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八月十五中秋近,你还吃老月饼吗?</h3><h3> 一一题记</h3><h3><br></h3> <h3> 入秋了,不知道是天气开始变冷,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太过暖心,总是叫人不经意间回想小时候吃过的那些东西。 </h3> <h3> 在这些记忆的画面中,有透着香甜气息的麦芽糖、有游街到村的外乡人背着锅炉崩的爆米花,有密密麻麻插在泡沫罩的糖葫芦,有从盖着条湿毛巾的箱子里拿出来的冒着白汽的冰糖冰棍,有“一个一斤”的那种,圆圆的如同早年的圆月亮的月饼……… </h3><div><br></div> <h3> 这些美味在时光的荏苒中沉淀了怎样的味道呢?除了经典的味道,更多的是直抵内心的感动、温暖和关怀,美味早已不是味道本身,而是随着记忆漫天飞扬的那些人,那些逝去的光阴的想念。</h3> <h3> 我的童年正值七十年代中末期,物资匮乏,好吃的东西很少,因此,孩子们热烈地期盼着每一个节日,都是源于会盼来好吃的食物。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都是如此,中秋的月饼自然也在其中。 </h3><h3> </h3> <h3> 那时候商店叫供销社,供应的月饼只有两种,一种是五仁的,另一种是白皮黑芝麻的。不仅种类少,而且又干又硬。有一次,我想把一块月饼分成四份,给我们姐妹三人和外婆各一块,但是年幼的我手劲小,无论如何掰不开,最后还是外婆用刀把月饼砍开的。虽然月饼硬的几乎咬不动,但我们姐妹三人还是啃得津津有味,外婆牙口不好,只能倒了半碗热水,在里面泡软了吃。 </h3> <h3> 外婆打算自己做月饼,她把鸡蛋和油和到面里揉匀,象包包子一样切成差不多大小的面剂,用小擀面杖擀成厚薄均匀的面胚,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用花生碎、芝麻、糖、青红丝做成的馅儿包入其中,之后团好、压平,案板上就摆满了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馅饼。之后,最奇妙的一幕就要上演了。外婆先是在每个面饼上滴上两滴油抹匀,然后用做月饼的模子往上一扣,等取下模子的时候,面饼上面就有景有字了。当时年幼的我总也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翻过模子看了又看,还是无法把月饼上的花呀草呀和模子里凹凸有致的槽联系起来,因此感觉外婆象魔术师一样神奇。</h3><div><br></div> <h3> 接下来的程序是烘焙,这可是个细活。外婆用炭火把厚厚的平锅底烧的滚烫,然后迅速把月饼胚放入上色,之后改用小火慢慢烘烤,等到足够成型的时候才翻过来烤另一面,这个过程火候的把握非常关键,火大的话就糊了,火小了又会使正面的图案变的模糊不清。多亏了外婆手脚麻利,每次烤出来的月饼都金黄金黄的,咬一口,皮儿又酥又脆,馅儿又香又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跟前跟后地参与了烤制月饼的整个过程,巴巴地咽了一路的口水,等终于可以把月饼塞进嘴里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满足的感觉又真实又牢靠。</h3> <h3> 白马过隙,时光荏苒,中秋节前后,市井集市也时常能见到那些老月饼的身影。乘兴提拎一袋,品上一口,不变的是记忆里的味道,是追想中的模样。只是不再有儿时的感受,当年那个沐浴着月色、“贪婪”吸吮捏过老月饼手指的小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怀想,是叹息,是一种失不再来的珍惜。 </h3><div> </div> <h3> 近几年堡子镇的朱家月饼很是出名,我和两个摄影朋友全程记录下了他们的制作过程。 </h3><h3> </h3><div> </div> <h3> 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作为三代传人的朱家媳妇刘姐做月饼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店面不大,就在堡子镇主街上,月饼作坊和南杂店混在一起不太起眼,如果不是门口贴的红纸招牌和磥起的大叠月饼,很难被发现。