶为他在雕塑与壶艺之间找到了另一不可逾越的“塑器类”茶壶,款款均可称经典,这款灵豹壶更是广为传颂。<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灵豹壶以豹头为型,又融合了豹身上的其他元素。以豹的头部作为突出点,饰以曲线毛发,其身点缀斑纹点,灵气劲力,犹如一只欲捕捉食物;蓄势待发的猎豹。壶盖较为新颖别致,似豹头,双目硕大圆睁,盖纽在壶盖偏侧,似圈起的发髻。壶盖与壶衔接处,以几条环纹绘出豹眼,盖前微凸,正是那豹头眉骨。壶身上斑纹点点,是为豹子脸。斑纹上并列几条横纹,是为豹子胡须。壶嘴微弯(壶流二弯),与壶体线条相合,是豹子圆鼻。壶足外撇较高,壶把高扬,至底部卷曲多了些灵动,是豹尾。整把壶融入豹子全身上下,又显得威风凛凛,静中有动。<br>&nbsp; &nbsp; &nbsp; &nbsp; 紫砂陶艺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是多方位的,有直观的表露,一目了然就看到其源,也有受其它工艺影响的,进行延伸和移植,这包含壶艺家的学养、审美、爱好、造物心理等。这些虽然是表面上看不见的因素,但却决定了紫砂壶艺最本质的形制、结构、装饰、风格等,所谓“壶如其人”。</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图三、灵豹壶的底款。</h1> <h1><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古兽壶<br></span>此作品泥料淘炼细腻,色泽纯净,段砂颗粒镶嵌整壶以兽为型,整兽面炯炯,为当时工艺颇佳的紫砂器皿。盖、把、底款均为「秀棠」。<span style="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古朴有神的秀棠古兽壶,</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流动的线纹,巧色的铺砂,塑造古兽化为茗壶,犷朴生趣的造型是其一大特色。紫砂陶艺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是多方位的,有直观的表露,一目了然就看到其源,也有受其它工艺影响的,进行延伸和移植,这包含壶艺家的学养、审美、爱好、造物心理等。这些虽然是表面上看不见的因素,但却决定了紫砂壶艺最本质的形制、结构、装饰、风格等,所谓“壶如其人”。</span></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作品大气端庄 栩栩如生</h1> <h1>  徐达明,生于1952年,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第十一届无锡市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共党员、中国工艺美术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br>主要简历<br>1969—1979年十年“知青下乡”,期间做过红木工;<br>1979—198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紫砂传统工艺;<br>1985—1993年跟随父亲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从事紫砂工艺造型与设计;<br>198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造型设计;<br>1995年至今在宜兴徐汉棠大师工作室从事紫砂工艺造型与设计;<br>2000年1月 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br>2003年9月 获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br>1994年作品《马蹬壶》荣获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创作设计评比二等奖;<br>1997年紫砂陶艺作品《古往今来》荣获首届中国现代陶艺展铜奖;<br>1998年紫砂陶艺作品《清风》在“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中荣获优秀奖;<br>1998年紫砂陶艺作品《相聚》荣获全国第六届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三等奖;<br>l999年作品《汉韵壶》获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br>1999年作品《虚扁壶》荣获“无锡中国人寿杯工艺美术师级精品展”银奖;<br>2000年作品《龙蛋红木提梁壶》荣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br>2001年作品《材美组壶》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br>2002年《陶枣木情》系列组壶荣获全国第七届陶瓷创作评比二等奖;<br>1986年4月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宜兴紫砂陶艺瑰宝展》;<br>1989年首次赴香港参加全国工艺品总公司主办《运通献宝》展览;<br>1996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中国工艺精品展》艺术交流活动;<br>1997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宜兴名人名作砂壶展》;<br>1998年应邀参加“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br>1999年赴新加坡举办宜兴徐氏壶艺展交流活动;<br>1999年参加“南京博物院99江苏陶艺展”;<br>2003年赴广西南宁参加《宜兴名人名作砂壶展》艺术交流活动;<br>2004年3月赴美国参加《美国陶瓷年会》,进行了文化艺术交流及参观访问活动,并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做了现场制作紫砂壶的工艺演示;<br>2004年5月赴佛山参加“国陶珍品展’’和“大师之家”的成立仪式及一系列活动;<br>2004年9月一1 2月分别在无锡和上海,参加“中国紫砂精品·顾景舟90诞辰纪念展”;<br>2005年5月受韩国地乳茶会的邀请,赴韩国紫砂、茶文化交流,同行的有史 俊棠、徐汉棠等;<br>2006年出版个人著作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设计·生活紫砂篇徐达明》;<br>个人作品<br>1996年作品《祈祷壶》被美国罗代州立设计大学博物馆收藏。