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6月28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期持续至10月8日。展览通过来自大英博物馆100件(组)难得一见的藏品,向人们讲述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这100件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却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堪称是浓缩的文物世界史: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灯具,纵贯200万年,来自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段、各个地区、各种材质,共同诠释着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展现了文明创造的轨迹,共同述说着通过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共享。</h3> <h3>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绝不会错过大英博物馆在上海展示百天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2017年8月29日上午9:10,我赶到上海博物馆,发扬当年世博会排长队的精神,排了2小时50分钟,进入展厅参观。虽然不允许拍照和摄像,但还是让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br /></h3> <h3>此次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分为九个部分,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直到当今世界。除序厅外,100件(组)文物被分成八个主题: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适应与创新、邂逅与联结和我们制造的世界。各种展品既按时间顺序摆放,又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引导,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整体史观。</h3> <h3><b>序厅</b></h3> <h3>来自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无声述说着距今2600多年前关于生命的秘密。这是一件能述说多种故事的特殊展品:古埃及的木棺,但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黄金来自努比亚,沥青来自两河流域,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青金石来自阿富汗。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此外,根据木棺上的象形文字,这具棺柩是为一个名叫佘盆梅海特的女性制作的,但扫描结果显示棺木中的木乃伊为一名成年男性,死亡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个中缘由,至今仍是未解之谜。</h3> <h3><b>第一单元 开端</b>(200万年前-公元前2500年):</h3><h3>250万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类祖先在非洲制作出来,从此与我们建立起联系。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就是这些工具之一。</h3> <h3>奥杜威砍砸器:180万一200万年前。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h3><h3>这一石质砍砸工具是路易斯·利基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一个人类早期的露营地遗址发现的,制作于大约两百万年前,是我们人类祖先所制作的最古老的物品。这个工具的制作者使用了另一种坚硬的石头把一块玄武岩(火山岩)卵石两边的碎片敲掉,做出了一个锋利的边缘。这个边缘是经过一系列用力的均匀打击而形成的。这种均匀的打击是经过训练的。这表明它是刻意制成的人工制品而不是偶然天成的。这一工具有很多用途,例如从树上砍树枝,从大型动物身上割肉,或者为获取骨髓脂肪粉碎骨头这是早期人类饮食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h3> <h3>奥杜威手斧:120万一140万年前。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是人类先祖有意识制造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h3> <h3>冰河时代野牛岩画:13000-14000年前。法国蒙塔斯特吕克。虽说画面很小,需要仔细看,但画风粗犷简练,使人不由得联想起许多近现代画家从这类上古时代的岩画中所吸收的艺术灵感。</h3> <h3>克洛维斯矛头:13000-14000年前。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克洛维斯矛头"展现着一万年前,克洛维斯人的祖先可能通过大陆桥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的历史。</h3> <h3>澳洲原住民的篮子:公元1900-1939年。澳大利亚北领地。</h3> <h3>带盖绳纹陶罐:约公元前5000年。日本。 日本带盖绳纹陶罐,不仅仅是个功能性物件,还具有极强的装饰性。陶罐上面有一些描金的部分,这是18世纪后人加上去的,而陶罐外部的绳纹,以及瓶口的压痕则是当时就有的,极富美学意味。</h3> <h3>绳纹陶罐:公元前1000年-前300年,日本。