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生气了

Amy

<h3>接纳孩子的情绪,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有时候,对家长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但这是我们必须要为之努力的过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菲菲生气了》是关于&quot;生气&quot;的情绪,再扩展一下思路,孩子的情绪还有很多,沮丧、悲伤、愤怒、委屈,高兴、兴奋、害怕等等。。。同样的接纳,同样的爱,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做到!</h3> <h3>菲菲一个人在玩儿小猫咪,这时姐姐跑了过来,一把抢走了猫咪,说"该我玩儿了"。并且妈妈也支持姐姐说是该轮到她了。于是,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h3> <h3>菲菲生气的样子是这个样的。(辫子都翘起来了)</h3> <h3>菲菲生气的时候,做了这些事情:(她乱踢,她尖叫,她甚至想把真个世界都撕成碎片。看菲菲那个生气的影子。。。)</h3> <h3>看到这里,部分妈妈的困惑就跟着来了。 她说孩子看了这本书后,跟着菲菲学习各种生气的样子,为此感到很烦恼,很困惑。其实,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该恭喜这些妈妈,你们的宝宝开始认识自己的情绪了,开始尝试以自己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开始。之所以妈妈要烦恼,只是因为我们成人自己还没有接纳&quot;生气&quot;这个情绪,认为&quot;生气&quot;是不好的,所以才会产生烦恼。如果我们家长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接纳&quot;生气&quot;和&quot;喜悦&quot;一样,是每个人都该拥有的正常的情绪,那么就不会对&quot;生气&quot;那么介意了。而对于孩子来说,认识并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感知整个世界是一样的,是儿童自我构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成人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面对某些事情会忽然冒起&quot;无名之火&quot;,那个火&quot;噌&quot;的就冒出来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时期,没有足够释放自己的情绪,长期压抑下来导致,我们成人后,依然无法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做了家长后,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接纳,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孩子对自己的接纳。有了这个接纳,就不会再发生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和困惑了。</h3> <h3>再看《菲菲生气了》,你发现了吗?在菲菲生气的整个过程中,妈妈没有给予任何干预,没有说"不能这样",没有说"乖,要听话",也没有去哄她。而是给她跺脚,尖叫,大声吼的机会。这就是家长对孩子情绪接纳的最好表现。 "孩子你有生气的权利,并且相信你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h3><h3>于是,接下来,菲菲做了这些事情。</h3><h3>她跑了出去,然后哭了一会儿。</h3> <h3>她忽然看到了石头和小草,听到了鸟儿叫。</h3><h3>然后她爬到了大树上,感受着风吹动她的头发,看着流水和浪花。</h3><h3>然后,她在这个广大世界里,得到了安慰,回家了。</h3> <h3>回到家的时候,迎接她的是暖暖的香香的房子和全家人的喜悦。一家人又在一起了。</h3> <h3>然后菲菲再也不生气了</h3> <h3>爸爸妈妈该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本图画书,一起仔细体味一下,菲菲生气的整个过程吧,不要只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情绪情感的体验。</h3><h3>菲菲先是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爸爸妈妈都没有给予任何干预,任她释放自己的情绪,给她独自面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当菲菲消气儿后,回到家,迎接她的是妈妈的怀抱,是一个最大的接纳,不再去问&quot;还生气吗?&quot;这样的问题,什么都不说,就当一切没有发生过,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并且菲菲也真的不再生气了。这是真正的放下了,菲菲用自己的方式,在广大的世界中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一点压抑,没有一点担心,因为她相信会有一个随时欢迎她回来的温暖的家。</h3><h3>作为成人的我们也同样需要仔细感受一下菲菲生气的整个过程,努力的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的经历,在童年或者在昨天。被压抑情绪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闷气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说是放下了,但回头还想怎么报复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作为成人的我们小时候没有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往往被情绪控制着。</h3><h3>所以,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菲菲生气了》,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关于情绪管理的,关于爱与尊重的书。那么,当我们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放下原来的那些目标,(也就是试图通过这本书让孩子不再发脾气的目标),和孩子一起真心的感受这个生气的过程,和孩子探讨一下,自己曾经生气的经历,不要不好意思,因为&quot;生气&quot;本来就很正常嘛。让孩子知道,生气就像高兴一样,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h3> <h3>估计家长看到这里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孩子释放情绪的空间问题,总不能学着菲菲离家出走吧。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家长在担心了。孩子就是这样在我们的担心和焦虑中长大的。</h3><h3>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有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从书里吸收什么,而不会完全照搬的去模仿。 菲菲选择打开门,走到大海边,是因为她知道她的选择是安全的,她的父母没有干涉,是因为她的父母也知道她的选择是安全的。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选择一个他认为安全的可以平息情绪的空间,也许是一个房间,也许是一个角落。也许就是在父母面前大哭。只要有那个接纳在,孩子不会铤而走险的选择离开家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