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村土地的摞荒和流转,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外流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而自发出现的一种现象。</h3><h3><br></h3> <h3> 从偏远山区来看,土地摞荒及流转呈现出以下一些鲜明特点:</h3><div> 一是摞荒现象很普遍。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户籍在农村,常年不在农村的人多,有一些已经举家外出多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的青壮劳动力少,造成部分土地无人耕种,大量土地闲置,或间歇耕种,或荒芜。当前,偏远山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为50岁以上至70多岁年龄阶段的人,他们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仅种点口粮和菜蔬,效益十分低下。</div><div><br></div> <h3> 二是流转现象很普遍。在偏远山区,各乡镇村组都存在耕地流转的情况,有的是在亲戚间自由流转,有的放弃耕种后由在农村的人随意耕种。一些距离住户比较远,条件较差,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即使是自家承包的也放弃了耕种。土地的耕作方式以半机械化为主,牛耕人背的现象也逐渐被机耕车拉所代替。分散流转一般不签合同,没有流转费。</h3><h3><br></h3> <h3> 三是流转积极性高。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和积极性都较高,大多愿意将承包土地流转出来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这不仅能避免土地荒芜增加复耕的困难,也因为流转能带来一定的固定收益。同时,农户成为业主可以从公司转包回来,也可以到公司打工挣钱,不至于会失业。</h3><h3><br></h3> <h3> 四是流转成为一种大趋势。有由分散流转向集中化流转转变,偏远山区乡镇都在积极探索流转的方式,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大户、业主等流转主体逐渐增多。有小面积的流转向规模化流转转变,一次流转100亩以上的业主越来越多。有分散流转向规范流转转变,分散流转不定因素大,风险高,矛盾问题处理棘手,规范化流转有保障。</h3><div><br></div> <h3> 五是流转后效益大幅提高。偏远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首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闲置土地,有的还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土地面积。其次节约了生产成本,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机械化生产,相应的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再次是多方受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还形成了区域特色农业,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h3><h3><br></h3> <h3> 六是流转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偏远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后劲还不足,有的是政府引进企业公司开展土地流转,有的是政府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土地流转,也有的是农户、业主发动流转,更多的是小规模的自由分散流转。但总来讲,流转面积小,规模化没有形成,层次低,范围小。</h3><div><br></div> <h3> 七是流转后用于非农的现象也存在。主要是在偏远山区的一些乡镇集镇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户在公路沿线和集镇、邻近集镇的地方通过购买或用土地调换等方式流转土地大量修建住房,使一些耕地的用途发生变化,而在农村原有的房屋又没有拆除,宅基地没有复耕,导致一些地方耕地面积事实上有所减少。</h3><h3><br></h3> <h3> 偏远山区土地产出效益低,土地撂荒,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刚起步,农民增收乏力。促进和规范偏远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h3><h3><br></h3> <h3> 一要大力加强产业结构人员调整步伐。偏远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方面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放在偏远地区农业农村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得到大幅调整,主要是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大幅上升。促进第二三产业大幅上升的人员身份又还是第一产业人员身份,成为一个怪现象和畸形发展。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产业人员结构也应当跟随变化,为第二三产业作出贡献的人,不应当成为农业和农村的负担。在偏远山区的农村,有在城市和外地打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超过20年30多年的,基本上没有回过老家的,但他们的户籍和人口统计、负担还在农村。2014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42.6:48.2,一个市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4:47.7:34.9,显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低。抛开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因素,作一个不科学的推测,在农村的人口应当也很少,而一个农村人口市2014年统计农村人口有236.61多万人,占总人口的76%强。这其中事实上有50%以上的农村人口实际上不在农村居住,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应当由农村农业来承载他们的负担。</h3><div><br></div> <h3> 二要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应当是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在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房屋性质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村资源可以转化为资本,可以合理的流动,直接产生效益。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等的配套改革,让农村人口能随产业变化,随产业结构调整而顺利走出农村,脱离农村,转变身份,把农村留给真正的农民,给农业减负,给农村松绑。</h3><h3><br></h3> <h3> 三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劳动收益比率,劳动收益在不同产业间应当紧密关联,以此增强刺激农业的吸引力,确保技术、资金、人才能够流动到农业领域中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要结合农业布局调整、功能划分、产业情况和农村发展走向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改善交通、水利条件和改田改土,适应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种需要。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房改造进行成本效益测算,合理建设,提高有效性。要引导吸收各类资金向农村农业流动,尤其是农民打工挣来的钱、农业生产赚来的钱用在农村发展上,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而不是反过来支持城镇发展,为第三产业“摊饼”。</h3><div><br></div> <h3> 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偏远山区的农业土地流转要由产业来引导。近来来,广元市大力培育和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烟叶、黑木耳、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值得偏远山区学习和借鉴。要以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通过农户土地入股、业主租赁集中、农户返租倒包经营等方式解决土地问题,推进土地流转。</h3><div><br></div> <h3> 五要切实增强土地流转的内生动力。偏远山区土地流转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区域农业研究,确定适宜而又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要加大外宣力度,积极引进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的相对成熟的农业开发公司或业主带动发展。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组建农业开发公司,发展规模农业。要积极培育本地的农业生产大户,引导农户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催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发展。要大胆创新,积极试点在一定区域通过购买、租赁集中长期流转,让农民脱离农业和农村依附,发展职业化农民,把从事农业生产作为职业和事业追求。</h3><div><br></div> <h3> 六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让新的农业产品和技术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去。要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情调查、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提高及时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要健全农民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培育种植养殖业大户、职业经理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已经放弃土地经营,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放心土地流转。对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份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法规和技术服务,规范流转行为,加强流转土地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民利益。</h3><div><br></div> <h3> 偏远山区农村土地的摞荒和流转,是一种产业现象。摞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流转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土地流转,让摞荒的土地活起来,用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偏远落后山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