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上 那条小街

峪头河

<h3>大岭,横亘数十里,南起西河,北至淄川城南的文峰山。而乡亲们心目中的大岭,却只是西河煤矿东侧生活区坡上的那一小段。<h3>大岭有一条小的实在不能再小的小街,宽不过十几米,长也就百十米,小街的两旁随地势的起伏排列着一些不规则亦不够大气的房子,却融集了百货商店、邮政,储蓄所,肉食、蔬菜、饭店等各类国营的多处服务网点。当年,这里曾是西河煤矿最繁华的一处地段,也是周边乡亲们购物的乐园。</h3><h3>“近水楼台先得月” 。那时的国有企业一企独大,依仗国家政策的扶持,各个服务门类一应俱全,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h3><h3>豆腐是百姓的家常菜,是由生产队经营。天傍亮时,豆腐梆响声便在小街上飘起来了。经营方式挺活泛的,可用豆子换,一般是一斤豆子换二斤豆腐;现金交易则是两毛钱一斤,后来涨到两毛五一斤,这个价格持续了多年。</h3></h3> <h3>最知名的当属大岭蔬菜公司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各地成立了专门经营蔬菜的公司。在计划经济年代,各种蔬菜有生产队集体种植,经过蔬菜公司的统筹安排进行统一收购、销售。那个时候是四季分明的,而百姓们不可或缺的菜蔬也是四季分明的,不像现在,不管哪个季节,各种各样的蔬菜都是旺鲜。春、夏、秋勉强能吃上点新鲜的季节性菜蔬。冬天似乎格外的寒冷,只有几样冻得琉璃球似的白菜,芹菜,大葱之类的菜,偶尔也有萝卜,土豆(老百姓叫地蛋),而这些菜只能在蔬菜公司买得到,于是,大岭蔬菜公司也就成为西河矿职工及周边乡亲们关注的地方。</h3><h3>冬天,一大早,大岭蔬菜公司门前的那条小路上便有顺序地排起长龙般的队伍。其他的菜是不用排队的,需排队购买的只有一种菜——白菜叶子,老百姓习惯的称之为“白菜帮”。</h3><h3>现在说一大早冒着寒风排队买白菜叶子,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二分钱一筐,有些叶子边缘已冻蔫了,放在当下不用说是排号买,送给谁谁都嫌寒碜。而在当时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白菜叶子却是好多百姓家庭离不开的家常菜,买回家处理一下,或做渣豆腐,或炖,或炒,或淹,有好多种吃法,做起来也方便,省事。人们都赶着上班、上坡,填饱肚子就成,对吃的东西几乎没有很奢侈的欲望。 </h3><h3>记得大岭蔬菜公司经营过一段时间的豆腐,生产队的豆腐卖两毛五一斤时,他们的只卖两毛,还可加粮票兑换,价格低质量不次,卖得很好。</h3> <h3>小街东首的那个国营的小饭店,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这条小街是泉王公路的一段,那时汽车较少,常在街上跑的是往复不停的畜力车,独轮车。人们累了、渴了、饿了,在小饭店的桌前一坐,白开是免费的,一毛钱即可买到一个热腾腾、香喷喷的火烧,三毛钱可买一斤现炸热卖的油条,再喝上五分钱的豆汁,便是一种满满的富足。</h3> <h3>百货门市部也是国营的,所经销的物品全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时不时地有减价物品,消息一经传出,人们便蜂拥而至,门市部里的人塞得满满的,外边还站着一些想挤却挤不进去的人,在那里干急眼。</h3><h3>《丰收牌》香烟也是抢手得很,记得那时流传一段顺口溜:丰收烟,真是怪。只见吃(抽),不见卖。</h3><h3> 小火车,电影院,粮局,蔬菜公司,医院,学校等等,这些当年的辉煌与荣耀已随着国家政策的操控化作尘埃远去。他们的身形已化作传说,化作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人们的记忆中闪烁着。</h3><h3>回忆起大岭这条小街,有位儿时的朋友风趣地将其称之为西河矿的“上海外滩”。</h3><h3>乍一听,不顺溜。但仔细想一下,这话没说大,也没说过头。</h3><h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h3><h3>(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