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雄速写纪实---通信团岁月(五)

文如其人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天雄速写纪实</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信团岁月</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片头杨永娜题</b></div></b><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70幅作品与照片) </b></div></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1</h3> <h1><b>目录</b></h1><div>1.探家路上 3-17</div><div>2.雄县接兵(二) 18-38</div><div>3.甘肃农村 39-48</div><div>4.历史 49</div><div>5.《新的岗位》作品介绍 50</div><div>6.《宿营》作品介绍 51-58</div><div>7.《宿营》战友朋友观后感 59</div><div>8.附录一:王胡子轶事 60</div><div>9.附录二:青春定格通信团 51-70</div><div>10.编后感 71</div><div>11.战友回复 72</div><div>12.业内朋友黄亚平专业角度点评 73-74</div><div>全集结束<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div> <h1><b>一.探家路上</b></h1><h3> 我们很多同志探家、出差都会要坐火车,都免不了要走包兰、陇海线,沿途所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社会与生活图景。</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3>等车与站台。</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h3> <h3>兰州站前</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h3> <h3>行李房办托运</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h3> <h3>站台旅客</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h3> <h3>车站,检修工,上水。</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7</h3> <h3>一条山路口</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8</h3> <h3>茶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9</h3> <h3>守车信号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0</h3> <h3>铁路员工(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1</h3> <h3>铁路员工(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2</h3> <h3>铁路员工(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3</h3> <h3>铁路员工(四):小站员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4</h3> <h3>铁路专用电话线,水塔,信号</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5</h3> <h3>小站</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6</h3> <h3>通向远方</h3><h3>这两幅是从雄县接兵回来,在宝天段临时停车画的,大概是葡萄园一带,很多同志探家都从这里路过过吧!</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7</h3> <h1><b>二.雄县接兵(二)</b></h1><h3> 我又找到一些当年雄县接兵的速写,把它补充在这里。</h3><h3>一是可以让大家看到正在开发的雄县新区曾经的自然风貌;</h3><h3>二是让雄县参军的同志有更多的回忆。</h3> <h3>当年发给我们的油印地图</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8</h3> <h3>民宅(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19</h3> <h3>民宅(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h3> <h3>大队部(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1</h3> <h3>大队部(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2</h3> <h3> 雄县临着大清河,地势比较低洼,地下水位高,打井灌溉容易,安着水车的水井随处可见。<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3</h3> <h3>浇地</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4</h3> <h3>集市</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5</h3> <h3>村边</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6</h3> <h3>大清河堤坝旁的公路</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7</h3> <h3>龙湾公社一带村子里水塘很多,芦花摇曳....</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8</h3> <h3>小巷</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9</h3> <h3>大清河干涸的河床,据说与白洋淀蓄水有关。</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0</h3> <h3>拉磨之外还是勤勤恳恳.....</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1</h3> <h3>民宅门</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2</h3> <h3>积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3</h3> <h3>夕阳</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4</h3> <h3>村子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5</h3> <h3>水塘边</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6</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3>暮色</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7</h3> <h3>冰雪初融</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8</h3> <h1><b>三.