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黎小平:《我的父亲》 ——纪念父亲逝世十周年

校长

<h3> 2008年1月29日,阴历2007年腊月22日,没有冬天的广东也寒气袭人,透彻心骨!凛冽的寒风呼呼作响,像刀割一样刮在人们脸上。<br></h3><div> 傍晚7时许,我的心突然隐隐作疼。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了弟妹张小平哽咽的话语:“三爷刚刚走了,永远地走了。他一定是心里知道天寒地冻,你们无法赶回家,忧伤的眼一直望着南方,最后很不情愿地闭上了双眼。他走的时候,眼角还挂着浑浊的泪珠,心里一定在念叨你们三个儿子的名字......”</div><div><br></div> <h3> 生死一瞬间,天地两茫茫!</h3><h3> 突接噩耗,我心如刀绞,感觉当头一棒,头疼欲裂,又仿佛翻江倒海,山蹦地摇!我双膝跪在客房中间,遥望北方,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那一刻,仿佛世界末日的到来,悲伤的泪水彻底决堤,我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起来。懂事的女儿听到我的哭声,立即明白是久病的爷爷去逝了。她也默默跪在我身边,向北方磕头,泪水在她的脸颊上流淌。好一会,她抬起头,坚强地说:“爸爸,爷爷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你不要太悲伤,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生活和工作,这也是对爷爷最大的告慰......”</h3><div> 妻子也在一旁默默流泪......许久,妻子和女儿把我搀扶起来,不停地劝慰。</div><div> 天啊!我敬爱的父亲大人!再过两个月就是您71岁生日了,您还没多享几年清福,您还没等到我们回去,怎么就匆忙地走了呢? </div><div> 父亲是血吸虫晚期引起的肝腹水(地方病)走的,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和救治病死的!是冻死的!!<br></div> <h3>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4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罕见的大范围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广东也是寒风萧萧、冰霜满地,冰冻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客车、火车停运,飞机停飞,可谓百年一遇!</h3><h3><br></h3> <h3>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br></h3><div> 老爸!得知您病重,我何尝不想回到您的身边,在您的病榻上,递上一杯热茶,喂上一羹美食?可冰封大地,大雪忌惮,阻挡了我回家的路!您始终难合双眼,无力地眺望南方,一定是在等待在外飘泊的三个儿子和宠爱的孙辈们!</div><div> 大地悲情,风雪哀嚎,万物披孝!</div><div> 我要回去!我们一定要回去!!于是,在2月2日,我们一家三口,表哥胡昌军、表弟周超军一行,不惧艰难险阻,踏上了吊唁的征程!</div><div><br></div> <h3> 风,疯狂的怒吼着,大雪压坏了许多房屋、电线、电杆和其他设施,车子在结满坚冰的高速路上龟速前行。进入江西路段,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冰川、狂舞的风雪、一片白的世界!望不到边的汽车不能动弹,宛如一条冻僵的长龙。</h3><h3> 大广告急!沪昆告急!京珠告急!整个交通大动脉完全瘫痪!手机断网,服务站断炊,货物售空,加油站断油,高速公路边上兜售的方便面50元一盒也供不应求,整个高速路,成为难民营!使我感到一种无助的绝望。在天寒地冻的归途上,我悲痛万分,欲哭无泪。</h3><h3>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自南下,指挥解放军官兵抗雪救灾。经过三天三夜的艰难跋涉,我们才迟迟赶到父亲的灵柩前。<br></h3><div> 望着父亲安详的遗容,我泪如泉涌......。</div><div><br></div> <h3>一、幸福的童年<br></h3><div> 父亲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大地主家庭,家住宏伟的四合院,拥有良田万亩;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兄弟四人中, 父亲排行第三,称“三少爷”。我大伯父14岁时,爷爷就给他配了一匹膘肥高大的白马供他代步,“三少爷”由于聪明可人,从小就深受全家上下的宠爱。爷爷对他疼爱有加,什么好吃好看好玩的、都想着留给他,对他的要求,更是唯他是从!于是呼,“三少爷”8岁开始喝酒,9岁开始抽烟,在读私塾时亦如此。因为上学放学都是身着白色长袍骑着高大白马的“大少爷”接送,所以私塾先生也只管学习,不管习惯。</div><div>&nbsp; 父亲就是在这种骄生惯养、养尊处优中渡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时光。</div><div><br></div> <h3>二、艰难的岁月<br></h3><div> 19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土地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们黎家,也接受现实,万贯家财万亩良田都交由政府处理。