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直都不曾想到,自己这一生竟然会和沈阳这个东北城市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所有的原因只有一个:儿子即将到这个城市的鲁迅美术学院附属高中求学!</h3><div> 立秋过后,地处三峡之畔的宜昌仍旧是暑热难耐。从八月中旬开始,随着学校报名时间一天天临近,我们一家人也开始为儿子的此次沈阳之行忙碌起来。收集鲁美附中资料、上网查行程、订机票、收拾行李、亲戚朋友间请客送行……,当一阵紧一阵地忙完这些,离我们定好的出发时间,竟然已在眼前。</div> <h3> 那一天清早,一向喜欢当“夜猫子”的儿子,不用人催,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起了个早床,换上了新衣服。三个大大的旅行箱里,满满的装着儿子的衣物和学习用具,也装载着儿子三年的青春时光和全家人的希望,我们开始向着此行的目的地——鲁美附中进发了!</h3><div> 从宜昌到沈阳,地图上的距离是2000多公里,有三种出行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乘坐动车,用时12个多小时,车票价格是900多元,因性价比不高,被我们否定了;第二种是乘坐普通硬卧列车,用时一天多时间,需在车上过夜。据我一位在沈阳中国刑警学院读书的朋友的女儿说,这趟车不仅车票紧张,卧铺车票更是一票难求!一想到要在车上呆坐二十多个小时,一天一夜不睡,想想我们这身体,只得放弃,最后还是选择了虽然价格高点,但相对方便快捷的飞机。</div> <h3> 尽管如此,但一路上,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旅途的艰辛。由于宜昌没有直达沈阳的航班和火车,我们必须在武汉中转。一家人拖着大包小包,从家中乘车到宜昌火车东站,再乘座动车到汉口火车站,然后转乘地铁,中途再换乘到机场的地铁,下地铁后乘座地铁站至机场间的摆渡车进入机场候机大厅。因飞机晚点,在苦苦等了二三个小时后,终于开始登机。还好,我们买到的是天河机场直飞沈阳的航班,中途少了中转之苦。到达沈阳机场后,又换乘到大东区的大巴到达龙之梦长途车站,最后好不容易拦上了一辆“黑的”,让司机把我们送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家宾馆。</h3><div> 好在,这家宾馆是出发前妻子早就在网上以高出平时市场若干倍的价格订好了的。当我们走进宾馆房间时,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了。此时,宾馆的上下两层所有房间,早已住满了前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孩子们。躺在宾馆松软的床上,觉得真的要感谢妻子的英明,提前找了这么个栖身之地,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div> <h3> 看着疲备不堪的一家人,我又在想,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材,真的是一件多么漫长而又不容易的事。为了让儿子学到知识,我们辗转奔波,不远千里来到这么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真希望今天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能给儿子一个现身说法的教育,让他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今后求学生涯中的每一寸光阴,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h3><div> 沈阳的白天亮得早,不到四点钟,天空就开始泛白。或许是有了头天的劳累之苦,第二天,我们一觉睡到八点多钟才醒。原本想先把鲁美附中的地址打探清楚了再去过早,没想到,一出宾馆大门,眼尖的妻子一眼就看到马路对面墙上写着“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几个大字。当头脑中千百次幻想的鲁美附中,此时竟如此真实而又触手可摸地出现在面前时,想想这就是儿子即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学业的地方,想想这个将象风筝一样始终牵动着我们全身神经的所在,心中说不出是兴奋还是感慨。</div> <h3> 8月20日,是儿子学校报到的时间。原本以为一天的时间会很轻松,但当我们走进鲁美附中大门时,才发现里面早已黑压压地排满了几条长队,偌大的校园,树荫下、台阶旁到处是或站或座的家长和孩子,以及摆放在地上大大小小的包裹和箱子,整个学校到处是人影闪动,犹如赶集的市场一样热闹。面对这个陌生而新鲜的环境,新奇和兴奋溢满了孩子们的笑脸。</h3> <h3> 乘着妻子排队的空隙,我到校园四周转了转。这是一个四方结构的封闭式校园,占地面积不大。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园形喷水池,锥型的假山石规则地散布于水池中央和四周。或许是因为当天开学,水池开放,喷起的水柱时高时低,不断在空中翻飞起舞,十分美丽。</h3><h3> 校园的正中,拾级而上,是一座七层高的主体大楼,这便是学校的教学楼,学生们平时的文化课及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在这栋大楼里进行;大楼的正前方,就是鲁美附中的标志性建筑一一一樽鲁迅的黑色泥塑雕像。只见迅翁一袭长衫,扶坐于藤椅之上,陷入沉思之中,两眼直视前方,目光深邃,炯炯有神,似乎要穿透中国五千年的历史。</h3><h3> 大楼的左侧,是两座造形奇特的三角形锥体楼房,看似分开,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学校的行政楼;教学楼的右前方和正右侧,分别是相连着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座椭园型的操场,桔红色和白色相间的操场胶质跑道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与操场一墙之隔的,是通往沈阳北站等地的主干铁路线,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趟动车通过,发出“噌噌”的呼啸声。整个校园的结构布局,紧凑实用而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多一点则肥,少一点则瘦”的感觉。</h3> <h3> 在我所见到过的学校中,应该说鲁美附中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美的,其硬件环境也不是最好的。