甘肃农村</b></h1> <h3>农具:镂</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39</h3> <h3>农民传统基本配置</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0</h3> <h3>农民高级配置(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1</h3> <h3>农民高级配置(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2</h3> <h3>春夏风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3</h3> <h3>果园</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4</h3> <h3>洗衣</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5</h3> <h3>上图: 出行</h3><h3>下图:兰州积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6</h3> <h3>当年农民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7</h3> <h3>发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8</h3> <h1><b>四.历史</b></h1> <h3>报纸上的战士</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49</h3> <h1><b>五.《新的岗位》作品介绍</b></h1> <h1><b> 《新的岗位》</b></h1><h3> 这幅油画«新的岗位»,发表在1973年的“八一”,在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上发表,是我根据雄县接兵生活的体会,反思维画的 ,反映战士复原回到家乡。</h3><div> 这是我第一张油画创作,发表时题目是«新的岗位»,与后来正式完成后的题目«报到»不一致。</div><div> 非常遗憾,原画是彩色,此为当年黑白报纸,所以看不出原有的彩色,看不出阳光从窗户透过来的炫丽色彩。</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0</div> <h1><b>六.《宿营》作品介绍(一) 作品简介</b></h1><h3><b> 《</b>宿营》这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由文化部,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上,特邀展览的作品。 </h3><div> 这是我的最新作品,尺幅有点儿大:1.8米\3米,内容也比较复杂,完成的过程比我最先预想的要困难。</div><div> 这幅作品草稿早就有,今年三月份我下决心把它画出来,并立即动身赶在冬季结束之前回兰州去麻家寺、定西和临洮沿线农村搜集素材。“五一”节后开始上画布。</div><div> 今年是建军九十年,作为七十年代在部队生活过的人,无论如何我要把它画出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1</div><div> </div> <h3>《宿营》介绍二:创作思想</h3><h3> 1970年春,我在通信团司政警卫排,入伍才二个月,什么还不懂。排里安排原在三班的我,随王运祥副团长去一营参加兰州军区司令部前指拉练。我上交了冲锋枪,领到一支手枪后,即随王副团长乘刘师傅开的崭新的北京吉普,赴榆中县新营镇一营驻地。</h3><div> 在那里领了塞满甜饼块的草绿色制式干粮袋,崭新的草绿色马灯。作训股的张和亮参谋还让我帮着用工整的等线体字抄写了一些天的行军命令。</div><div> 出发是在夜里,车灯在漆黑的冬夜中照射出前车的车尾、荒凉的西北山峦、路边j孤零零的营房……。因那时年龄小,才16岁,在枯燥的发动机和暖风声中,我睡着了,手里提的马灯灯罩打碎了,车里弥漫着一股煤油味,但没有任何人责怪我……。 </div><div> 通信团机械化野营拉练的生活,是我创作这幅作品的基本出发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2</div> <h3>《宿营》介绍三:首长模特</h3><h3><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作品里的首长,是以我们兰州军区通信团王副团长为模特创作的。</span></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当年王副团长身上有着典型军人的气概:为人朴实,果敢,刚毅,睿智及敢担当。同时相貌方正,有棱有角,眼窝深陷,双目有神,眉毛粗狂,胡子凶悍,心智外露.....,是个典型的军汉形象,非常适合军队工农出身的首长形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53</span></div> <h3>《宿营》介绍四</h3><h3>---李生平当模特(一)</h3><div>  这次创作这幅作品,李生平专门开车送我去远在王佐的八一厂影视基地。今年六月天,他穿上皮大衣跨在三轮摩托上摆姿势,当摩托车通讯员的模特,也为以王副团长为原型创作的首长形象找感觉。</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4</div> <h3>《宿营》介绍五</h3><h3>李生平当模特(二)</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5</h3> <h3>《宿营》介绍六</h3><h3>李生平当模特(三)</h3><h3>李生平帮助布置解放卡车篷布。</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6</h3> <h3>《宿营》介绍七<br></h3><h3>信永华架拐下西安(一)</h3><h3> 今年七一这天 ,战友信永华架着双拐,带着茅台酒,专门从铜川赶到西安看望老首长王副团长,从王副团长保存的相集里寻找到合适的形象照片。令我十分感动,多么淳朴的战友,多么真诚的友谊。</h3><h3>图49就是他寻访得到的照片。</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57</h3> <h3>《宿营》介绍八</h3><h3>信永华架拐下西安(二)</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58</div> <h1><b>七.《宿营》发布后战友朋友观后感</b></h1><h3> 战友情</h3><div>肃立天雄画板前,</div><div>浓墨重彩显当年,</div><div>西北边陲练筋骨,</div><div>战友情谊记心间;</div><div><br></div><div>转眼已过四十载,</div><div>仿佛就在前两天,</div><div>部队熔炉终难忘,</div><div>引导人生几十年!</div><div><br></div><div>陈向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59</div> <h3>1.张关平朋友微信:<br></h3><div> 你的战友作品太棒啦。人物很有立体感。太像真人一样。点赞。相当牛。</div><div>2.丁阳寿的微信:</div><div> 通信团的战友高天雄,自小热爱绘画,具有绘画天賦。经过多年磨砺,其作品不仅形似,更有神似,且富生活气息。牛!</div><div>高天雄的画形神兼备,足見功力!</div><div>3.张建尧微信:</div><div> 小怀兄,天雄的作品很好,让我们谢谢他,祝建军节快乐!</div><div>4.赵捷微信:</div><div> 天雄这幅画画的真好!王胡子画的也很像,看画想起了当年在通信团的战备拉练,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还历历在目。</div><div>5.陈向峰微信:</div><div> 谢谢天雄,谢谢小怀老兄,哪天我们约点战友也一同去八一馆看看,一起畅谈观后感!!</div><div>6.七连白学生:</div><div> 小怀,你发的照片我看后认为画的很像,很有意义。其中拉练图片中就很现实,特别是还有一头猪,这充分体现当时的甘肃农村猪是散养,我们拉练时随处可见。切合实际。</div><div>7.