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想起考博那一段岁月

眼镜哥

<h3><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博士,是目前的最高学位,<br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博士教育,在世界上永远都是精英教育,<br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在中国,博士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大众化教育。<br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而考博、读博,却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span></i></h3> <h3>  博士,是目前的最高学位,在很久以前,这是个稀罕物。虽然现在不算什么稀罕物了,但还是最高学位,还有很多人趋之若骛。因为很多人需要他,可能有些人需要升博导,必须是博士;有些人想挪窝,所以考博士;有些人想增点光环,所以读博士;也可能有些人看到别人读了自己也读个博士。总之,原因各种各样。</h3><h3> 我是行政上混的角儿,按理有一个本科文凭已经足够。要在官场上有大出息,一是靠背景,二是靠人灵巧、会来事,与混上个硕士、博士是毫无关联的。我对于考博的真正原因,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清。也许是好久好久以前得到提拔后,工作压力减少,自己的年龄还算年轻,就动了这个心思。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就报考了中南大学的某文科专业的博士。大学毕业这么多年,平时忙于工作和应酬,外语已经丢得差不多了,要捡起来难度大。果然,考试结果出来后,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尚可以,外语只得55分,离复试分数线差一分。看来读博士没希望了,我在心里已经放弃。第一批复试结束快一个月,突然接到参加复试的通知,原来每年都有降分录取的几个名额,我有幸捡了一个好处。</h3><h3> 复试的时间很短,大约每人三、四分钟。进了复试的房间,有五位老师正襟危坐在等着我,主考官是院长,坐在我的对面。先有一位老师用英语叽哩呱啦说了好几句,意思是让我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并谈谈自己的一些学术想法。大学毕业后,由于没有好的语言环境,我的英语口语比阅读能力更差。我只简单地说了几句,自己叫什么名字、哪年出生、来自哪里,对中南大学心存向往,等等。接着就是另外几位老师问我专业的问题了,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了一下将来的研究方向。然后就通知我先到外面等待结果。复试全部结束后,院长微笑着对我们7个人说:恭喜你们,全部通过!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博士生。</h3> <h3>  结合考博经历,说一下自己的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h3><h3> 好学校不一定难考,差学校不一定好考。考前准备很重要。对报考专业与报考学校要进行正确的分析。报考专业和学校,首先要能够考得上,其次是结合兴趣和爱好,再次是学校的名气和地理位置。报考方向往往决定考博成败。如果方向选错了,即使准备充分,实力雄厚,可能也只是"陪考"而已。专业不同,直接决定自己的事业走向。一般都会选择和硕士时期相同的专业,也有人为了将来就业需要,可能会考虑转行。这就要求对自己来一个正确定位,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如果转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类,一定要注意现在要报考的专业和自己的原专业不能太脱节。比如,我曾学的史学,硕士考的却是经济学,能够顺利拿到学位,实在是费了不少周折。因此,考博我决定还是回到原来的文科专业。不能否认,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博导们对跨专业考生有着一定的偏爱。如学数学、统计学的报考经济学、管理学有明显的优势,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报考与公共政策与管理有关的专业也较受欢迎。成功的专业选择取决于对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实力,以及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h3><h3> 考前攻关也很重要。要对博士录取过程有所了解。我的博士入学考试有三门课,一门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专业课,当然,对于同等学历者还需加试其他课程。外语由学校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由院系组织出题,可能采取从题库抽取,也可能由几个老师联合出题或由某一老师出题。各个学校外语试题形式和难易程度不一样,外语上线标准由研究生院根据所有考生的考分情况而定。研究生院划定各单课线和总分线后,各院系的导师根据报考自己的考生情况确定录取名单,然后由院系汇总上报研究生院确定,研究生院定下名单后再上报国家教委确认。要想做到考取的把握大一些,做一些必要的"公关"是可取。不要小看圈子中流行的一段话:年轻博导不要考(年轻博导喜欢招收有权有势的人,以利于自己将来发展),官员博导不要报(官员兼职博导圈子大,他熟悉的是有钱人或官员,我们没有优势),老头喜欢小女孩(年纪大的博导喜欢招收年轻可爱的女孩子),选好博导太难了。</h3> <h3>  那么,"公关"的方向和好处在哪儿呢?公关的第一步就是要争取了解考题的内容和方向。尽管考博的往年英语试题有许多学校都予以出售,但所有学校往年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是不对外公布的。如果你能与博导混得非常稔熟,以至于他非常想收你,那么你就可能知道出题的方向。"公关"的第二个好处在于面试。考博课程除了笔试,面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只不过各个学校的面试方式和重要性不一样。有愈来愈多的学校将面试也看作一门100分的课程,在笔试结束后马上进行,如果你跟导师关系非同一般的话,那么你的面试分就能将别人拉开几十分,而面试分是要加入总分计算的。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最好选择那些先公布笔试成绩和上线总分、单课成绩而后进行面试的学校,因为很可能有关系者单课成绩和总分会受限从而减轻你的竞争力。