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br></h3><h3><br></h3><div> </div><div> 前段时间孩子满月,孩子他妈好几次用近乎恳求的口吻和我商量“整几桌招呼亲戚朋友邻居”,每次我都极力反对。因此两口子杠上,闹得不可开交,险些走到离婚的地步。</div><div> 回想起这些年吃酒的经历,心里也真不是滋味。当收到“”××人××月××日在××处举行××宴席,请您携夫人光临”的信息或是接到类似电话时,总是有些犯难。不去吧,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要去呢很多时候不方便。每次听到妻子阴沉着脸说“办他妈×××”之类的话时,我都不敢搭话。等她气消了一点,才敢厚着脸皮跟她讨要酒钱,虽然她极不情愿,总经不住我软磨硬磨,当她把皱巴巴的吃酒钱扔给我时,总觉得有些愧疚。这些年因为到处吃酒的事,难免和孩子他妈闹点小矛盾。虽然她在心里或者嘴上臭骂过不知多少回,但也明白人情世故的道理。骂就骂呗,只要能拿到吃酒钱,受几句冷言冷语也无所谓。</div><div> 关于她说“整几桌招呼亲戚朋友邻居”的事,直到孩子满月我都没有答应。每次看着我坚决的样子,她总是大发雷霆:“瞧瞧你什么身份,装那么清高,不就是一穷卖菜的?这些年你没少吃酒席吧?”</div><div> 说着妻子举起六个手指,满脸愤怒,好像我不答应办酒席的事,要把我吃了一样。</div><div> 我明白她举六个手指的意思。这些年因为到处吃酒席,很多时候票子,还得到处借钱应付,说来也是惭愧。每每这时候,妻子总说:“面子作祟。”有些“酒债”直到现在还没还清。也记不清差张三100还是李四80。</div><div> 我也明白她吵着闹着要整几桌的意思。无非想通过孩子满月整几桌,捞回点“酒资”罢了。但我还是坚决反对,如果因为孩子满月而办酒席,和我一贯坚持的“绝不办酒席”相悖,无论孩子他妈怎么吵怎么闹,最终没有如她所愿。</div> <h3> 二</h3><h3><br></h3><div> </div><div> 关于这些年疯狂办酒席的风气,几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也不知道大家为何乐此不疲。可能是“穷则思变”的缘故吧,一个不足五十户的小村庄,人均收入还没脱离贫困线,一年办酒席却不下几十庄,要是大村子,办酒席事几乎天天发生,很多时候会把王二麻子家的白喜错当成杨大喇叭家的红喜,大家也因为到处赶酒席而一个月至少有半个月在路上奔走。</div><div> 记得前些年在外地打工,一次给给老家发小打电话,本来好久都没有联系,想好好聊聊,说不了几句话,发小就说“有事”挂了电话。我顿时茫然,问他怎么这么仓促,电话那边充满无奈:</div><div> “烦死了,一天到晚到处吃酒席,搞得人困马乏,稍不注意多喝了点,回来胃膜都吐出来了,折腾得媳妇一晚上没睡好,整天说我是酒囊饭袋……”</div><div> 我奚落他一下:“还是有夫人好啊,不管在哪里喝醉了,回来人家就像贴心的小棉袄一样,那个温暖体贴……”</div><div> “我说大哥啊,你就甭废话了,你倒好,跑到外地多年,过年过节也不回来,对于老家办酒席的事当然没有我们这些走不出去的人感触多了,我现在还躺在床上呢,想吃点东西都没法了,下午还有三家等着呢,本来打算让媳妇去算了,可是一家在东一家在西,路程又远,来不及啊。”</div><div> 朋友顿了顿接着说:“真搞不明白,他妈的怎么就这么多酒席,在这样下去,早晚要吃出人命来,等哪天我也像你一样跑到外地去,管他妈七大姑八大姨舅子老丈人办酒席,我一概不理,也讨得个逍遥自在……”</div><div> 听朋友愤懑不平的语气,我一脸茫然,不知道说什么好。原以为给他打电话他会跟我说老家很多奇闻趣事,哪知道话还没说到三句他就那么生气,看来真的被那些五花八门的酒席给整懵了,要不然怎么会如此愤愤不平?