</h3> <h3>鸟形杵:公元前6000-前200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省。 鸟形杵展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早期农民解决获取农作物难题的方式,他们用这类工具来处理原本不可食用的食物。在当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的农作物是芋头。芋头生吃有毒的,不过,这可难不倒勤劳智慧的早期人类,人们发明了这个杵,用于加工芋头,这样芋头就变成可食的了。</h3> <h3>抽象牛头纹碗:公元前5600-前5200年。伊拉克北部阿尔柏契亚地区。来自伊拉克北部的"公牛头纹碗",述说着黄牛的驯养。</h3> <h3>埃及化妆品调色板:公元前4000-前3600年。埃及。来自埃及的牛形"化妆品调色板",述说着黄牛的驯养如何从中东地区传到北非的过程。</h3> <h3>喀帕苏斯女性雕像:公元前4500-前3200年。发现于希腊喀帕苏斯岛。</h3> <h3>玉斧:公元前5000-前3600年。德国比布里希。</h3> <h3>玉琮: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属于中国的良渚文化。</h3><h3><br /></h3> <h3><b>第二单元 最初的城市</b>(公元前3000-前700年):</h3><h3>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器物的革新。伊拉克南部乌尔王陵出土的王后竖琴上,就镶嵌着青铜和黄金装饰。</h3> <h3>王后的里拉琴:约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乌尔城址。出土于伊拉克乌尔王陵的王后竖琴,镶嵌着青铜和黄金装饰以及青金石,不仅表明商业网络已经连接起城市与国家,而且金属冶铸这门新技术能创造出复杂的青铜和黄金制品。</h3> <h3>早期写字板:公元前3100-前3000年。伊拉克南部。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大飞跃。由苏美尔人所发明的这种楔形文字正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这块早期楔形文字板出土于伊拉克南部。早期文字的书写都是有共通点的,即都有一个主题。或许有时看上去并不是很有趣,但都是很实用的文字。比如,人们会记录社区生活的种种细节,有多少人多少货物进出,这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账本。比如,这块板上记录的就是工人对啤酒的配给,圈中展现的就是啤酒杯,是不是很形象呢?</h3> <h3>"大洪水"记录泥板:公元前700-前 600年。伊拉克库云吉克(尼尼微)。这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楔形文字碑。它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 11 块石板。《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一位传奇的乌鲁克统治者的冒险故事。这块石板描述了吉尔伽美什是如何碰到乌塔那匹兹姆的。乌塔那匹兹姆就如同《圣经》中的诺亚,被预先告知将会有一场大洪水。他造了一艘船,装载了他能够找到的并且能够在人类毁灭后能在洪水中生存下来的所有东西。他在一座叫尼西尔的山上停下,放开了一只鸽子和一只燕子,但它们都回来了,并没有找到干的土地。后来,他又放开了一只大乌鸦,乌鸦没有回来,这表明洪水一定已经退去了。公元前700年至前600年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类似于《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时间上却比后者早了约400年。</h3> <h3>印度河流域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哈拉帕。这枚石质印章来自古印度文明,一个曾繁盛于今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区的印度河谷的古老文化。可能由于气候的变迁,古印度文明衰落了,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数千年。直到这些印章及其他遗存在19世纪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印度文明才重见天日。</h3> <h3>奥尔梅克面具:公元前900-前400年。墨西哥。</h3> <h3>康侯簋:公元前1100-前1000年。中国河南省。沬司徒疑簋(康侯簋)来自中国西周早期。</h3><h3><br /></h3> <h3>米诺斯时代信徒像:公元前1700-前1450年。希腊克里特岛。</h3> <h3>半月形器:公元前2400-前2000年。爱尔兰凯里郡曼杰顿。距今4000多年历史的两个半月形黄金器的主人身份,令学界颇为困惑。据考证,此类半月形黄金器是青铜时代爱尔兰和英国地区的制品,可能是地位比较高的人佩戴的。然而,在爱尔兰和英国地区并没有青铜时代的宫殿或城市遗址的考古学证据,那时的社会结构仍旧是谜。</h3> <h3>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约公元前1280年。埃及象岛库努姆神殿。再现了古埃及法老王的黄金时代。</h3> <h3><b>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b>(公元前700-公元100年):</h3><h3>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在辛纳克里布国王统治时期,亚述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元前700左右的亚述浮雕,就是这个帝国强大的象征。</h3> <h3>克罗伊斯金币:约公元前550年。铸造于吕底亚(今土耳其)。当不同地区的人开始交流,各种类型的贸易就出现了。这时,钱就应运而生了。这个金币是吕底亚王国(今土耳其)克罗伊斯时期铸造的。