匡中平朋友微信:</div><div> 啊,太棒了,我喜欢军人的作品,丰富真实刻骨铭心,赞!</div><div>8.张建尧微信:</div><div> 小怀兄,太棒了,谢谢天雄,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父辈,也不会忘记我们部队的情谊,更要教育子孙永远跟党走!</div><div>9.梁冀朝:</div><div> 重温历史,不忘初心,再次回顾我们走过的路。</div><div>10.孔谦微信:</div><div> 非常熟悉的画面。</div><div>11.朋友微信:</div><div> 画作震撼人心,较翔实的记录了我军创业的艰难历程...撰稿者用心良苦,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战友情,报国心,跃然纸上...给我上了一堂生动难忘的军史课。</div><div>12.钟小宝朋友微信:</div><div> 非常好!离我家厢红旗很近,空军学院我也常去,但从不知有八一展館。</div><div>13.七连白学生:</div><div> 头两天我就看到了战友李小怀发过来高天雄的佳作,反映7几年我团拉练的场景。我看了之后,仿佛又身临其镜。</div><div>14.郭新华:</div><div> 作品扑实,形象,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给人深刻印象。小怀的文章好。</div><div>15.孔谦微信:</div><div> 天雄的巨幅作品让我仿佛又回到了辗转西北拉练的途中</div><div>16.耕者有其田微信:</div><div> 以军人的情怀画军人值得称赞。</div><div>17.金陵之星:</div><div> 值得拥有,令人瞩目,作为1980年的兵,再次学习领会了我们兰州军区通信团的光荣历史了。</div><div>18.安岐:</div><div> 非常感谢老兵李小怀的美篇,让我们间接地欣赏到了如此多的军旅美术作品,尤其是看到了高天雄的作品。</div><div> 我不知道我是否是第一个看到天雄最初画稿的人,当我看到画面中的首长时,我问天雄:这个人像王副团长?</div><div> 天雄告诉我"就是以王副团长为原型的。"今天我从作品中看到昔日的首长非常亲切,麻家寺,我们青春的宿营地。</div><div>19.万三</div><div> 跟随着小怀哥的文字和照片,欣赏到了天雄哥的大作,思绪也飞回了兰州。王胡子叔叔画得太传神了。</div><div>20信永华诗</div><div>《宿营》力作之风</div><div>——致小怀生平等</div><div> 天雄画作显奇功,</div><div> 搅动众人战 友情;</div><div> 原《纪念册》待完善,</div><div> 尔等何不乘此风?!</div><div><br></div><div>观说《宿营》画作之立意</div><div> 主席思想普天照,</div><div> 通信将士呈英豪;</div><div> 天雄创作《宿营》画,</div><div> 我军归属党领导!</div><div>21.老马</div><div> 谢谢天雄!谢谢小怀!升平,永华。每个细节的写实让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的兵们见景生情。忘不了的部队生涯造。</div><div>22.微信点赞几十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60</div> <h1><b>八.附录一:王胡子轶事</b></h1><div> 当年兰州军区通信团的团领导,都是战争年代入伍的老同志,是一批热爱军队、长期在通信兵工作、并且一直在西北军区工作。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思想品质都是比较高的。我们这些没有参加过战争的干部,战士都是非常尊敬和佩服他们。他们的许多故事在我们中间流传,其中王胡子的三个故事我记住了,现整理出来让大家体会老同志的诙谐、浪漫及军人风范。</div><div>1.王胡子打球:</div><div> 王胡子陕西人,十几岁当兵。玩性大,几十年不改。 喜欢打猎和打篮球是路人皆知的事,通信团人都知道。可是他年青时候,对篮球的执迷程度之深,可能大家没有感性认识。这里仅表一例。</div><div> 当年他在通信部当参谋,年轻好玩。夏天他不午睡,穿着短裤、背心,在球场打球。天气热,太阳毒,他有办法:他头顶半个西瓜皮,既解热又防晒,一个人玩的极欢。</div><div>20.王胡子养猴</div><div> 王胡子天性好玩。不知哪个年间,好像没有结婚呢,单人独居,他在家里养了个猴做伴,非常宠爱。</div><div> 王胡子下午下班吃完饭回家,有个习惯,先泡杯茶,再打开收音机听广播,然后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还不时地吃饼干等零食,最后洗脸,洗脚,刷牙,上床睡觉。</div><div> 这天,他照例回家,进门一看,他大吃一惊,几乎气晕。</div><div> 家里乱成一锅粥,开水瓶打了 ,茶壶碎了,水流一地;</div><div> 收音机大声地吼叫着;</div><div> 报纸揉成了一团,丟在地上;</div><div> 小食品散乱在地上,桌上;</div><div> 毛巾在地上,洗脸盆里一盆脏水;</div><div> 牙缸,牙刷沾满牙膏.....。</div><div> 特别可气地是:床上还睡了一个人,他掀开被子一看,哭笑不得,原来是他的宠物---那只可爱的猴子正在呼呼大睡,好像还尿了一床。</div><div>3.王胡子痛批“批判会”</div><div> 这件事发生在文革期间,当时左的风气、形式主义比较风行,也影响到了通信团。</div><div> 大家知道,通信团有接力站,主要设备是接力机,一般在车内。工作时,车外主要设备是接力机天线,有十几米高,架设比较复杂。要把一个十字架式的多单元定向天线体升到高空,它有几十斤重,下面用多个1.5米左右的天线杆一节一节把它顶上去,还要在三个方向打多层固定天线的拉线,这个工作需要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比较复杂。</div><div> 架设时,一个人负责把天线杆一节一节往上顶,旁边三个人间隔120度,负责控制拉线的松紧,不让天线杆歪斜,还有人负责运送天线杆。</div><div> 负责天线杆推送的人是负责人,他还负责观察天线杆的歪斜,根据天线杆的歪斜方向,指挥三个拉线的人各自或松或紧自己手中的拉线,不让天线歪斜。</div><div> 根据三个人的方向,分为一号手,二号手,三号手,统一听命于中间的推杆人的口令。如:一号紧,三号松;二号松,一号紧.......。通过一系列口令,保证天线杆不歪不斜,安全升到指定高度。</div><div> 可是在左的风气影响下,接力站革命了,把这三个1、2、3号手改名字了,不叫1、2、3号手,叫老愚公、白求恩、张思德。这下出事故了,出洋相了。</div><div> 一次接力站训练,天线升高了,歪斜了,主推手忙糊涂了,分不清三个人谁是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了,喊乱了,乱喊了。</div><div> 一会张思德松,一会不对 ,不对,张思德紧,白求恩松;一会老愚公紧,张思德紧,一会不对,不对......,乱成了一锅粥。</div><div> 可是三个拉线的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名字,严格按照指令松紧手中绳索,结果天线歪斜控制不住了,十几米天线杆倒了,天线体摔坏了,造成了事故。</div><div> 王胡子当时是副团长,负责无线通信。他听说后,到接力站了解处理事故。</div><div> 他一到接力站,看到接力站同志正围坐在一起开会批判刘少奇.......。</div><div> 他一下子火了,大怒,批评说:你们犯了错误,不好好检查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批什么刘少奇?!这关人家刘少奇什么事?!是刘少奇让你们摔天线的?!</div><div> 还把什么三个号手改成什么张思德、老愚</div><div>公、白求恩,乱弹琴,都给我改回来,不像话.......。</div><div> 好一个王胡子,好一个坚持真理,敢做敢为的王胡子。</div><div> 此三件轶事,是根据高世铭,王长茂等的口传,我编辑整理的,可能略有添油加醋补香料,但事实基本属实。</div><div> 直到现在高世铭,王长茂绘声绘色的表演还在我眼前浮现。</div><div> 这个接力站不是通信团七连就是一连。</div><div> 当然王胡子还有打猎等的轶事,不过没有记全,只能遗憾放弃。