12岁的父亲,经历了惊涛骇浪的家庭变故,爷爷的极刑离去,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三少爷”变成了怯生生的沉默少年。在政府的特许下,父亲被陈奶奶(父亲的奶妈)带离黎家。陈奶奶已没有自己的孩子,对父亲视如己出。</div><div> 陈奶奶勤劳善良,聪慧过人,又出身贫农,很受乡亲们尊重。父亲在陈奶奶的庇护和关爱下长大,并于1958年结婚成家。直到1972年,父母亲先后生育了5个儿子。</div><div> 在那个国家百废待兴,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大搞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父亲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了解近代史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段岁月的艰难和挣扎。</div><div> 那时,我家没有“老三样”(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就连一把像样的雨伞都没有。破旧的茅草屋,简陋的家具和五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就是父亲的全部”家当”。</div><div> 建国初期的共和国,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时代,农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用工分计酬。福利粮食都是按工分分配,生活用品,包括布匹、油、盐、酱、醋、糖都按计划发放票据。即实行油票、粮票、布票、糖票等等的证券制度。由于我家人口多(当时加上奶奶全家8人)又只有父亲母亲出工,故而工分较少,年年都是生产队的“超支户”。</div><div> 生产队每年年终结账兑现,我家那最值钱的大衣柜(母亲的嫁妆)都会抵债给生产队,被搬到队屋过年,作为超支抵债,父亲人缘好,队干部也很同情我家,春耕开始时,父亲总是又想法搬回来。</div><div><br></div> <h3> 我国的基本农田水利建设,都是在以生产队、大队、人民公社为集体,高强度的集体劳动下完成的。在那个红色年代,人们只讲奉献,只谈忠于,不求索取!<br></h3><div> 由于人口多,生产落后,产量低,加之我家工分少,家里常常揭不开锅,无米下锅,吃菜饭,糠饭,甚至断炊时有发生。饥饿,使我们面黄饥廋,体弱多病。母亲因为身体虚弱,常常头晕目眩、卧床不起。父母也因为忙于挣工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无暇顾及我们5个孩子。老五黎安全3岁那年,由于眼病没有及时医治而导致右眼失明,造成终身遗憾;老四黎建平才小学三年级就因学费而娺学;父母亲也常常为这些心痛和自责。</div><div><br></div> <h3>地方商品粮油供应证。</h3> <h3>当时的国家统一粮票。</h3> <h3> 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是父亲最大的责任与担当。面对一贫如洗的家,父母很是恩爱。苦难和挫折,没有压倒坚强的父母,他们拖着我们一家老小艰难度日,但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听到一声叹息。<br></h3><div> 相信大伙都听过“新老大,旧老二,垮老三”的谚语,因布票和经济有限,我们穿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了补了老三穿。如果能添上一件新衣服,我们就像过年似的开心幸福。为了让儿子们不受冻,勤劳的母亲,也常常挑灯夜战,为我们缝补旧衫和鞋袜。</div><div> 1973年,14岁的大哥黎安平,在家独自舞弄着锯子,刨子,几天后,他很神气的展示他的“绝作”,他竟然打造出一个鸡屋,小桌子、和碗柜,父亲看到大儿子的作品,激动万分,一把将大哥拉到母亲面前,满含热泪的说:“我们的好日子快来了!”</div><div> 这个无师自通的少年木匠,对车、刨、锯、雕、样样精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天赐工匠,鲁班转世,是对大哥最客观的褒奖。从此,大哥开始忙碌起来,给每户村民做木匠活,每天三分工,由村民小组划拨。我们家的境况也相对开始好转起来。</div><div><br></div> <h3>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分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经济体制改革,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精雕细琢出精品,当时23岁的大哥已是名声在外,带有10多个学徒的民间工匠了。通过一年努力,我们家基本脱贫,父亲脸上常洋溢着满意的笑容。<br></h3><h3><br></h3> <h3>三、古道热肠,乐善好施<br></h3><div> 父亲具有性格乐观、幽默风趣、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的品格。</div><div> 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温暖的眼神,很容易拉近与人们的距离。他衣着朴素,常哼一口愉悦的小曲,燃起一支甜醇的香烟,悠闲的吞云吐雾,是他比较惬意的时光。</div><div> 他是一个泥水工,对农村土灶颇有研究,据说他打的土灶,既省烧柴又容易升温,很受欢迎。自我有记忆起,父亲从没休息过一天,他总是利用雨天无法出工的时间给乡亲们打灶抵工分,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口粮。