在此之前,人们的交易都以黄金金块的形式进行,每次交易都要称金子,还要看黄金纯度有多高,非常不方便。因此,人们就发明了金币。这个发明的天才之处在于在金币上敲上了国王的章,有了这个章,就说明这是真的黄金,可以放心交易。自从吕底亚王国发明了这一金币之后,当地交易变得异常蓬勃。</h3> <h3>亚述浮雕:公元前700-前695年。伊拉克库云吉克(尼尼微)。 刻画了两位国王近卫军士兵,是亚述帝国军事扩张的写照。</h3> <h3>塔哈尔卡的沙伯提俑:约公元前664年。苏丹努里。征服了埃及的古实王国奉行文化拿来主义政策,吸收了许多埃及传统,包括建筑、宗教和丧葬习俗。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就表现了这一主题。</h3> <h3>琐罗亚斯德教徒像:公元前500-前400年。发现于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奥克苏斯河畔。</h3> <h3>带亚历山大头像的银币:铸造于公元前305-前281年。土耳其拉普塞基(兰萨库斯)地区。</h3> <h3>迪蒂摩斯墓碑:公元前100-公元100年。埃及。</h3> <h3>奥古斯都头像:公元1-40年。意大利。</h3> <h3>阿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公元200-240年(雕刻年代)。印度安得拉邦阿玛拉瓦蒂。</h3> <h3>青铜镈:约公元前600-前400年。中国。来自中国春秋时代的青铜镈钟,代表了早期中国"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h3> <h3>索福克勒斯半身像:约公元150年。意大利拉齐奥地区。</h3> <h3>武士头盔:公元前500-公元700年。哥伦比亚。</h3> <h3><b>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b>(公元1-800年):</h3><h3>不同的宗教都借助器物使人靠近他们的神,这一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和社会仪式有关,其中许多是随葬品,引导我们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梦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的复杂性。</h3> <h3>六博俑:约公元1-200年。中国。釉陶六博俑来自中国东汉。</h3> <h3>北美水獭形烟斗:公元前200-公元400年。美国俄亥俄州。</h3> <h3>美国俄亥俄州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动物形烟斗,展示了当时北美居民以吸食烟草举行宗教仪式的实例。</h3> <h3>仪式用球赛腰带: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韦拉克鲁斯。</h3> <h3>密特拉屠牛像:公元100-200年。意大利罗马。密特拉教主要信奉密特拉神,曾在罗马帝国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广泛流传,但活动往往处于"地下",也没有文字手稿,在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就渐渐消失了,因此多座密特拉神雕像的发现,有助于研究这个神秘宗教。这次展出的密特拉神像就是以消失的密特拉教为主题的中型雕刻作品,这件展品在大英博物馆里也属于重要展品,雕刻功夫娴熟,一看便有古罗马雕刻的风格。从雕像造型看,基本都是密特拉神手刃公牛的场景,一旁还有一只狗、一条蛇和一只蝎子。</h3> <h3>阿拉伯铜手:公元100-300年。也门。阿拉伯铜手作为信徒献给神灵的供品,反映了该地在前伊斯兰时代的本土宗教信仰,属于已经消失的宗教遗产。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几个世界性宗教兴起,导致崇拜地方神祇的小型宗教走向衰落并逐渐消失。青铜手上的铭文记录了一位神祗的名字,他在公元100300年间受到也门山城居民的崇拜。铭文还告诉我们,这座山城叫作"里阳",神叫作"塔拉布·里阳",意即"里阳的强者"。他被视为里阳百姓的保护神,一位信徒将这件青铜手当作祭品奉献给他。在这件器物制作时代,数百个行形形色色的神祗在阿拉伯半岛受到崇拜。之后,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先后到来;最终,伊斯兰教永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宗教版图。青铜手也极具个性化:折断的小拇指和罕见的勺形指甲,似乎暗示这只手是根据真人的手浇铸而成。青铜手所献祭的宗教已经消失,但这一文化遗存仍能帮助我们追寻那消失的信仰。</h3> <h3>萨珊国王狩猎盘:公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h3> <h3>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约公元415-450年铸造。印度。</h3> <h3>犍陀罗佛陀坐像:公元100-300年。巴基斯坦犍陀罗。</h3> <h3>度母像:公元600-800年。斯里兰卡。</h3> <h3>约拿图像石棺:约公元260-300年。发现于英国萨默塞特郡埃利敏斯特。</h3> <h3>阿卜杜勒马利克金币:公元701年(正面)公元711年(背面)。可能铸造于叙利亚。</h3> <h3><b>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b>(公元300-1100年):</h3><h3>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以印度洋为中心贸易网络也兴盛起来;维京人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东到撒马尔罕的贸易网络。</h3> <h3>唐代墓葬俑:约公元730年。中国河南省。在公元700年左右的唐代墓葬中,三彩陶俑大量出现。