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澄迈县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普及性培训项目语文班简报(二)

九天

<h3> 2017年澄迈县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普及性培训项目第二阶段在澄迈县教师研训中心如火如荼进行,学员们热情高涨。第二阶段的培训时间共3天,分别是8月27日、8月28日、8月29日。</h3><h3>参加人员有:林尤谊主任、梁赛美班主任、黄小妮副班主任、徐慧省省级骨干教师、白沙县七坊中心学校周文校长、卢传秋教师、李泉老师、廖陶婷老师、林芳、林上青老师、曾静老师、许荣新老师、语文组全体学员。</h3><div>培训内容包括:</div><div>备课研课专题。</div><div>田园课程专题:专题对话——乡土美术与田园课堂;乡村小学田园课程实践与探索。</div><div>课堂教育专题:乡村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div> <h3>8月27日上午语文组学员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大家演唱歌曲《爱的呼唤》,接着语文班分为三个小组的学员在教师研训中心二楼报告厅积极撰写教案:</h3><div>第一组一年级识字课《动物儿歌》。</div><div>第二组:一年级阅读课《小猴子下山》。</div><div>第三组:三年级习作专项训练课。</div><div>要求:个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初备一节课内容,并撰写一篇教案。</div> <h3>  模拟测试后,林尤谊主任召集语文与数学班的学员,针对模拟测试中的备课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并对教案应该具备的基本框架进行解读和强调。</h3> <h3>  下午的学习,我们迎来了一位年轻的省级骨干教师,来自澄迈第二小学的徐慧省老师。徐慧省老师让学员们亲身体会了儿童美好的时光,学员们十分喜欢参与乡土美术的学习活动,学员活跃程度是这次培训以来空前的高潮。</h3><div>学员主持人:吴少芳</div> <h3>学员们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以《伤心的老鼠》之作引起了学员们地深思。</h3> <h3>学员们网上研讨活动积极性非常高。</h3> <h3>8月28日上午,由白沙县七坊中心学校周文校长在教师研训中心一楼报告厅给我们做的专题讲座《田园课程专题:乡村小学田园课程实践与探索》</h3><h3>学员主持人:孙积浩。</h3> <h3>林尤谊主任到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h3><h3>学员回答了周文校长提出的问题并对《田园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h3> <h3>  下午,来自澄迈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卢传秋在教师研训中心二楼报告厅为大家做讲座,题目是《课堂教学专题:乡村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操解读》</h3><h3>梁赛美班主任在场聆听并做记录。</h3><h3>学员主持人:陈晓娜。</h3> <h3>学员们认真聆听卢老师的讲座。</h3> <h3>8月29日上午,备课研课专题:</h3><h3>1、学科导师教材解读及教学没计指导专题报告。</h3><h3>2、在初备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修改初备教案。</h3><h3>本次专题语文班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学习。</h3> <h3>第一组——学科导师:李泉、廖陶婷。</h3><h3>课型:一年级识字课《动物儿歌》</h3> <h3>第二组——学科导师:林芳、林上青。</h3><div>课型:一年级阅读课《小猴子下山》</div> <h3>第三组——学科导师:曾静、许荣新。</h3><div>课型:三年级习作专项训练课。</div> <h3>下午,集体备课,导师分组诊断。</h3> <h3>学员网上研讨与作业展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培训心得体会</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员:刘裔杭</b></h1><h3>  8月27至29日又进行了三天的听课、备课、磨课和展示课,让我感受到集思广益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来谈谈我培训后所获得的几点体会:</h3><div>一、要善于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div><div>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对学习材料的疑问开始的。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能力,还要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应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解决必须要提出问题,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兴趣,增强学生问题化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化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问题化学习,我觉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div><div>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得到这种需要的满足,在教与学中,我们应树立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合作的思想,也要有学生是主角演员的思想;我们还应当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与学的问题氛围,也就是我们要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其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div><div>二、充分预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div><div> 教师备课工作要做的再细致些,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既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不同的预案和对策,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才能更丰富、更流畅,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div><div>三、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机智。</div><div> 教学预设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但是教师的预设再充分,课堂中还是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资源,随机应变,适时引导学生,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适时、适情、适度,于巧中见奇,于奇中生效。而要想提高教学机智,平时就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div><div>四、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时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的。</div><div>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方式,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本身也应该是</div><div>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联接和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要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要敢于放手,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建构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提高。</div><div>五、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呢?</div><div>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控制的系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学仍然是注重言传口授,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种缺乏生机,僵化死板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如不迅速扭转,课堂上不能形成双向交流的闭合回路,那就会使教师失去调控,违背教学初衷,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语文能力。</div><div> 课堂教学是个开放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就是说,教学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又要重视教与学双方的融合与交流。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为多向的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等等。</div><div> 他们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频率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这些不能不说是他们注意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的结果。</div><div> 如果说学生的“学”是内因,那么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工作。提到“怎样学习”,目前多数是从方法到方法的单一指导,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这样针对性强,有典型意义,学生一学就会用,立竿见影。为什么教法与学法指导要同步进行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有同一性,双方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完成同一个任务。实际上,教法和学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及时地迅速地获得转化。</div><div> 有了这样的一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培训已顺利结束,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感受,再回眸静思:“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教我求知治学之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教我明学思之理,外在的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能力,就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挑战的眼光去审视、吸收、创新。本次培训通过老师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本人豁然开朗,同时也为我本人准备成功“添了砖加了瓦”。</div><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