或许正是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鸣”那句话,她凭借的是自己的专业实力和教学水平,才吸引全国各地的家长学生选择到这个学校就读。</h3><div> 据了解,鲁迅美术学院1938年创建于延安,她的前身是鲁迅艺术学校,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我国著名的美术学府之一。而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则是由鲁迅美院领导的一所中等专业美术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这里的学生,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我随便问了身边的几个人,他们中就有黑龙江漠河的、湖南礼县的、江苏徐州的、浙江金华的……,全国各地都有。</div> <h3> 这些孩子,虽然大多只在十五六岁年纪,但很多都是从小学或初中起就开始进行专业的绘画培训。不少学生甚至放弃了初中的文化课程,常年在画室培训备考;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培训能够考上国美、央美、鲁美这样的全国性专业美术院校,已花了几十万元。而很多家长,虽然不是同一个城市的,却因为孩子们以前在同一个培训机构学习,或是在同一个地方报考而相互认识,今天在这里再次见面,偃然已成为“老熟人”,相互间热情地打招呼。很多家长,要么是爷爷奶奶,要么是爸爸妈妈,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学习,已经提前在附近租了房子陪读,作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h3><div> 当许多爸爸妈妈们顶着烈日排完长队缴完费后,却发现还要缴另一项费用,又得站在长长的队伍后面重新排队时,人群中开始有人抱怨起来:学校为什么不在发录取通知书时直接算好费用、公布账号,一次性打到账上多简单,这不是在折腾人嘛!</div> <h3> 看着这些在太阳下一个个晒得流油或是象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奔走的年轻父母们,我也在想,现代科技手段何其强大!在这些方面,学校是不是可以加以改进,为家长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做得更人性化一点呢?</h3><div> 接下来便是分教室、领军训和床上用品、找孩子临时寝室、铺床。这时,许多家长的注意力又开始转移到了为孩子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担心了:孩子没睡过高低床,不知习不习惯?孩子从来就没洗过衣服,学校又没洗衣机,换了衣服不会洗怎么办?孩子从来都只喝开水,如果军训时不提供开水喝了纯净水会不会拉肚子?孩子半夜喜欢蹬被子,会不会受凉生病?……所有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让这些父母们耿耿于怀、萦绕心头。</div> <h3> 我不知道,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父母们所作的这些他们能不能感受得到。作为父母,或许觉得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是责任和义务,也是血管里流淌着的伟大的父爱母爱使然。我时常感叹,现在的孩子,他们是多么幸福的一代!首先,他们生长在一个没有战争、国家日益富强的时代;其次,他们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饭来张口的环境中。每一个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含在口中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而孩子们却是否知道珍惜和感恩?他们会将这种爱化为前进的动力,学会坚强,去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吗?</h3><div> 很庆幸儿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学校住读,为此次离家远行的独立生活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他必竟还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十五岁少年啊!当真正要把他一个人放在千里之外的这个陌生城市里独自生活时,我们也和其他父母一样,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特别是妻子,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的爱,更加细腻,情感也更加柔弱。</div> <h3> 当安排完儿子在学校的一切,我们也要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了。随着离别的一天天临近,我发现妻子的心情也渐渐变得沉重起来,眼眶常常是湿漉漉的。临别的头天晚上,我们再次带着儿子去学校附近的餐馆吃饭,一向很少言语的儿子,突然显得十分依依不舍地对着我们说:“你们就真的要走啊,就真的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啊!”妻子虽然强作欢颜地安慰着儿子要学会自立和坚强,但我知道,她的内心却如针刺一般。</h3> <h3> 第二天早上,我们决定从宾馆把儿子送到学校就退了房间返宜。当妻子带着儿子向学校走去时,路上,儿子再次说出了昨天那句话。如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着儿子走进校门渐渐远去的背影,妻子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顿时如同决堤的河坝,倾泻而下。天地在这个时刻仿佛变得混顿,她的世界里,此时只有母爱和着不尽的忧伤在无声流淌……</h3> <h3> 再见,鲁美!今天,我们就要离开这儿了,我们把孩子寄托在这儿,这儿就是他的新家。三年里,我们将与你遥相守望;三年里,我们将为你魂牵梦绕!</h3><div> 徐志摩曾用梦呓般的语言对着康桥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可以故作潇洒,可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却如何能够做得到啊!我们带不走、带不走对孩子无限的思念和牵挂;我们能留下的,只是对孩子们深深的祝福!愿他们能在这里渡过三年快乐时光,愿他们的青春灿若云霞,愿他们励志拼搏、人生无悔!</div>