</div><div> 我实在不好意思再往下说,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后把电话挂了。</div> <h3> 三</h3><h3><br></h3><h3><br></h3><h3> 前些年一直在外地,吃酒席的事还没碰到过,不过有时候给家里打电话,也总爱听到家里人说张三结婚酒、李四家满月酒、王二家搬家酒……之类的。从父母兄弟的口气里也能听出他们对办酒席的不满和无奈,有时候还说让我打点钱回去给他们帮着送礼,可见老家办酒席已经疯狂到了什么地步!</h3><div> 虽然身在外地,邀请吃酒席的电话或者短信也时常收到。少说一个月也有三四次吧?关系好点的朋友或是亲戚,我一般都会请朋友或是家里帮着送礼,一般关系的,通常都会以“我在外地,不能回来”做借口给拒绝了,有时甚至不与回复,直接让那些请吃酒席的信息或电话“石沉大海。”</div><div> 有时候想想,这多么不应该,人家又不是天天办酒席,那么盛情邀请而自己不去,总觉得颜面上过不去,将来见面了多少有些难堪。理解的人倒是不会说什么,不理解的人肯定会四处“说某人没有去吃我家的酒席,以后他家酒席我也不会去,我就不信他家没有事情,走着瞧……”好像不去吃他家的酒席就要翻脸似的,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着实有些骇人听闻!</div><div> 哎,不就是办酒席吗,搞得这么严重,连亲戚朋友都做不成了,多少有些夸张吧?听起来多么有点刺耳!不过人家也说得对。人活一世,家里难免会有办酒席的事,人家有酒席你不去,要是哪天自家有酒席了人家不来,多扫颜面!人家办酒席热热闹闹,自己办酒席冷冷清清,那种反差先不说,就说心里的的感受,肯定有噎着呛着的感觉吧?</div><div> 大家都是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嘛,当然是越走越亲热越走越有人情味儿。如果相互间不往来,或者是来往很少,那还叫亲戚朋友邻居不?再说了,连亲戚朋友邻居的酒席都不去,那还叫人不?出于“和睦相处”的思考,再困难再窘迫也得使劲撑着,就怕撑不住了就和“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们“不和睦”了!</div> <h3> 四</h3><h3><br></h3><h3><br></h3><h3> 几千年来礼尚往来的习惯让人们无法放下颜面。碍于情面,只要有人请自己就一定要去,哪怕事务缠身窘态百出也要“英勇赴会”,要不然将来自己有酒席请人家人家不来,那可就闹大笑话了。</h3><h3> 于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只要有人请就去,你办得起我就吃得起。可是吃来吃去问题出来了: 光吃酒子没收入没时间怎么办?总不可能光着两手就去吧?人家收礼金的桌子可是摆好的呀,如果去了没点表示,那不羞死人了?不管卖鸡卖鸭东拉西借也得跟上,也不管娃娃的裤子破了、作业本没了、油盐柴米完了……至于丈母娘生病了、岳父大人酒壶空了……就先等等吧,先吃了酒席再说。反正这些事可以先拖着,人家的酒席可不能等啊,那可是找道士先生测算好黄道吉日的。</h3><h3> 人活在世上,什么都可以没有,尊严面子没有,还叫人怎么活?如果因为不能吃人家酒席把面子尊严搞丢了,将来还怎么混?人要脸树要皮,人活一口气佛活一炷香,连这“一口气一炷香”都弄没了,人还是人不?佛肯定也不是佛了……</h3><h3> 那就吃吧,反正死不了人,再苦再累再忙再困难也顶着,只要天塌不下来……</h3><div> 前些日子给家里打电话,耳背的母亲一接电话就大声地说:“我听不清楚,要不你过两个小时后打来吧,我在外面……”话还没说完就挂了电话。一听电话那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知道老人家肯定又是在酒席场中了。</div><div> 我心里一阵茫然。