</div><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小怀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9.4于北京</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61</div> <h1><b>九.附录二:青春定格通信团</b></h1> <h3>指点江山</h3><h3> 地点在政治处平房前。右起:郭旭东、陈小川、李昌富、高天雄。</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2</h3> <h3>战友们</h3><h3> 地点政治处平房前。右起:郑岩、高天雄、吴向明、李万年、刘景祥、于连祥、陈小川、韩家林。</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3</h3> <h3>瞻望未来&nbsp;</h3><h3> 地点政治处平房前。 右起:李昌富、陈小川、高天雄、郭世忠干事、郭旭东。</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4</h3> <h3>这是1973年在甘肃师大参加军区美术创造学习班的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5</h3> <h3>  这张是上面参加学习班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后面是多年后我调到军区创作组时的杨胜荣副组长。旁边那位是请来的地方油画家周正老师。笑着抱着腿的是我,我的右前是军区后勤的张正前、甘肃省军区的顾国建,当时我们都是战士。<br></h3><h3> 学习班我们的老师还有西北军区时的老同志钟为编辑,还有为培养我们这些小战士,为培养军区美术创作队伍高屋建瓴,细心筹划,耐心引导,关怀倍至的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科靳怀允科长,刘建才干事……</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6</h3> <h3>汪玮,通信团公主,团长汪济泽的女儿。兰州读书,初中毕业在团的支左单位"连塔公社魏家营大队"插队劳动。曾经在团宣传队参加样板戏表演。现在国外生活工作。</h3><h3> 汪团长,一表人才(陕北绥德人),西北军区通信兵的老同志,非常能干,在通信团很有威望。</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7</h3> <h3>王新军军姿(一)手枪射击</h3><h3> 王新军北京兵,通信团帅哥,后任通信团司令部警卫排长,曾选调兰州军区体操队(他双杠特别出色,胸大肌非常发达,让人非常羡慕)。又调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习,因表现出色,留任教员,转业回北京后,在首都机场纪委工作。</h3><h3> 多年前突然听说他病逝,我久久不能相信。现在叫起:新军—这个亲切的名字,眼前还是他那俊美、英武的面孔,绽放着充满阳光的笑容……</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8</h3> <h3>王新军军姿(二)冲锋枪卧式射击</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69</h3> <h3>  能够看出他们是谁吗?这是当年通信团宣传队的一个剧照,还有许多战友在幕后没有出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这张剧照是时间稍早些的,应在我们70年度兵参军前。前排中间持手鼓的是后来政治处组织股的王志敏干事,1970年调直政部组织科,后担任过三局政治部主任。后排穿工人服装持红旗的就是我们参军后宣传队的侯虎生队长。</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70</span></h3><h3><br></h3> <h1><b>十.编后感</b></h1><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高天雄就是这样一个有精神的人。</p><p class="ql-block"> 从他几十年前的作品和今天的成果,我感到:</p><p class="ql-block"> 他对艺术的追求是执着的,是认真的,是不懈的;</p><p class="ql-block"> 对生活的态度是热爱的,是渴望的,是全面的;</p><p class="ql-block"> 对军队的感情是忠诚的,是感恩的,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 对人民的态度是朴实的,是出自内心的,是自始至终的。</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还说: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的精神几十年不变,所以,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p><p class="ql-block"> 焦裕禄同志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在美术界,在我们战友中,高天雄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当前艺术界鱼龙混杂,能够中流砥柱,独善其身,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是文艺界的脊梁。高天雄就是其中之一,他不简单,不容易,应该肯定,应该宣传,应该学习。 </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速写纪实五集,近五百幅作品与照片展现給战友了,他无意间纪录了通信团的历史,通过他形象的速写作品,大家一定感到了当年军营的氛围,感到了战友的情谊,感到了历史的流淌。</p><p class="ql-block"> 大家也体会到当年一个16岁少年在部队的环境中,在西北高原的天地里,他所汲取到的营养,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不断追求。</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他已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多年,可是他还念念不忘当初的团队,当年的战友,当年的少年心及当年的西北乡亲。</p><p class="ql-block"> 今天他汇报,奉献给战友的不仅是自己艺术的成果,还有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人民军队的忠诚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也体会到高天雄的绘画的艺术水平当年就达到一个惊人的地步,观赏当年他16岁的作品,我受到了震动。</p><p class="ql-block"> 我是美术的门外汉,只能从感官上评价。</p><p class="ql-block"> 他的三幅人物速写,我这次是第一次看到:司令部管理员董建堂,司令部警通排战士李同军,宣传队队员杨永娜。</p><p class="ql-block"> 画的太像了,寥寥几笔,人的精气神活灵活现,一眼就认出是谁。这就表明了我们的亲密战友"小高"的功底、水平当年就不是“小高”,而是"实在是高"。</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高天雄的信任,让我这个二把刀用《美篇》这个软件工具 编辑、处理他的作品。我保证所有图像及照片都是他提供的原作,没有弄虚作假。只有在文字部分,我添加了一些自己的笔墨,比较直白,比较"冲",可能画蛇添足,破坏了高天雄温文尔雅的风格,望大家体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小怀 初稿2017年8月8号 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终稿2017年8月27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71</p><p class="ql-block"><br></p> <h1><b>十一.