联产承包以后,乡亲们仍请他打灶,他从来没有收取一分工钱。父亲过硬的打灶技术惠及全村90%以上农户。</div><div> </div><div><br></div> <h3>70年代农村土灶。</h3> <h3> 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以人为善,礼让为先。对于挣钱,他经常叮嘱我们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该拿的不要,不要赚昧良心的钱。<br></h3><div> 1984年春,父亲和二哥黎安忠拉着几百斤蚕豆到常德大杨树粮站销售,结算是86元,开票人员却开成860元,农户都是拿着单据在出纳窗口排队兑钱。父亲开始并未注意单据上的数字,当出纳很不耐烦的将860元甩給父亲时,父亲惊呆了,他从来没有一次性看到这么多钱!860元对于当时我们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很是需要!一瞬间后,父亲认真的将钱递了进去,望着出纳疑惑的目光,说:“孩子,我没那么多钱,我只要86元!国家财产在你手中流失,你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出纳员顿时改变态度,握着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激动地说:“谢谢大叔!您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却有如此高贵的品格,令我汗颜!”粮站领导知道此事后,当场表态:“我们一定要向这位大叔学习,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让雷锋精神在我站永放光芒!”</div><div><br></div> <h3>80年代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的场景。</h3> <h3>四、幽默的父亲<br></h3><div> 时光匆匆,星移斗转。随着我们相继长大,成家立业,父母亲老有所乐,含饴弄孙,开始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我在书写1990年春节对联时,父亲要我在他房门贴上“春耕秋作多辛劳,抱孙一笑全忘了”的对联。</div><div> 为了改善父母亲的居住条件,我特意给父亲一笔盖房资金。在大哥小哥的帮助下,父亲也自己动手盖好了舒适的“小三间”和厨房。一生勤劳的父母不甘清闲,又要搭建养猪房,因手头的资金已经用完,只好暂时停工。当乡亲们问及盖猪房怎么停下来了,父亲幽默的回答:“我的‘三期’工程因上面拨款不及时,只能暂时停工了。”他把“小三间”视为一期工程,厨房称作二期工程,猪房戏称为三期工程,逗得乡亲们哈哈大笑。</div><div> 父亲从小就喜爱烟酒,他具有自己的“酒文化”。当亲友相聚,喜庆之余,他们都会推杯换盏,酒过三巡;当别人为他斟酒时,他一般都会“客气”地说:“这杯满上,再来一杯,再不来了!”这意思是喝了这杯,我们还要继续,喝着手中这杯,订好下一杯。朋友们常把他的豪爽“酒文化”当作笑谈。</div><div> 得知自己因血吸虫引起肝腹水后,他还是背着母亲小喝几口。直到孙女黎婧痛惜的告戒爷爷:您现在喝酒等于自杀!他才停下杯来。并且幽默的告诉大家,医生要我不喝酒,我偏不!婧婧要我不喝酒,我同意!”</div><div><br></div> <h3>五、永远的怀念</h3><div> 时间飞逝,一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10年了,深夜的窗外,回忆起陈旧的忧伤,想念的泪,思念的痛,在午夜梦回,总是忘不了父亲那眼角淌下的泪水......。</div><div> 在我的心里,父亲是十亿农民的一个缩影,但他平凡而伟大!他一生以人为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div><div> 父亲终身没有存折,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和物质财富,但他刚直不阿,诚实做人,勤俭持家,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可贵品质,是留給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div><div>&nbsp;</div><div><br></div> <h3>编后语:我一直就想写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可忙于工作,总是静不下来而无法提笔。当夜深人静,慈祥的父母和魂牵梦绕的故乡常常在我梦里出现。往事不堪回首,有心酸、有幸福、更多的是怀念!父亲黎祖义(1938-2008),湖北荆州人,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农民。他呕心沥血,一生辛劳,他不畏艰难,自信乐观,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我。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在他逝世即将十周年之际,写下这篇文章,以示缅怀之情。<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注:图片来源于网络。</h3><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文图编辑: 黎小平</div><div> </div><div> 2017.09.0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