</div><div> 经常给朋友们打电话大概也是这般情景,不是在酒席上就是在去吃酒席的路上,要想多聊几句,只有等他们有时间了才可以。也经常有朋友打电话来借钱的事儿,问他借钱干嘛,多数也跟吃酒席送礼有关,搞得身在外地的我多少对老家酒席有些反感了。</div><div> 真搞不懂现在人们会有这么多酒席?干嘛大家都奔这事上去呢?哎……</div> <h3> 五</h3><h3><br></h3><h3><br></h3><div> 现在人们办酒席,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百出……</div><div> 一年一家人办两次酒席纯属正常。要是在十多二十年前,这样频繁地办酒席肯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亲戚朋友来一两次就不会再来了。那时候酒席无非就是婚丧寿嫁。搬家进火孩子满月之类的,通常不会惊动亲戚朋友左领右舍。一年下来,能吃上四五十家酒席的,那可是社交广泛朋友众多的 人家了。一般人家一年顶多也就是吃二十来庄酒席。亲戚朋友你来我往,好不热闹。那亲情友情就像百年老窖,品正味甘,越喝越有味。</div><div> 现在可不一样了,如果一年里只吃过三四十家酒席的,纯粹叫混的差,朋友少,结交不广泛,亲戚家族单薄。现在的酒席,结婚嫁女祝寿乔迁就不别说,什么迁坟酒升学酒晋升酒开业酒挂牌酒……乱七八糟一大堆。</div><div> 这些都算是常见的,还有些酒席如果让你来命名,没点学识阅历江湖经验,真还无法着手:家里养一只母鸡一天下两个蛋,也不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说是神魔缠身灵异附体,于是找个巫婆神汉来驱魔除怪,请亲戚朋友来坐坐,说是借大家的喜气来冲洗一下自己的晦气… 婆娘不能生育不去医院检查,找几个人来敲敲打打唱唱跳跳,说是喜神生气了,做一场法事以慰喜神,大杯小盏一摆,又请亲朋好友来坐坐……</div><div> 坐坐!?</div><div> 空着双手来行么?多少得搞几块表示表示吧,也好证明大家还是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吧?否则怎么好意思端起人家的酒杯拿人家筷子?吃人家招待“亲戚朋友乡里乡亲”的盛宴呢?就别说喝个一饱二醉三颠四倒了……</div><div> 孩子满100天整几桌叫百日宴;孩子三六九岁剃头发办酒席,美其名曰:脱白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念几天《观音经》要办酒席……还给命个特别人文的宴席名字:斋会……一楼搬二楼,二楼搬三楼接二连三办酒席。过个一年半载又在房子旁边搭一个伙房,再把亲戚朋友请来……面不改色地对亲戚朋友乡里乡亲说:乔迁……也不知道请吃酒席的话从他(她)嘴里冒出来时,脸烫不烫耳根子热不热?</div><div> 出狱办,不到四十岁过个生日办,婆娘连续生他个四孩五孩催着赶着办,忙得不亦乐乎。一年四季一个村寨里整天鞭炮声此起彼伏,搞得鸡犬不宁人心不定。有些儿女给父母祝寿,还等不到父母六十大寿,子女们提前几年就开始争夺主办权:还孝心百倍地到处宣讲:人生七十古来稀,父母能有几个花甲之年?为了合理分配举办权,儿子女儿轮番上阵,一办就是好几年,大儿子办了二儿子办,二儿子办了三儿子接着,儿子办完女儿继续……有些老人身体不好,被子女如此这般来回折腾,还没等寿宴办完就驾鹤西去了,于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变成了整耳欲聋的丧炮声。本来喜庆的大红纸写着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松柏苍”的寿联变成了黄纸写的“黄鹤一去不复返,音容犹在儿女心”的挽联。欢天喜地的祝福声变成了节哀顺变的唁讣声,真是乐极生悲,福祸相依啊。</div><div> 有一年元旦节,和一个同学去吃某校友的结婚酒,一路吃过去,到校友家时,他整整吃了十七家酒席。