<br>1996年与夫人合作的作品《双竹提梁壶》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br>2000年作品《汉韵壶》被无锡博物馆收藏。<br>2004年作品《唐羽壶》被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收藏。<br>作品《红木龙蛋提梁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br>作品《陶木提梁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br>作品《汉韵壶》被无锡博物馆收藏。<br></h1> <h1>被传承的汉棠石瓢之一,徐达明老师作品。</h1> <h1>徐达明大师的夫人王秀芳老师的早期作品《挺竹》。</h1> <h1>徐维明老师<br>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br> 1975年高中毕业,1976年6月进宜兴紫砂厂学艺,以父为师。<br>1982年、1986年两次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进修学习。<br>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br>毕业院校: 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br>艺术简介<br>  由于家庭的熏陶、时代的影响,对紫砂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热爱。从艺二十多年来,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对造型的深刻理解,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技术全面,造型多变,现代和传统揉合,先后创作了一大批紫砂艺术作品,深受国内外爱好者的好评和青睐,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和被博物馆收藏。工艺美术师资格(江苏省轻工厅评定),现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聘任高级工艺美术师。工作于徐汉棠工作室。<br>荣誉<br>  2000年作品《节日夜空》获江苏陶艺评比二等奖;<br> 1987年作品《裙花提梁壶》被国务院办公厅选定紫光阁陈设。</h1><div><div><br></div></div><h3></h3> <h1>被传承的汉棠掇只,徐维明老师作品,徐汉棠大师监制。</h1> <h1>徐维明老师的作品。</h1> <h1>图二</h1> <h1>向史志洪老师学习壶艺。</h1> <h1>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雪娟,女,号雪卷,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职改办评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br> 就职于徐汉棠工作室,1961年1月生于江苏宜兴陶艺世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之女。家庭熏陶,自幼喜陶。1976年5月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随父学艺,1979年正式入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1985年6月随父进紫砂二厂参与创办紫砂研究所;1988年9月被选送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造型、装饰等。1990年8月应邀赴香港进行陶艺展览和交流;1994年8月当选为江苏省第八届妇代会执委;1996年11月应邀新加坡进行陶艺交流; 1998年10月随父创办徐汉棠工作室;2000年5月应邀赴日本进行陶艺交流;2003年3月应邀赴美国进行陶艺展览及交流; 2005年其作品被国务院选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br>  从艺二十多年来,掌握了扎实的制作技艺,领悟到了传统紫砂文化的精髓,在传统紫砂壶艺的造型和制作上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绩。此外,就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得到了陶艺界、收藏界的肯定。<br> 1990年作品《绿荷茶具》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二等奖;2000年《老藤系列》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艺作品评比二等奖。</h1><h3><br></h3> <h1>  父亲徐汉棠大师向徐雪娟老师亲传壶艺。</h1> <h1>同高级工艺美术师徐雪娟老师结缘。</h1> <h1>被传承汉棠石瓢,徐雪娟老师的作品石瓢壶。</h1> <h1>巧夺天工的皮桶壶——雪娟老师的作品。</h1> <h1>从徐雪娟老师这里感悟到汉棠花盆的魅力。</h1> <h1>经过传承的汉棠花盆。</h1> <h1>魅力无限的冰纹小花盆。</h1> <h1>菱花花盆。</h1> <h1>筒型花盆</h1> <h3>花盆组合</h3> <h1>  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元明老师,号远明,1964年9月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师。1983年进紫砂二厂,师从王振国学艺,后调到研究所又随徐汉棠大师学习设计及制壶技艺,进步迅速,1986年即获无锡市工艺造型<br>【代表作品】:挚友三陶、大圆僧帽壶、圣桃大提壶等<br>  近年来,刻苦钻研紫砂传统技艺,作品日益成熟,并以制作松、竹、梅见长。