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早年在阿庄乡上中学之时,便听小庄村的同学常提起镇风寺的名字,心里很想去做个短暂的行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种可有可无,或深或浅的意愿也一直在心里纠结了好多年,</h3> <h3>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热风渐浓,很多古老的,新修的民俗遗迹便扎堆的问世,关于镇风寺的许多文字也散见于网络之上,于是想去镇风寺看看的愿望也变的迫不及待了,终于在夏末的一个闷热的中午,约了当年的同学玉,邀他一同前往,</h3> <h3> 车子从阿庄川东至汉寨村左拐上坡,便上了北塬,约摸十几分钟的车程,进入小庄村,纵穿小庄村巷道至最后一排人家后,平坦的水泥路己不再有,换而行之的是一条坎坷曲折的土路,由于前段下过几场大雨,路面被水流冲的破烂不堪,同学驾驶着车子小心的爬行,透过前窗,巍巍的雪梁山在我的目光中愈来愈近,,,</h3> <h3> 山根下的登山小道旁树着一块介绍镇风寺的石碑,大致看了一眼,便开始登山,其时为中午一点许,行至半山腰,一块硕大的巨石从山体中延伸出来,仿佛一只猛虎挡住了道路,从巨石的裂缝中攀上石顶,回首眺望,朦胧中零散的阿庄北塬的些许村庄镶嵌在一片绿色中,隐隐约约,甚是好看,而此时,风已开始呼呼做声了,比起山下以及阿庄川道中的闷热相比,这里的风倒是让人感到凉爽了很多,再收目环顾巨石周边时,才发觉,傍边也不算小的几块卧石上,不知何人用红漆书了四个红色大字,“禅,佛,悟,静,”,于大自然中刻意留下一些个人痕迹,是部分中国人的某种情僻嗜好,所以也就习以为常,见奇不怪了,稍息片刻,再次登高而上,半途中,同学给我说起那块巨石其实有个很响亮的名字,叫虎跳石,当我再次回过头来注视它时,它早已显得渺小不已了,</h3> <h3> 好不容易,真的是好辛苦,经过将近五十分钟的艰辛,我们终于来到了镇风寺的身边,几棵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橡树像是几个哨兵一样,迎着风,傲然的耸立在山头上,默默的守护着这段古老的历史岁月痕迹,</h3> <h3> 镇风寺实则无寺,它没有雄壮伟严的佛光道场,更谈不及由香客千年不断的香火供俸而带来的仙风灵气,它朴素的犹如一张老羊皮纸,任岁月更迭,但它从不会在这张纸上让世人写出美丽华章,供后世凭吊, </h3><h3><br></h3><h3> 一孔石洞,深四米,宽不到三米,高两米左右,在洞窟的壁上刻了千尊拳头大小的佛像,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先前的洞门早己没了踪影,这些原本雕刻稍显粗糙的佛像由于风力侵蚀的毁坏,已显得模糊不清了,更让人痛心不已的是洞窟中的正佛头部不知何时也被人偷盗而去,若上天有灵,这尊佛爷有灵,必不会饶恕这种罪恶之行,仰望洞顶,一盘石刻游龙保存尚算完好,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经年长存在这千尊佛窟的九天之上,也为这镇风石窟带来了某种尊威,</h3><h3><br></h3><div><br></div><div> </div><h3><br></h3> <h3> 静静的注视着这些曾经为山下千千百姓人家寄放美好愿望的千尊残缺小佛像,小心的呼吸着雪梁山回旋之风带来的乡土气息,我久久不能让心平静下来,说不明,道不清,仿佛有种无形的空洞正把我遁了进去,历史凝结成的某种永恒力量宛如一道绳索,正把一种记忆牢牢的捆绑在这风与云博奕的雪梁山之巅,</h3><h3><br></h3><h3><br></h3><h3> 相传镇风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特征,每到春夏季节,山下常起狂风而少雨,因而农户人家的庄稼多被风干而枯萎,后经乡绅募粮财,招石匠若干,费时数年,终在这雪梁山石岩之上凿开石窟一孔,里面雕刻千尊仙神,用以镇制春夏之季风,以保山下小庄村及附近村舍的庄稼得以成长,造福乡梓万年,</h3> <h3> 时至今日,这里的风依然如故,镇风寺的存在并没有改变这一带独有的风,年复一年,山下的百姓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但镇风寺做为一种赖以寄托美好愿望的处所,它在那些流年岁月中给当地人们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却是无法估量的,因为有了这座镇风的寺,当时的人们才会坚守故里,用身心和信仰去播种希望,才会孕肓了雪梁山下风中生活的千千大众,</h3><h3><br></h3><h3> 镇风寺是一段没有消失的历史印痕,看到它现在的破败之像渐显,我们渴望它能得到相关部门的修缮与保护,莫让这凝聚了古代人们智慧与辛勤付出的洞窟石雕毁于当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