到结婚的朋友家时,已经晚上九点多,经不住校友热情相劝同学多喝了两杯,深夜十二点两人摸夜路回家,路上还摔了好几跤。同学老壳都给摔出好几道血口子,等赶到他家时,天都快亮了,同学老婆一脸色彩斑斓,时而红时而绿……我实在坐不住,找个借口溜了……过后听说他媳妇怪我没劝他老公少喝几口,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面对他两口子……大伙说我冤不冤?</div> <h3> 六</h3><h3><br></h3><div> </div><div> 今天大家都好像是在应付酒席的场景和二十年前办酒席的热闹场面简直没法比,就单说热情程度都是天壤之别。那时候去亲戚朋友家里吃酒席,要想当天回家几乎不可能,少说也得第二天才能回家。大家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那种热情简直就要把自己融化了。离自己家近一点的,如果当天要回家,那也是很晚才能回来,如果远的,当天自己要是回家,无论如何都会被挽留下来,如果自己强行要走,亲戚朋友会说自己傲气,瞧不起他们,想走都难。返家时亲戚朋友还要送出来,直到自己走出老远了,他们还依依不舍地看着自己。那份亲情友情直让人热泪盈眶,好像一别就是永远一样。</div><div> 现在去吃酒席,那种热情劲儿没了,大家都是送完礼吃完饭就走了,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坐下来拉家常叙旧事。有些人本来想坐下来多聊一会儿的,可是下一家的酒席还在等着自己呢,只得草草胡侃几句就离开了。主人家也没那份热心,故作姿态挽留一下,你要走他也不强留,说白了,巴不得你快走。有些人没办酒席之前还很热情,等他的酒席一过,在街头路上碰着却装作一副不认识的样子,有时候给他打招呼,他也故意想半天,真是“贵人多忘事”!</div><div> 那时候带小孩子去吃酒席,那个高兴不必说了,孩子会马上换上最干净的衣服,蹦蹦跳跳跟跟在大人的后面。现在大人们说带孩子去吃酒席,他们会一脸不高兴地说:“又是吃酒席,烦都烦死了。”</div><div> 小孩子都这般认为,可想而知大人们是什么感受了。</div><div> 有一次看手机报:重庆一位老人一个月内就接到二十七张请柬,四处借钱送礼,吃来吃去实在没办法了。找当地有关部门反应情况,这事一经媒体曝光,迅速引起网民一片热议,都说应该采取行政手段制止。前些日子听说政府要行政干预人们办酒席一事,大家一片赞同。都说要是真的这么做就好了,所有人都很高兴。没想到过了好长时间没人来过问,大伙原本升起的丝丝希望很快就破灭了。酒席还是在疯狂地举办着,大有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趋势!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凡是《百家姓》里能查到姓氏的,哪家没有办过酒席的历经……简直到了竞赛的境地,好不热闹!</div><div> 人们整天奔走在赴酒席的路上,走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吃来吃去吃得怨声载道骂天咒地苦不堪言!但是还得继续啊,不继续行么?不行呀,因为办酒席还在继续……大有‘不能吃,吾宁死’的气概!</div> <h3> 七<br></h3><h3><br></h3><div><br></div><div> 为什么现在办酒席的风气会如此浓烈,办酒席的人如此猖獗?大家都乐此不疲,越演越烈?会造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局面?不用深究,原因自在人们浅薄的思想意识里。</div><div> 在我小时候,通常爱办酒席的人家都是家庭情况不错的,那时一场酒席花费大概要四五千块,没点来头的人家是不会轻易办酒席的。