战友回复</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信团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秋分节气,距离高天雄发布《高天雄速写纪实---通信团岁月》第一集,已经快一个月了。今天发布第五集了。</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千里搭宴席,没有不散的。今天第五集就是《收关》集,高天雄的通信团速写就结束了,收关了。</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的关心、支持与感动。</p><p class="ql-block">许多战友的留言充满了对通信团的感情,对高天雄的尊敬,对历史的感叹.......。</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我非常尊重大家的回复,因此每集发布后,又专门增加了一个项目《战友回复》,把大家的心意保留在附录里,让留言也保留于史料之中。</p><p class="ql-block">有一个说明,由于美篇的功能特点,每次修改完毕,文章都主自动修改,大家只要再次点击美篇,看到的就是修改完毕的新文章。</p><p class="ql-block">再次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李小怀2017.9.23.秋分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天雄图集五</p><p class="ql-block"> 陈向峰</p><p class="ql-block">图片一集连一集,</p><p class="ql-block">思绪万千恋追忆,</p><p class="ql-block">终生难忘你我他,</p><p class="ql-block">青春无悔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孔谦:</p><p class="ql-block"> 珍贵的资料,难忘的回忆。速写是天雄一个人画的但却寄托了我们大家的情感。感谢天雄,也感谢小怀大哥辛劳。</p><p class="ql-block"> 有个疑点。第一张照片左一不像是郑岩,应该是郭旭东。(注:已经修改)</p><p class="ql-block">2.陈晓明:</p><p class="ql-block">@文如其人 谢谢你和天雄,辛苦了!你编辑的天雄速写给我们带来太多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慨,以及对部队生活的思念!衷心的感谢你们!</p><p class="ql-block">3.网友王萍</p><p class="ql-block"> 赞赏</p><p class="ql-block">你的精神可嘉!</p><p class="ql-block">喜欢这样子内容,就像我们的经历一样 </p><p class="ql-block">同感多多!。</p><p class="ql-block">4.陈小川:</p><p class="ql-block"> 我从47年前认识天雄,心里就暗下决心,向天雄学习,学习他的人品、行事、好学。才气是学不了的。但是现在证明是学不了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学好天雄。后来跟天雄爸爸高叔叔、王阿姨接触多了,就没有原来那么崇拜天雄了,他优秀是因为基因和自己的努力,基因学习不了。天雄,转告我给高叔叔王阿姨请安!</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复: </p><p class="ql-block">小川:</p><p class="ql-block"> 历史和事实证明你才是有才华的人。我还记得那时回北京来探家时,去府右街的北医三院看你。你依然穿着的确良的军上衣,拿着搪瓷饭盆,带我踩着老式洋房外面防火铁楼梯,通通作响的踏脚去地下室,到医院工作人员餐厅打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你是咱们团战友引以为荣的骄傲,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你的思维、言谈和风采无可替代,而且早已超过了个人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的爸爸妈妈要我郑重地转达,他们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你时也感到十分赞赏和欣慰…。</p><p class="ql-block">5.常志军:</p><p class="ql-block"> 万分感谢小怀,天雄的辛苦,敬礼!敬礼!再敬礼!</p><p class="ql-block">6.李老万:</p><p class="ql-block"> 感谢李小怀、高天雄两位战友。两位战友通力合作,为我们大家奉献了这么的作品。把我带入了当年在通信团当兵时火热的军营生活,高天雄的每一幅作品都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在部队的情景。终身难忘,永远留在记忆中。</p><p class="ql-block">7.华山一兵:</p><p class="ql-block"> 速写收关,回复续编,完美全面,意尤未尽,感慨感谢!</p><p class="ql-block">8.杨建华: </p><p class="ql-block"> 天雄的《报到》(又名《新的岗位》)当年印刷发行了很多宣传画,影响很大,兰州军区出版的美术画册刊载了这幅作品,我前两年在网上买到了这本画册。</p><p class="ql-block"> 天雄的《宿营》,很接地气,陇原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时的军人自有特殊的魅力,画面生动鲜活,仿佛就在眼前。以王副团长为模特,既有军人气质又添怀旧情结,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小怀将汪炜的照片和故事刊载出来,很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汪炜是通信团许多战友心中的女神,“曾是惊鸿照影来”,可以说她也是通信团军营文化的一部分!可惜天雄速写里没有这个内容,也许有,没拿出来。</p><p class="ql-block"> @老川 陈小川 很认同!天雄也一直是我的榜样,虽然知道学不了,但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复:</p><p class="ql-block"> 建华:谢谢你关注和还记得那么清楚!那幅画后来曾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作为单幅年画出版,有一次我下兰州,还在中央广场旁的张掖路新华书店见到它和其它的一些宣传画一起高高地悬挂在墙上,心里只是感到忐忑和不安……这幅画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有许许多多老师的帮助,记得“报到”这个名字,就是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靳怀允科长在师大美术学习班讨论草图时建议的。</p><p class="ql-block"> 谢谢建华对《宿营》的评论,这幅画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如果表达了战友们对那个时代和经历的共同情感和建议,我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同时,也为你的目光和分析而感佩!</p><p class="ql-block"> 玮玮的照片是我在这次寻找战友的照片时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我们大家都觉得团长的女儿很美好:朴素、善良、美丽。小时候在团长身边有时从兰州上来看望爸爸,依偎在侧如掌上明珠。</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从一个兰州城里的学生变成在离我们不远的甘肃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却毫无怨言,明朗故我,笑容依旧。