在传统技艺上力求变化创新,富有时代气息,技法俊秀细腻,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挚友三陶》、《大圆僧帽壶》、《圣桃大提壶》均为台湾、香港知名企业所收藏。 1981年师承陶艺大师徐汉棠,从事壶艺设计,全手工制壶,多年来钻研紫砂艺术的创新,在 方、圆、花货各式壶中都有成功创作。其作品富含文化素养,俊秀细腻、手工独到,已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初见徐元明,给人感觉精干、谦和、睿智。笔者看到陈列于案头的荣誉证书,对此徐元 明淡然一笑,“荣誉只代表过去,最重要的是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他说,“宜兴紫砂, 说起来是独特的资源和文化,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业界人士的责任。” 谈及作品的创新,他说:“紫砂陶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内涵,有文化,有艺术性,有表 现力,多与外界交流,不断地从外界汲取思想和养分,即所谓工夫在壶外……” 徐元明,高级工艺师,对紫砂陶艺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2002年,他还是坚守自己的原 则,坚持自己设计,全手工精心制作。全年完成陶艺作品15件(套),每件都是精品,获得 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是的,紫砂陶艺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时代赋予了宜兴紫砂艺人 新的历史责任。我们从徐元明等优秀高级工艺师身上看到了希望,闻到了宜兴紫砂春的气 息。我们期待宜兴紫砂艺术进入新的历史辉煌时期。</h1> <h1>徐元明老师的提梁作品。</h1> <h1>天青泥料精制。</h1> <p>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沈龙娣老师,1964年生于江苏宜兴,2012年高工,省大师徐元明夫人,师从国大师徐汉棠。1981年进紫砂二厂从事陶刻工作,曾获宜兴市“心灵手巧”活动一等奖,201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工艺美术学,期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奖,得到收藏家一致好评。陶刻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p><p> 2001年五月,作品【春竹】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2002年作品【冰片石瓢】在天津首届【弘艺殿杯】中获得传统金奖。</p> <p>高级工艺美术师沈龙娣老师的作品小竹碗,一厂老红泥制作而成,颜色艳丽,温润如玉,是把玩和冲茶的最佳选择。</p> <p> 沈龙娣老师制壶功底深厚,做工细腻且不失苍劲有力之高洁之气。</p> <p class="ql-block">高工沈龙娣老师早期作品,一厂老红泥材料</p> <h1>  高级工艺美术师徐瑞平老师,江苏宜兴人,凭借自己的勤益及扎实的功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多次在海内外精品展中频频得奖,并被各级文物馆、博物馆所收藏。<br>毕业于<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中央美术学院<br></span> 一九六二年生,一九八二年进紫砂工艺厂,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曾两次进中央美术学院深造,自幼好书画,擅陶艺,尤善创新,一九八六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门下学习,并得到亲授和真传。</h1> <h1>徐瑞平老师的作品。</h1> <h1>灵动逼真、栩栩如生的树桩壶。</h1> <h1>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徐跃老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陶瓷行业协会会员、,徐汉棠大师工作室成员。<br> 1970年生于宜兴陶瓷世家,为徐门第四代传人。八十年代入紫砂专业科班锻造,师从施小马。1988年跟随堂兄徐维明学艺,从其堂哥徐维明处得益颇多。后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现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先生,并加入徐汉棠大师工作室,在伯父徐汉棠大师的严格调教下,技艺日臻完善,崇尚传统紫砂,对传统器专研颇深,制壶严谨。  <br>获奖经历   <br>  1994年《顽童壶》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   1999年《柿圆提梁》壶获南京博物院主办的宜兴名壶展优秀奖;   <br>  2000年《父与子》套壶荣获宜兴名人名壶展三等奖;   <br>  2001年《铁与木》套壶荣获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三等奖;   <br>  2001年《盘条壶》被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收藏(与父徐可棠合作);   <br>  2001年《铁与木》组壶荣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优秀奖;   <br>  2002年《陶律》壶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   <br>  2003年《负重》赴大连展评,获宜兴紫砂“方圆杯”银奖;   <br> 2004年《陶律之三》获山东临沂全国文化精品展金奖;   <br>  2004年《陶律之三》获全国十大名壶展优秀奖。</h1> <h1>徐跃老师作品,乐人(鲍志强大师)陶刻。</h1> <h1>图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