</h3><div> </div> <h3> 一大早小朱师傅和十多个工人正在忙碌着。“自己做月饼第一步是要做月饼的皮面。”朱师傅一边说着,一边将熬了一个多小时的稀糖加入植物油和膨松剂后开始搅拌。“一定要在充分搅拌之后,才能加上精粉揉成面团。”朱师傅告诉我们,“每一步都很关键,不能偷懒。”</h3><div><br></div> <h3> 做好皮面之后,接下来就是做馅。“我们做得比较多的还是五仁、黑芝麻、豆沙等传统馅料的月饼。以五仁月饼为例,它的馅料需要葡萄干、瓜子仁、花生、白芝麻、核桃,腰果、果脯再加陈皮,我们要先把这些馅料炒熟,然后切碎搅拌在一起。”我闻到馅料里还有一种香味,朱师傅说,是因为馅料里加了香油的缘故。“加点香油味道更好,调好馅料之后要把它握成团,一个馅料团都在1两半左右重。”</h3> <h3> 接下来,工人们将馅料放入皮面之内,用木槌将其敲打成型后,放到筛子里面左右上下晃动颠抛,他们叫它:打麻子”,等芝麻均匀的布满表层后就伸进烤炉里进行烤制。火是山里砍的杂木柴,一早就烧旺了,炉子两边满是烧渡了的红彤彤的火碳,这样慢火烤出来的更香。</h3><h3> </h3> <h3> “一炉能烤30个月饼,一般十多分钟就能烤好。”在烤了五六分钟后,朱师傅不时将烤盘拉出来看看成色,换边再烤。</h3><div><br></div> <h3> “好啦!”师傅将烤好的月饼勾拉出来,逐一用铁锹抛起来翻好个,在整整齐齐的码在油纸上,面对椒麻热腾的月饼,我禁不住诱惑,掰开一个,轻轻咬上一口,月饼终归是吃到嘴里的味道,有那种咯牙般的“踏实”感,白砂糖、青红丝、小麦粉,入口一刹那让人回想起旧日时光的错觉。嗯,这样的老月饼才算有时光的味道在里面。</h3><div><br></div> <h3> 乍看起来,做月饼不费事,和好面做好馅,像包包子一样将馅料揉成一团,用模子压好形状盛进烤炉。15分钟后,香气四溢的手工月饼就可以新鲜出炉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加工月饼程序虽然并不多,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繁琐。我们每天早晨6点多就开始干活,一直要到晚上10点多,回到家就累得起不来了。”朱师傅说 。</h3><div><br></div><div> </div> <h3> 据刘姐介绍,现在堡子镇仍有不少手工月饼的作坊,均以生产传统月饼为主。这些作坊规模有大有小,小的日产月饼百余斤,大的日产上千斤。笔者了解到,这些作坊大都不愁销路,基本上都是现做现卖,做多少卖多少。“我们干这一行已经好几辈了,现在顾客都是自己找上门来,老主顾特别多。中秋前后我得做上万斤月饼。”</h3> <h3> “我一直都在这家买月饼,质量、卫生什么的都很放心,老板也敢让顾客站在这里现场看月饼整个制作流程。”一个特意从县城赶下来买老月饼的黄女士告诉笔者,现在很多人都到超市、商场买那些包装精良的礼盒月饼,“但我还是喜欢这种自己制作的手工传统老月饼,这么多年了,就是吃不腻。那些蛋黄的、鲍鱼的月饼是挺新鲜,但我们家里人还是喜欢五仁馅大麻饼。”</h3> <h3> 老月饼的制作工艺始终那样“任性”,远没有时下面包、蛋糕所拥有的那种暄腾与柔软。也许,科技的发展已将人们敏感的味觉“改良”殆尽,更多的“耿直”和“坚守”,只能在记忆里呈现了。</h3> <h3> 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精彩的广而告之,却由里到外透着亲切,带着浓浓的回忆贴上了岁月的标签。</h3><div><br></div> <h3> 怀念老月饼的香甜,不如说是在这将到来的传统的团圆佳节在怀念一种远逝的亲情;</h3><h3> 怀念老月饼那种简单质朴的包装,不如说是面对如今稍嫌浮华夸张的世界,一种涤清心灵的向往。</h3><h3> 怀念老月饼的口感,不如说是在怀念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中秋之夜带给自己一生难忘的幸福和满足感。</h3><h3> </h3> <h3> 老月饼那经典的味道,隽永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香甜着我的人生…</h3> <h3>所有图片拍摄于会同县堡子镇朱家月饼作坊</h3><h3>摄影:刘飞跃、杨春蓉、龙冬梅</h3><h3>文:杨春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