</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向她要了照片,想给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妈妈建议将来有机会拍故事片时选演员做参考,可惜后来没有合适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画过玮玮的像,这也是我这次整理速写时的一个遗憾:我当时要是多画一些战友们的肖像就好了!当时的创作思想还是有局囿,虽然我注意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但还是觉得创作就需要更特殊更典型。其实典型就在身边……在乎于你怎样去认识。</p><p class="ql-block"> 建华:你太客气!还记得我离开北京快二十年刚刚转业回来时你的关心和帮助,也记得有一次我们步行在夜色中的长安街上的长谈……你和小川都是好样的!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向你们学习!</p><p class="ql-block">杨建华:</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 我记得你创作过一幅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油画。我好像在军博和你聊天时看过样稿,不知现在是否还保留有图片?</p><p class="ql-block"> 那幅画好像参加过全军美展。</p><p class="ql-block">高天雄:</p><p class="ql-block"> 建华:不知道你说的是哪幅?1986年春天,我和军艺美术系干部专修班的同志寒假过后,为准备毕业创作,一起赴广西前线体验生活。活动过半后我又一人向西,经那坡到云南文山体验,(当时我区轮战部队刚刚接防)。</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产生了几个草图,画出来的是描写几个战士在阵地下面洗澡的,名叫《傍晚》。参加过军艺毕业展,在《美术》和其它杂志登载过。还有两幅,一直未画成正稿。</p><p class="ql-block">杨建华:</p><p class="ql-block"> @高天雄 对对,就是描绘战场环境下的战士洗澡,视角非常独特,这是战争题材画的神来之笔 ,不知你是否有图片?</p><p class="ql-block">高天雄:</p><p class="ql-block"> 啊,建华,那张原作留在军艺了。我现在医院,等我回到自己处找一下印刷品拍给你,谢谢你还记得!!</p><p class="ql-block">9.李凤宇:</p><p class="ql-block"> 天雄老弟一一通信團的驕傲;北京兵的驕傲;為你點贊!</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复:</p><p class="ql-block"> 凤宇:正在我为画这张《宿营》创作而努力时,你的微信发来问候和询问,我就把这幅正在进行中的画拍照发给你,你马上回复给予了毫不犹豫的肯定和分析!使我一下获得了提前的反馈和正当其时的鼓舞!你当时就表示要传给大家宣传、鼓劲,因为我说待最后完成后再给大家看才作罢。你也是画面有了完整面貌后看到的第一人,我原想展览结束后再修改深入完成后再告你,没想到小怀热忱地去展览会看过后迅速的向战友们做了介绍…。</p><p class="ql-block"> 凤宇:向你的书法艺术致敬!</p><p class="ql-block">李凤宇微信:</p><p class="ql-block">@高天雄 </p><p class="ql-block">天雄,謝謝你!我是個農村娃,讀書不多,當時就是看到你的初稿信口開河,一家之言。但是,你是一個謙虛低調的人,任何人的意見你都會用心去考慮,盡可能達到藝術最完美的境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p><p class="ql-block"> 妙筆丹青描盛世</p><p class="ql-block"> 嘔心瀝血寫春秋 &nbsp;</p><p class="ql-block">高天雄回复:</p><p class="ql-block"> 谢谢凤宇,我爸爸也是农家娃,才华和努力不在于此。你多才多艺,在书法上又达到如此造诣,才是可敬可佩,战友们都期待观赏、享受你的更多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10.满安歧:</p><p class="ql-block"> 天雄的五集速写纪实作品全部贡献给战友们,并引起大家的热烈评论,说明了天雄多年来,对军队倾注的心血沒有白费。</p><p class="ql-block"> 小怀大哥的精心编排,使作品锦上添花,充满故事情节,非常好看,再次感谢你们! 辛苦了,好好休息休息吧! 提前祝您双节快乐!</p><p class="ql-block">11.苏敏医生:</p><p class="ql-block"> 天雄你的大作我己给你送去了祝福,你少年老诚的函养给我们的孩子都是谤样。小川都说的好,大作对卫生队的记意久久不能释怀 ,谢谢你历史中永恒的鼓励 ,问候全家平安幸福快乐,给以节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12.汪玮:</p><p class="ql-block"> 啊,看到我的照片了,在聊天记录里面。</p><p class="ql-block"> 谢谢天雄哥,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大哥哥们我都认识。</p><p class="ql-block"> 陈小川的名字是我从我哥哥那里知道的,只是没见过面。</p><p class="ql-block"> 王新军是通讯员,他常常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玩,我很熟悉,听到他已逝去,很心痛!</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想想,我们已经六、七十岁了!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悲欢喜乐,都有过青春浪漫的情怀,总有一些令我们无法忘记的人让我们一生牵挂。</p><p class="ql-block"> 在通信团的日子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那时我才十二、三岁,虽然不大懂事,可是你们这些大哥哥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我影响很深,甚至是一生。</p><p class="ql-block"> 天雄哥当年也只有十六、七岁,很惊叹在艺术上却有如此深厚的功力!而且如此有心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各个场景,就像一个个撒落的珍珠,把它们串连起来便是一串闪亮的项链,其价值异常珍贵,无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天雄哥,再次感谢小怀哥!我期待有一天能够见到你们和所有的大哥哥们!</p><p class="ql-block">小川回复:</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见过面的。1974年冬天我到北京,受汪炎之托,还向北京电影制片厂谢添导演推荐玮玮。谢导看到照片说:这姑娘像小海霞。</p><p class="ql-block">不错。小海霞就是蔡明。谢导当时还看上我,邀我去给他的片子扛机枪。可是几个月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了,谢导挨整,他的片子也下马了。</p><p class="ql-block"> 大约2007、08年吧,玮玮的小弟弟到中国青年报找我,希望到摄影部实习,我给他安排了。大概呆了三个月吧,后来去三秦都市报工作了。期间跟汪团长通了电话。</p><p class="ql-block">汪玮微信:</p><p class="ql-block"> 哦,以上小川提到的一些细节我真的不知道。我小弟弟现在工作的非常不错,谢谢小川哥!期待早日见到你们。