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成为自己的父母”

丽蓉

<h3>  上完课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冲进书房,在书架上一阵找寻,终于把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找了出来!然后发现,这本有着112页的小册子居然是先生买的,扉页上写着:民1987年3月22日于瑞丽。书中的重要信息都用圆珠笔画了下来,一定是他阅读时画的,我一定没有读过,尽管始终觉得读过的样子。现在想来,买这本书时,先生和我正处在热恋中。于是,因为书名,因为我们这代人对哲学的特别情结,他买下了这本标价为0.9元的精神分析学译评丛书,在那风光如画的边陲静心一读。但因为那时的阅历,也许就是读读而已,书中的精髓大约没有完全输入"血液"中吧。<br /></h3><h3> 我把这篇文章连读两遍之后,突然悟到了点什么。这篇文章的选入,将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以怎样的启示,我该和他们一起分享哪些方面的体会呢?</h3><h3> 布置预习的时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拿来主义》带给我们的关于文学,关于文章,关于思考的收获以后那节课上得真畅快!我看见孩子们放出的眼光,感觉到大多数同学都在"运用脑髓"。下课时,杨央追出来说:"老师,这节课真好!"于是说,下节课,我们将从哲学家弗洛姆那里拿些什么,请大家下去自行占有,然后挑选,然后课上交流。</h3><h3> 孩子们的确下去拿了,而且收获不小。</h3><h3> 交流开始时,大家还停留在读完以后要珍惜父母的爱这个层次上,我没有打断孩子们这样感性的表达,因为我知道这几个孩子在阅读时没有深入文本,但他们愿意表达,我就要保护,然后寻找往下深入的点。感性的表达让几个住校的孩子眼圈有点红了,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能够眼圈红,是进入理性思考的一个铺垫。终于,点起了最后一排的李王梅,她把大家由母爱的无条件引向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直接让大家一起走向结尾两段,读出了她阅读时"拿"到的精华,由此,我将孩子们引入了文本,从结尾的"成熟与健全"开始了对于文本信息的搜寻和阅读。</h3><h3> 母爱:孩子的自然世界,如故乡,如大地,如大海广阔、包容、无条件。</h3><h3> 父爱:孩子的思想世界,道德,法律,制度严谨、深刻、有条件。</h3><h3> 原来,"慈母严父"是这样的一种表述;原来,父母的角色分工应该是这样的分明又二合为一!</h3><h3>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为了让这些哲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鲜活的印记,我和孩子们一起把思维放开:我们谈到关于故乡、海洋的比喻,说起安泰的神话;我们也谈到《李尔王》,说起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两个儿子中的犹豫和选择……</h3><h3> 我不知道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多少,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会有收获。文章还没有完全"学"完,但我想这一时一地也学不完,只要我和他们都有感触就好。下课时,我让他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共同感受一下。</h3><h3> 这样的文章选入教材,是多么有价值和意义!表面上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深层次的是思想认识的提升。我们的语文课,有着别样的作用,那就是让孩子的生命成长。</h3><h3> "最后,这个已成熟的人走到这一步:在这里,他是自己的父母""成熟的爱不受父母外部形象的影响,而建立起父母内在气质的形象"。一个真正成熟而健全的人,应该成为自己的父母!</h3><h3> 这是怎样的一种理性,又是怎样的一种深刻!</h3><h3>于是,我反问我自己:"我成熟健全了吗?我在做母亲过程中,缺失了什么?"</h3><h3> 我该把这篇文章,不,应该是把这本小册子仔细读一读。我还要把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找来,让他们也读读,然后想想,自己的健全与成熟的角色。</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