哥哥我报考的就是这样的学校。"公关"的第三个好处是录取优先。通过公关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后,如果万一你的总分不靠前,或你的单课分数受限,只要这个导师坚持要你,你仍然有机会被录取。在没有不受限的情况,一般来说,导师都能够得上说话,研究生院是拦不住的。如果单课受限,相对比较麻烦,研究生院有一定的权力决定你是否被破格。"公关"的第四个好处是赢得调剂机会。如果你和导师混熟了,但关系还不是太硬,万一不能录取到他的名下,你仍然有可能通过他而优先调剂到别的老师那儿。博士生的录取名额每年都是有限制的,我当年报考同专业的有近200人,而最后只招了十来个。学校和导师一般不会浪费录取名额。既然录取名额一定,而不存在宁缺毋滥减招的可能,因此,公关是减少风险,增加录取机会的重要手段。</h3> <h3> 考博、读博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h3><h3> 考前的功课复习很辛苦。第一步是搜集各个学校特别是报考学校的往年考题。题目搞到了,就制定复习计划。先是飞快地把教科书看完,看书是为了把知识系统化。因为博士考试只有大题没有选择和填空,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在做题目,做题目我也从来不参考教科书,而是参阅教学指南。一边做题就是一边复习,题目做完了,书也同步看完了一遍。进入第二轮快速复习阶段。在这个阶段,看书累了就背背题目,两者结合不会觉得累。当然,英语是每天都得看一会。等到考试来临,我把题目都打印出来,在车上、在饭前、在厕所什么地方都可以浏览,方便得很。我提前一天到了中南大学,找不到住处,大部分招待所早就有报考考生预订了,结果只好在离校较远的一家宾馆住下。马上投入复习,飞快地把教科书全翻了一遍,其实这时看一遍很快的,一个晚上够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很早起来把题目背了背就进去考试了。还真有用,刚好飞快地看过,还有一定印象。因为复习时间毕竟有限,所以考出来感觉一般。</h3> <h3>  读博同样艰辛。一边要处理好单位的工作,一边又不能落下老师的课程。外语课、公共课根本请不到假,因为都有考勤,考勤直接决定课程分数。上的马列原理课,是一个不算老的老师,性格却特别怪异。每次上课,他要花近半个小时点名,课程论文不管你做得多么优秀,如果出勤率不高,都是得不到高分的,这门课我只得了60多分。</h3><h3> 还有博士公共外语课,这是最伤我脑筋的。上外语的是一位女老师,每次课两个小时,每次上课都要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我又长得不帅气,抽中率却真的不低,上她的课我就紧张。每个学期有期考,学完后还要课程考试。原以为通过课程考试,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还有一个毕业前的外语学位考试。好多在职博士生或同等学历攻博的,都是因为通不过外语学位考试,最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记得那次学位考试是在中南大学铁道校区进行的,当时正值农历11月底,考试当天下着鹅毛大雪,考场冷得我直打寒战,那个苦呀!这时候,我在心里真正有些后悔报考博士,工作生活还过得去,何苦受这个罪呢!暗暗发誓:不管通过能否,以后都不考了;不管未来怎样,以后都不参加这样的考试了。</h3> <h3>  通过外语学位考试,还有重要的一关,公开发表小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着手撰写毕业论文前,要公开发表几篇研究论文。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载文刊物的档次规格,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太一样,我们的硬性要求是必须在CSSIC刊物公开发表三篇以上文章。本省这样的刊物才两三家,外地的杂志又不熟悉。这也苦了各个博士生,大家为了发文章顺利毕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我最后一篇小论文,是临到论文答辩前夕才发表的。我的毕业论文,考虑到导师的意见,换了两次题目。两次题目都是关于政治伦理方面的,导师说我第一个题目太大太泛,凭我的精力和接触的文献,是写不透写不好的,于是我改成了研究一个政治人物的伦理思想。论文准备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通过了"外送"全国学术专家代表评议,之后才进入论文答辩环节,最终拿下了博士学位。</h3> <h3> 攻读博士这么难,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呢?通过综合分析,我觉得如果你属于下面情况之一,还是可以去攻读博士。&nbsp;</h3><h3> 工作很稳定,但工资很低,你梦想不灭,特别希望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工作不稳定,但工资高。由于高薪工作是暂时的,你担心自己可能随时被别人替换;如果你所在企业效益不好,赶快跳出去,不要寄希望于企业的将来,企业竞争环境将来只会越来越严峻。</h3><h3> 如果你是女生,想进高校,就一定要读博。大学老师,对女人来说,虽不是最佳职业,但肯定是顶尖好职业之一。特别是由于长期处于文化氛围下,不会变俗气,嫁给各个阶层的人,都不会给他掉价,不管他是当官的还是富翁。更重要的是,博士教育在世界上永远都是精英教育,在中国,博士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大众化教育。每年5万招生人数,很大比例是在职读博,毕业真正找工作的并不多。</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还有,如果你在乎被别人真正内心尊重的感觉,有那么点虚荣心,那也可以去读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学家的职业这么多年来一直牢牢稳居职业声威的第一位,这就是有些高官富翁什么都有了,还要混个什么硕士、博士当当的原因了。</span><br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眼镜哥,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哲学博士。用"眼镜"看世界,用生活经历、情感故事、人生感悟,说身边的人和事、世间的情与理,致力打造有心灵碰撞、有文化内涵的理性朋友圈。扫描以下二维码、搜索微信公众号"眼镜哥看世界",关注我们,或加微信wosshilaoxiao ,让我们成为朋友。</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