</p><p class="ql-block">小川微信:</p><p class="ql-block"> 玮玮到北京来一定见面吧。我和汪炎关系很好,亲如兄弟。</p><p class="ql-block">汪玮微信:</p><p class="ql-block"> 必须要见面!谢谢小怀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72</p><p class="ql-block"><br></p> <h1><b>十二.业内朋友黄亚平专业角度点评</b></h1><h1> <b>&nbsp;</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再读高天雄速写有感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亚平</b></h1><h3> 第一次看到天雄的速写是1972年在兰州军区,转眼过去四十五年。这次是通过网络看到这五集速写,心情还是同样的激动,作品还是打动人心。</h3><h1><b> 油画家的速写&nbsp;</b></h1><div> 读天雄的速写,实际上看到了他父亲高虹的影子,准确的讲,这是油画家的速写。</div><div> 在革命历史画创作方面,我一直这样认为:军博创作室曾经引领时代的红色潮流,军旅潮流。他们的美术作品的成就无人可以超越,他们的名字以及作品将是那个时代的丰碑。<br></div><div> 这个群体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天赋,其次归功于他们所处的激情燃烧的年代。 &nbsp;</div><div> 军博创造室人才济济,大画家众多,創世作品丰富。其中高虹就是一个杰出油画家。他不仅创作了多幅油画闻世作品,他的基础写生、速写作品也扎实、丰富、生动。</div><div> 打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海防前线写生画集》第10页,展现在眼前的是高虹叔叔的速写《烈日下》。</div><div> 这幅速写所描绘的是海防前线的哨兵用高倍望远镜观察海面的情景。有趣的是在望远镜镜头上做了个简易支架,在支架上搭了块白布,白布上还放了顶草帽。这样可以防止日光曝晒,同时也便于观察。</div><div> 由于棚子小了点,战士的白汗衫有一部分还是暴露在阳光下。从画面上能感觉到是正午的阳光,天空、海面、掩体都是灰色,唯独正面受光的物体是白色。笔墨不多却让观者感到刺眼的强光,感到十分炎热。掩体旁还放了个简易话筒,看来这不是孤立的了望哨,不远处还有其它的战士呼应。</div><div> 通过阅读高虹叔叔的这幅速写,我们不难发现油画家是怎么观察事物的。</div><div> 他不只是单纯刻划哨兵用高倍望远境观察海面的情景,而是宏观地进行观察,并不漏过每一个细节,天、地、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直射光、反射光是什么关系等,从而确定了画面黑、白、灰关系。为了叙事方便,我们暂且把这一类速写称为油画家的速写。 &nbsp;</div><div> 油画家的速写视角比较宏大,注重天、地、物之间的关系,注重冷暖关系。</div><div> 油画家的速写,也同样是在为创作做准备。他们通过经常画速写,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通过大量的速写练习累积经验。这样在创作中完成构图、色彩效果图就变得易如反掌。</div><div> 但是,要画好油画家的这类速写并非易事,能迅速的发现并捕捉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东西,谈何容易!这需要天赋,还需要高超的技巧。</div><div> 油画家速写的成果转换成油画,可能没有那么直接,但在大型的油画创作方面我们仍然看出画速写与油画创作的关系。</div><div> 在高虹的《决战前夕》,农家小院的室内陈设,水缸,小木凳,文件箱,木门上搭的白色门帘,黎明前窗户纸透出的暖光等。</div><div> 再如高虹的《毛主席在陕北》(1947年),画面前景上,白马驮具上盖着的黄色雨布,马鞍上挂的马灯,画面右角休息的民工及战士的各种姿态等。</div><div> 这两幅油画甚称经典之作,它们都有画家前期速写的生活积累与沉淀。</div><div> 除了作者精湛的油画技巧外,更多的是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是怎样观察生活的。<br></div><div> 最能讲清楚油画创作与速写之间的关系问题,莫过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美术馆,这家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俄罗斯巡回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div><div> 我第一次见到数量如此巨多的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等巨幅油画作品,更让人感到意外收获的是在书柜里观赏到这些巨匠平日里的速写。</div><div> 我一边看看巨幅油画,一边又看看这些小小的速写本,谁能说清楚这些速写是巨幅油画的副产品,还是巨幅油画是这些速写的付产品,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是不需要任何语言来表述的。</div><div><br></div><h1> &nbsp;<b>国画家的速写</b></h1><div> 怎么才能感知时代,表现时代,国画家与油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方法与表达方式。每个画种应该说各有所长。</div><div> 我认为国画家的速写比较重视在生活中捕捉小趣味的东西。视角有意比较小,追求“以小见大”。</div><div> &nbsp;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就是成果转换。&nbsp;</div><div> 军博创作室另一个国画家黄胄也是位速写高手,他后来十分自信地把速写的一些元素用于国画,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div><div> 人们欣赏他的作品能感觉到他的速度,甚至能看出他作画的过程。比如:一笔没画准,又在附近位置再加上一笔,他的画有许多复线,有意保留下速写的生动性。很像篮球在球筐边转了几圈,终于进球了。</div><div> 所以他的画作的许许多多的复线,成了黄胄特有的风格。可以这样讲,黄胄的速写是最适用实战的,在宣纸上把人物画准就很难了,能把人物画活只有黄胄一人。<br></div><div>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胄如果没有过硬的速写功夫,也就没有黄胄后来的艺术成就。</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h1> &nbsp;<b>高天雄的速写</b></h1><div> 天雄参军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无论素描、色彩都有所实践和认识,又加上到部队后的学习和锻炼,否则,不可能画出如此出色的作品。</div><div> 如:《二所楼前过夜的军车》、《二所门前的清晨》、《隆冬》、《停在器材股库房前的班车去》、《土围子》、《从洗澡堂和服务社后面看黎明》、《远望夕照》、《夏天的傍晚》、《春意盎然1-4》、《营区里的线路施工》、《为边远连队和当地群众放电影》、《雨后泥塘里的倒影》、《在地里午休的老乡》等。</div><div> 这些速写加彩后,每一幅都很完整,可以作为独幅画,又像是为油画创作准备的色彩稿。</div><div> 天雄的这批速写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个年代的集体语境,还是以八个样板戏为代表的高、大、全、红、光、亮。我们从天雄的这批速写中看不到那个年代的痕迹,没有概念化的东西,没有矫情的东西。</div><div> 这批速写完全是天雄个人的语境,更感到清新,更觉得难能可贵。