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乌拉盖生态大草原——</h3><h3> 《鸟类的天堂》</h3> <h3> 给鸟儿一片天地,让自然多点美丽;</h3><h3> 给鸟儿一些空间,让生命充满和谐。</h3> <h3>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h3> <h3> ——爱护环境 保护鸟类——</h3><h3> </h3> <h3> ~摄影恋曲一生~</h3> <h3> 乌拉盖大草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这里湖泊众多,有丰富的水资源,又是各种鸟类栖息的家园。</h3> <h3> ——大白鹭——</h3> <h3> 大白鹭是一种大型鹭类。颈、脚甚长,两性相似,全身洁白。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滨、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多在开阔的水边和附近草地上活动。部分夏候鸟,部分旅鸟和冬候鸟。通常3月末到4月中旬迁到北部繁殖地,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常成单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在繁殖期间亦见有多达300多只的大群,偶尔亦见和其他鹭混群。白天活动,行动极为谨慎小心,遇人即飞走。</h3> <h3> ——白琵鹭——</h3> <h3> 白琵鹭属于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h3> <h3> ——草原燕鸥——</h3> <h3> 燕鸥是燕鸥科的海鸟,以往被看为鸥科下的一个亚科。燕鸥与鸥及剪嘴鸥是一个血统分支,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踪迹。 大部份燕鸥过往都被编入燕鸥属中,但是根据DNA序列的分析发现燕鸥属可以分开为几个细小的属。燕鸥它是动物中的“飞远冠军”,可以不费力的从南极洲飞到遥远的北极洲地区,行程17600多千米。</h3> <h3> ~当地人称草原小型黑头鸥~</h3> <h3> ——行摄于乌拉盖湖——</h3> <h3> ——灰背鸥——</h3> <h3> 灰背鸥大型水鸟,体长62~69厘米。嘴直,黄色,下嘴先端有红色斑。脚粉红色,头、颈和下体白色,背、肩和翅黑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冬季头和上胸有褐色纵纹,特别是眼周和后枕较密。飞翔时翅前后缘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白斑。相似种银鸥上体较淡,呈灰色。分布于亚洲东部至西伯利亚东北部、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北部沿海。栖于海岸的岩礁、海湾、港口和渔场。以小鱼、虾、螺、蛤类为食。</h3> <h3> 乌拉盖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淡水湖,这里不仅鱼业丰富,而且又是各种侯鸟栖息的家园。</h3> <h3> ——草原伯劳鸟——</h3> <h3> 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生性凶猛,是主要的食虫鸟类。</h3> <h3> ——草原湿地苍鹭——</h3> <h3> 苍鹭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 ——草原斑嘴鸭——</h3> <h3> 斑嘴鸭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h3> <h3> ——黑尾塍鹬——</h3> <h3> 黑尾塍鹬中型涉禽,体长36-44厘米。嘴、脚、颈皆较长,是一种细高而鲜艳的鸟类。嘴长而直微向上翘,尖端较钝、黑色,基部肉色。夏季头、颈和上胸栗棕色,腹白色,胸和两胁具黑褐色横斑。头和后颈具细的黑褐色纵纹,背具粗著的黑色、红褐色和白色斑点。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冬季上体灰褐色、下体灰色,头、颈、胸淡褐色,虽无显著的羽色特征,但通过它长直而微向上翘的嘴、细长的脚和颈以及翼上翼下的白斑,亦容易辨认。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岛国家,往南到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为旅鸟。</h3> <h3> ——黑翅长脚鹬——</h3> <h3> 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亚种。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迁来中国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离开北方繁殖地往南迁徙。</h3> <h3> ——草原蓑羽鹤——</h3> <h3> 蓑羽鹤大型涉禽,体长68~92厘米,是鹤类中个体最小者。通体蓝灰色,眼先、头侧、喉和前颈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极为醒目。前颈黑色羽延长,悬垂于胸部。脚黑色,飞翔时翅尖黑色。为高原、草原、沼泽、半荒漠及寒冷荒漠栖息鸟种,分布至海拔5000米。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h3> <h3> ~玉米地里可爱的蓑羽鹤~</h3> <h3> ~当地人称小灰鹤~</h3> <h3> ——大雁——</h3> <h3> 大雁一种冬侯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腿短,吃植物种子及鱼虫。群居于水边。飞行时常排成行列。又叫鸿雁。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h3> <h3> ——湿地大天鹅——</h3> <h3> 乌拉盖|天鹅湖</h3><div><br></div><div> 布日都淖尔位于贺斯格乌拉牧场东南3公里处,水域面积约2000余亩,依山而居且淖尔长年积水,芦苇丛生,是天鹅、大雁等珍惜候鸟迁徙的必径之地。