有些人家一年全家收入还不到三千块呢,别说办酒席,能把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解决了就不错了。就算要办酒席吧,也得是儿子结婚女儿出嫁。那时候一般爱办酒席的都是所谓的万元户。那年头一个村子里能有几个万元富?一个乡镇也数不出几个来。他们可是人民群众中的佼佼者,有头有脸的人物,交往广泛,不愁没人来捧场。只要鞭炮声一响,大家就知道是哪家了。</div><div> 现在可不一样了,哪家收入少说也是以万来计算,要想办酒席那不是信手拈来的事吗?只要有办酒席的由头,哪个一年不能办几场?现在各种各样的酒席不胜枚举,只要你有兴趣,统计一下,不会少于三十种。要是哪家三年不办酒席,那肯定会很离奇。于是张三家办,李四家办,王二麻子家办,七大姑八大姨办,舅子老外公办……今天这家开场明天那家接着,后天他家继续……鞭炮声轰轰隆隆,吃酒席的人们一天奔走在路上,那热闹就像赶集一样。在路上碰着朋友或者亲戚,不用问就知道,肯定又是去赶哪家的酒席了。有的还在路上把钱给熟人,请帮忙送某某某家的礼,好一片繁华的景象!</div><div> 一个朋友在他QQ空间里留言,深刻揭露了办酒席的人们和吃酒席的人们的脸嘴和心理:</div><div> “朋友酒席你不去,没义气;</div><div> 家族酒席你不去,不团结;</div><div> 亲戚酒席你不去,没出息;</div><div> 邻居酒席你不去,不和谐;</div><div> 同事酒席你不去,不统一;</div><div> 领导酒席你不去,难提携;</div><div> …………</div><div><br></div><div> 呵呵呵呵……吃来吃去吃得头昏脑涨四肢无力拖欠卡账在所不惜。虽然说“办不办由你吃不吃由我”,可是谁又能放得下这张面皮?吃死吃伤吃残废了也得顶着,把人民币给了别人,自己躲着哭……”</div><div> 夸张么?大家都感同身受,也应该有三分赞同吧?一副为了吃酒席舍身赴死慷慨就义的刻画,实在是深入肌体入骨三分呀!</div><div> 我一个兄弟因长期吃酒席,实在受不了了就编了一首关于酒席的顺口溜,只要碰着酒席,他就会百无聊赖地感叹,大致内容如下:</div><div> 吃酒吃酒</div><div> 东奔西走</div><div> 乐了亲戚</div><div> 交了朋友</div><div> 你来我往</div><div> 快乐悠悠</div><div> 要想吃酒</div><div> 赶快办酒</div><div> 一年不办</div><div> 手里还有</div><div> 两年不办</div><div> 紧紧手手</div><div> 三年不办</div><div> 像被贼搂</div><div> …………</div><div> 多么现实的写照,多么深入的描绘!哈哈哈,三年不办酒席,自己就像被盗贼洗劫一样,一无所有啊。虽然有些夸张了,但却也说出了现在办酒席吃酒席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伤害。</div><div> 最有甚者,他们不是真有事情而办酒席,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财之道,敛财之术。随便找个酒店订餐,随便找个名目,编个办酒席的理由,然后请帖一发,就等着朋友亲戚来送钱,说是搬家酒,问了半天也不知道他的新房子在哪个街道哪个旮旯,门牌号是多少?说是结婚酒,新娘子等所有人坐下了还不见庐山真面目,等大家把饭吃了才来晃一下,酒席过了没多少时间,忽然在某处碰到他,问新娘子去哪了,他支支吾吾半天,最后一句‘离婚了’,把你弄得云里雾里……</div><div> 做人犹如此,情何以堪?</div><div> 前几天登QQ看见一网友居然这样签名:不要打扰我,我不在酒席上,就在去吃酒席的路上,有事请留言,我忙着赶酒席,没时间回复,敬请原谅……</div><div> 我只能笑笑,无话可说。</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