关注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他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br></div><div> 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虽然幅面很小,有些还是画在横格纸上的,有些可能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最多十几分钟时间,他却能把眼前稍纵即逝的景物表现出来,这批速写是最能表现天雄绘画天赋的。</div><div> 我想,天雄在画这批速写时,不能不提环境的突然变化对天雄的影响,这是天雄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一个一直在北京生活的少年,穿上军装,一夜之间来到大西北,从让他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神奇的世界。他的内心发生了裂变,大大触发了天雄的创作灵感。他把过去所学到的知识集中到笔端,所有能量一下子爆发了。</div><div>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兴奋的描绘他所看到的一切 ,他想对人们叙述,向人们表达。我们能从速写画面里看到他火一样的激情。从踏上大西北的第一天起,大大触发了天雄的创作灵感,他的这批速写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div><div> 同时他的个性又是内敛,平和、冷静的,奇迹般的把他看到的东西非常有秩序的,有层次的呈现在大家面前。</div><div> 他记录下西北的春、夏、秋、冬,如桃花开了,油菜花黄了,乔麦红了,山坡积雪,老乡从山上放架子车…生活中的普通常景变成了永恒的画面。</div><div> 感谢天雄,让我们重温西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div><div> 从这批速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力求把它反映在纸上。当然他是有侧重,有取舍的。</div><div> 当我们细细的阅读了天雄的这批速写,不难发现,天雄很好地继承了他父亲高虹的艺术思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油画家走过的艰辛的路程。天雄除了个人的天赋与新环境的刺激之外,他还因受到他父亲高虹的耳濡目染,自己培养了良好的艺术家素质。看来有大师的指点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div><div> 他生长在军博这个环境下,得到得天独厚的帮助。何孔德叔叔曾经将他画的几大本油画速写让我们观摩,甚至可以拿回家慢慢欣赏。</div><div> 天雄还可以经常到父亲和同事的画室去观摩。加上文革期间有几年不上课,天雄利用这个机会,吸收营养,锻炼培养自己的绘画本领。如同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他看到了和得到了普通人所看不到得不到的东西。</div><div> 所以他一出手起点就很高。他的这批速写具备了大师的潜质,有些就像是大师的作品。</div><div> 我在圣彼得堡参观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的大型油画作品的同时,还特别有兴趣地参观了放在画旁书柜里的速写。</div><div> 当时我对爱人刘威说:“这很像天雄的速写!”</div><div> 我甚至认为论天雄的艺术成就,他的速写是最出色的。在他创作的许多大型油画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速写的痕迹,极为生动有力。</div><div> 高天雄在中央美木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的《陕北老乡》(油画):加重自行车大梁上坐着穿"武警"服装的小孩,依在门框旁老乡腰间的烟袋,以及脸盆架上的搪瓷盆等,构成了生动的画面。这都有他速写的成果。</div><div> 我有时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油画家的速写那么能打动人心,为什么这么去画的人都是凤毛鳞角?答案很简单,这种画法实在是太难了。</div><div> 画速写不同于创作要顾及许多因素。正是因为很少顾虑,能集中精力在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中,把稍纵即逝的景物表现出来。</div><div> 他拿起圆珠笔或钢笔起草的时候,忘记了天寒地冻,忘记了蚊虫叮咬。</div><div> 回到营房后,他凭借记忆用水彩或用彩色铅笔进行渲,尽最大可能还原所看到的场面。</div><div> 在这批速写中,我最喜欢的是钢笔加水彩,或圆珠笔加彩色铅笔。</div><div> 正因为是写生,又是速写,时间短,不能精雕细刻,画面自然地出现了构成的基础元素,抽象的元素,更增加了这批速写的表现力。</div><div> 它大气磅礴,富有诗意。正是画家的人文情怀,对普通人们的关注以及对大西北深沉的爱,往往让观者感到温暖。</div><div> 一幅好的作品不在于幅面的大小,也不在于用什么材料制作。一张画在练习簿上并带有横格线的速写可能比挂在豪华大厅里的巨幅绘画更有艺术价值。</div><div> 伟大的作品往往看上去是质朴的。<br></div><div> 天雄的这批速写距今近半个世纪,今天读来仍感新鲜,仍然不过时。这如同我们欣赏经典作品,虽然过了四百多年,仍感到作者是昨天画的。他的技巧仍让我们望尘莫及,这就是近期的伦勃朗及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展,从这个角度讲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过时。<br></div><div> 我们再把眼光放长远些,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就会坚持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div><div> 艺术家成才之路,不可复制。但我认为天雄的这批速写能给学习油画的人们以及从事油画创作的人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也是天雄这批速写的珍贵之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亚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9.29.于北京。</div><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73</div> <h3><b style="font-size: 20px;">黄亚平介绍</b><br></h3><h3> 1969年底参军到祖国大西北宁夏贺兰山下参加施工。</h3><h3> 1971年移防青海民和县。</h3><h3> 1971年被部队推荐参加青海省美术创作学习班。</h3><h3> 1972年调兰州军区机关。</h3><h3> 八十年代初转业回北京市,在西城区工人俱乐部工作。</h3><h3> 1985年从事展览策划,与凌飞、逢小威、葛优、丁人人、古大彦等创办“80平米青年艺术沙龙”。</h3><h3> 1993年调北京艺术博物馆,任艺术发展部主任、北京艺术博物馆画廊主持人,在全国博物馆中最先引入独立策展人制度。</h3><div> 其油画作品《进入无人区》曾获兰州军区第二届文艺奖二等奖。</div><div> 2006年举办个人画展《黄亚平水墨藏民组画印象》,引发热评。</div><div><br></div><h1><b>李小怀感叹</b></h1><div> 黄亚平这个文章写的非常好,非常感动人,启发人,科普了我们这些美术盲。</div><div> 他从美术专业角度对高天雄速写集的论述,思路清楚,观点鲜明,个性十足,真好</div><div> 他与我们战友的评述截然不同,我们仅从战友情谊及当年史料角度评述,缺乏美术专业的评述。</div><div> 黄亚平这个美术评述填补了我们通信团战友评述的空白,把速写的意义提高到理论层次,难得。我不仅非常喜欢,还欣赏其观点和文风。</div><div><br></div><h1><b>高天雄雄速写第五集结束,<br></b><b>本集收集作品照片70幅。<br></b><b>---全集结束, 共470幅作品与照片 谢谢观赏。<br></b><b> 再 见!</b></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