每年4—5月份水面上数以千计的天鹅、大雁,或成群结队、或双双两两、或戏水、或觅食、或起飞、或划落,啼鸣声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和谐、安逸、祥和、自然的画面,因此也被称为“天鹅湖”又是狠图腾电影的拍摄现场。</div> <h3> 天鹅属于鸭科雁族鸟类又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天鹅是飞高冠军,飞行高度可达9千米,能飞越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天鹅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繁殖,每只天鹅保持着一种稀有的“终身伴侣制”。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的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h3> <h3> ——草原凤头麦鸡——</h3> <h3> 凤头麦鸡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头顶的角,甚为醒目。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h3> <h3> ——行摄于布林圣泉湿地公园——</h3> <h3> ——红脚鹬——</h3> <h3> 红脚鹬体长28厘米,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虹膜黑褐色,嘴长直而尖,基部橙红色,尖端黑褐色。脚较细长,亮橙红色,繁殖期变为暗红色。幼鸟橙黄色。常成小群迁徙。生活于草地、湖泊、沿海等地,主要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则成群。性机警,飞翔力强,受惊后立刻冲起,从低至高成弧状飞行,边飞边叫。</h3> <h3> 凤头鸊鷉是一种游禽。也是体形最大的一种鸊鷉,雄鸟和雌鸟比较相似,有鸭子一样大小,嘴又长又尖,从嘴角到眼睛还长着一条黑线。它的脖子很长,向上方直立着,通常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凤头鸊鷉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千克。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在既是开阔水面又长有芦苇水草的湖泊中,极善水性,它们时常把头部朝下没进水里,接着完成一个前滚翻动作,然后在水下作一段高速度潜泳,再在远处露头冒出水面。建造浮巢,建筑材料是水生植物的叶子,能随同水位上涨而漂起,不但不会往巢里渗水,还可以因为湿草发酵产生热量,有助于鸟蛋的孵化,使性喜贪玩的亲鸟在孵卵期间也能忙中偷闲,到巢外去嬉耍片刻。吃昆虫、昆虫幼虫、虾、喇咕、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h3> <h3> ——赤麻鸭——</h3> <h3> 赤麻鸭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赤麻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当繁殖地的冰雪刚开始融化时就成群从越冬地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多成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体迁飞,常常边飞边叫,多呈直线或横排队列飞行前进。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更大群体。</h3><div><br></div> <h3> ~草原小型鸟~</h3> <h3> ——草原翘鼻麻鸭——</h3> <h3> 翘鼻麻鸭是大型鸭类,体长52-63厘米,体重0.6-1.7千克,体形比赤麻鸭略小。体羽大都白色,头和上颈黑色,具绿色光泽;嘴向上翘,红色;繁殖期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红色瘤状物。自背至胸有一条宽的栗色环带。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条宽的黑色纵带,其余体羽白色。飞翔时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绿色翼镜,黑色的头、飞羽和腹部纵带、棕栗色的胸环和鲜红色的嘴和脚形成鲜明对照。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喜欢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间则成对生活。飞行疾速,两翅扇动较快。善游泳和潜水,亦善行走,能在地上轻快的奔跑。性机警,常不断地伸颈四处观望,距人百米外即起飞。</h3> <h3> ——鸬鹚——</h3> <h3> 鸬鹚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鸬鹚是中到大型的海鸟。形体最小的是侏鸬鹚,体长45厘米,体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鸬鹚,体长100厘米,体重5千克。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h3> <h3> ——草原骨顶鸡——</h3> <h3> 骨顶鸡属是中型涉禽。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大多数潜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上体有条纹,下体有横纹。两性相似。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遇到危险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来,危急时则迅速起飞,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两翅煽动迅速,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声,甚为嘈杂。</h3> <h3> 二级珍禽白枕鹤</h3> <h3> 沙半鸡</h3> <h3> ——恋曲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