这件陶俑的主人是刘庭训,曾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刘庭训不仅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在身后被世人记住,还想让决定他来世命运的冥王看到他的成就。</h3> <h3>双耳瓶:公元600-700年。中国。</h3> <h3>后宫壁画残片:公元800-900年。伊拉克萨迈拉。</h3> <h3>基卢瓦陶瓷碎片:公元900-140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基卢瓦·基西瓦尼。</h3> <h3>婆罗浮屠佛陀头像:公元780-840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h3> <h3>霍克森胡椒瓶:公元350-400年。发现于英格兰霍克森。 研究表明,来自印度地区的胡椒最远到达了大不列颠,但价格昂贵,一磅胡椒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士兵两周的薪水。这次展出的公元4世纪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贵的材质和奢华的装饰,表明香料在中世纪的西方有着极高的价值。</h3> <h3>加洛林象牙雕板:约公元800年。可能制于德国亚琛。</h3> <h3>戈尔兹伯勒窖藏:埋葬于约公元925年。发现于英格兰北约克郡戈尔兹伯勒。</h3> <h3>日本铜镜:公元1100-1200年。日本。</h3> <h3>莫切武士造型壶:公元100-700年。秘鲁。</h3> <h3>莫切陶壶。</h3> <h3>玛雅祭坛:约公元763-822年。洪都拉斯科潘。</h3> <h3><b>第六单元 创新与适应</b>(公元900-1550年):</h3><h3>这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这一部分中的许多器物表明:人们需要制作美丽的器物以表达宗教信仰。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于出口中东市场,之后才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h3> <h3>圣杰罗姆像:公元1400-1450年。希腊克里特岛。</h3> <h3>湿婆和雪山神女像:公元900-1000年。印度比哈尔加雅。</h3> <h3>瓦斯特克女神像:公元900-1521年。墨西哥帕努科河。</h3> <h3>阿兹特克恶灵像:约公元1400-1521年。墨西哥。</h3> <h3>印加金羊驼:公元1400-1550年。秘鲁。只有大约3公分长的印加金羊驼雕件,反映了印加人对羊驼的依赖。流传下的有关羊驼的故事还有,印加人最初看到西班牙殖民者骑马很威武并在战斗中所向披靡时,也想驯化羊驼用作骑行动物,无奈驯化不成。"印加金羊驼"是曾经辉煌的印加帝国消亡的见证,文明的兴衰在历史尘埃中浮现。</h3> <h3>双面浮雕宝石:公元1500-1600年。意大利。</h3> <h3>圣尤斯塔斯圣物匣:约公元1210年。瑞士巴塞尔。</h3> <h3>泰诺仪式用椅:公元1292-1399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多明各。</h3> <h3>日本武士刀:公元1200-1250年。日本。</h3> <h3>刘易斯棋子: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这组令人称奇的国际象棋是1831年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被发现的,78枚棋子由方尖碑形状的兵卒棋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棋组成。其中的"皇后",因为右手托腮,望向远方,被称为"托腮皇后"。有人说,因为在中世纪,象棋中的"皇后"一次只能斜着走一格,力量并不大,所以才会有这样"忧郁"的形象。但是,展方表示,棋子中"皇后"的形象表明欧洲统治者的妻子拥有权势且需履行公共职责,相当于国王的智囊,是一位深思熟虑的顾问。"皇后"究竟是"忧郁"还是"深思熟虑",众说纷纭。</h3> <h3>龙耳玉杯:公元1417-1449年。中亚。</h3> <h3>伊费头像:公元1100-1400年。可能来自尼日利亚伊费伊温里亚丛林。</h3> <h3>元青花盘:公元1330-1350年。中国江西景德镇。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主要出口中东市场,之后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品。</h3> <h3>朝鲜粉青盘(日本修缮):公元1400-1500年。朝鲜半岛。</h3> <h3>鱼纹瓶。</h3> <h3>茶碗。</h3> <h3>荷叶形盘。</h3> <h3>花卉纹伊兹尼克陶盘:约公元1570-1580年。土耳其伊兹尼克。</h3> <h3>"金角湾式"盘。</h3> <h3>"大马士革式"罐</h3> <h3>希伯来星盘:公元1345-1355年。可能来自于西班牙。可以用来导航、计算、占星和判定时间的"希伯来星盘"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h3> <h3>丢勒《犀牛》:公元1515年。德国纽伦堡。1515年,一头来自印度的犀牛登陆当时的强国葡萄牙,作为印度王公在贸易中送给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礼物。曼努埃尔国王又决定把这只动物赠给教皇利奥十世,但这头犀牛在1516年的一次意大利海难中随船而沉,自此欧洲再没见过活生生的有关犀牛的纪录,直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只犀牛从印度进贡给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德国画家丢勒从没见过那只犀牛,只是根据人们的描述创作了这幅版画《犀牛》。尽管画中犀牛的构造并不正确,但丢勒的版画却风靡欧洲三个世纪,在十八世纪晚期之前,这幅画被很多欧洲人认为就是犀牛的模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